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路径探究
作者: 崔莉摘 要: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是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的现状与不足,探究了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路径,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江苏省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7-004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11;F323.3 文献标志码:B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是一项绿色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先进农业技术,可以确保水稻生产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促进农田管理规范化与标准化。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研究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路径,可以促进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普及,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1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概述
1.1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内涵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是指在严格遵守绿色技术规范的基础上,适当应用化肥与农药,在提高水稻安全性的同时保证产量。该技术可提升水稻种植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促进绿色农业发展。采用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获得的水稻属于绿色食品,可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1]。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不是完全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要适当减少用量。与传统的施肥、打药、耕作模式不同,绿色水稻种植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农药减量控害,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精准性更强。
1.2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要点
1.2.1 种植区域选择与选种
相比于传统水稻种植技术,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对种植区域的要求较高。除了要确保温度适宜和有灌溉水源外,还需注意空气质量。重点考虑种植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绝不能选择受污染的土壤,也不能用已受污染水源进行灌溉。
在选种方面,考虑到江苏省的具体情况,为了保证种植产量,选择一年两熟稻种最为合适。若采用其他稻种,应开辟试验田,采用农业试验设计方法进行试种植,然后决定是否选用该品种[2]。
1.2.2 施肥管理技术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对肥料的要求较高,要尽可能选用农家肥和无公害有机肥作为底肥,根据不同地块的肥力调整肥料整体配比。在确保种植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农家肥或腐熟的有机肥。
1.2.3 病虫害防治
在绿色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选择物理防治技术或生物防治技术。目前,杀虫灯、稻田养鸭、稻田养蛙等是绿色水稻种植技术中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方式[3]。
1.2.4 秸秆处理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原则是绿色环保。秸秆焚烧会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绿色环保原则。目前,主要通过机械或化学方法对秸秆进行粉碎与降解,再将秸秆进行还田处理,以恢复土壤肥力。
1.3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特点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能提高水稻种植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合理应用化肥和农药可降低种植过程对化肥与农药的依赖性,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使得整个种植过程更具安全性。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可发挥水稻自身特性,使其具有更高的抗旱性,进而节约水资源,在提高种植安全性的同时保证最终产量,促进水稻特性的改良,最终实现安全性、效率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2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现状
2.1 基层推广机构现状
江苏省有许多农技推广机构,并且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内容繁多,绿色水稻种植技术仅是众多技术之一,不被普遍重视。缺乏大力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专门机构,不利于提高农民与农业生产企业对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导致推广效果不佳。
当前,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对象与服务领域不够明确,与服务对象联系不够紧密,不能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进行推广。例如,对于不具备绿色水稻种植条件的服务对象仍进行生硬推广,不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还会适得其反[4]。
2.2 相关农技人才现状
虽然江苏省农技人才众多,但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相关人才十分匮乏。出现此类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教育缺乏实践、实际业务缺乏理论培训。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农业类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相关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虽然在职农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推广经验,但不了解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新动态,无法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在人才选拔与任用方面,各农技推广机构仍采用机关或事业单位的模式,并不适用于农技人才。农技推广工作长期稳定,依靠资历上升不能激发竞争,导致农技人才容易懈怠,不易分辨出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同时,该模式无法及时淘汰滥竽充数者。因此农技服务机构应进行改革,打破“铁饭碗”。农技推广工作不能仅成为农技工作者的“饭碗”,而应成为农技工作者的事业,进而保护好广大农民的“饭碗”。
2.3 相关培训现状
一方面,只有对相关农技工作者进行培训,才能保证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与应用效果。目前,江苏省对相关农技人员进行大量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但主要侧重于对技术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缺乏对推广技巧的培训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才能发挥其榜样作用,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只有优化推广技巧,才能提高推广效率,进而普及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另一方面,应直接对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进行培训。让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对象较早接触和了解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最大程度消除疑虑,调动其采用相关技术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3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路径
为有效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可从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适用技术、做好农机插秧技术宣传工作、提供更多政策扶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整合多个推广渠道、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实现产销对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等方面入手。
3.1 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适用技术
做好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工作,可有效夯实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基础,打消农民对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顾虑。具体实践可聚焦于星2号、泰优390、兆优5431、泰优98、农香24、晶两优534等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绿色水稻种植的先进技术也需要积极推广。“稻油”水旱轮作技术、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等均属于代表性的绿色水稻种植适用技术,可以更好地提升绿色水稻种植效果[5]。
3.2 做好农机插秧技术宣传工作
种植绿色水稻离不开农机的支持,因此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技术需关注对农机插秧技术的宣传,进而实现绿色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机农艺融合,促使农机插秧工艺更好地服务于绿色水稻种植。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插秧,农机插秧在优化分配农业种植资源方面表现突出,能够节约水稻种植成本、减少田间劳动力。
在绿色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技推广人员需确保种子晾晒时长超过3 d,并在温度适宜的清水中浸泡种子,通过光照对种子表面进行灭菌处理。同时,农技推广人员需对农民开展水稻品种选择、水稻育苗等工作提供支持,做好农机插秧技术的宣传工作,为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3 提供政策扶持
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投入更多资金。农户与农业生产企业担心使用新技术后增加成本或影响收入,所以相关部门应提供足够的补贴,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种植前,用种植补贴吸引服务对象采用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并及时跟踪与反馈,以免最终产量与收入得不到保证。收获水稻后,不论产量是否符合预期,都应适当提高收购价格或开辟专门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积极性,促使其继续采用绿色水稻种植技术,保持绿色种植的长期性,最终达到普及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目的[6]。
另一方面,要创新扶持方式,进行多元化扶持。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现存问题不仅表现于对服务对象的扶持不足,还表现于扶持方式单一。仅进行经济补贴不能完全解决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应为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提供所需农机,例如秸秆处理机械、高性能自动收割机等,同时提供所需的农家肥、有机肥以及用于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杀虫灯、引诱剂等。
3.4 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现有推广方式多采用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应打破受众局限性,从大众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大受众面,吸引各年龄层服务对象关注。例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开设官方微博、今日头条账号,入驻知乎、百度知道等问答平台,或在长视频或短视频平台发布相关视频,借助网络力量,向公众传播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此方面,“一体化网络杂志”具有较为典型的成功经验。其把多种新媒体作为载体,在网络中广泛传播传统农业期刊中的相关科研成果。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改变了信息载体,还加工整理了原有信息,通过新形式进行网络传播。例如,将文字配以图片、把复杂的操作过程用图表表示、配合视频讲解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要点。
3.5 整合多个推广渠道
相关人员应整合原有的推广方式与渠道,结合传统媒体渠道和新媒体渠道。传统媒体能营造舆论氛围,新媒体能扩大受众面,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服务对象接收到相关信息。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属于大众传播方式,受众面虽然广,但不能保证宣传效果。宏观层面的推广会带来巨大的流量,但不一定能转化为实际成果,可能会造成虚假繁荣现象。在学校、企业、农村开展讲座等可以通过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对特定群体和个体进行宣传,并结合他们的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推广方案,弥补新媒体传播的不足。
通过网络对不特定人群普及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再通过区域性电视台、报纸、广播等对本区域服务对象进行普及。把传统媒体、新媒体、讲座、走访等推广形式与渠道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可发挥更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3.6 加强相关培训工作
应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者和农技服务对象的培训。在此过程中,应加大力度,优化培训内容,及时补充前沿信息。不仅要讲解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还要加强推广技巧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技推广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确保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对于农技推广服务对象,即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也应加强培训。当前,相关方面的培训存在许多不足,要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频率。培训受众大多是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授,采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方便听众理解。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必须落实到实践上。在培训过程中,带领农户参观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实际体验种植过程,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除定期培训外,应根据国内外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新动向不定期组织培训,保证信息更新。提高培训频率,增加服务对象的学习机会,覆盖更多人群,促进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进一步普及。
3.7 实现产销对接
获得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目的,水稻种植业同样如此。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和绿色农业需要长时间应用和发展,在此过程中若不能保证经济效益,必然会影响推广效果。绿色食品产业是绿色农业的下游产业,通过产销对接,让绿色食品产业为绿色农业提供大量订单,不仅能实现农民和农产品企业增收,还能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使我国农业不断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具体形式上,可以采用“农户—工厂”“农户—合作社—工厂”或者“合作社—工厂”等模式,充分调动农民与合作社的积极性,进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提高推广效果。
3.8 建立生产示范基地
实践表明,各种生产示范基地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绿色水稻种植领域同样可以建立绿色水稻生产示范基地。例如,盘锦市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鸭”“稻田养蟹”模式,踊跃成立相关合作社,部分合作社已成为国家级示范社。来宾市武邑县一家水稻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富硒有机泉水种植水稻,不仅实现绿色种植,还成功脱贫致富。
通过参观和考察示范基地,可以了解绿色水稻种植、生产全过程,加深对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认识。农技推广人员可以利用此平台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为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外来人员参观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际讲解技术要点,生产示范基地负责人可以讲解致富经验,推广产销结合模式。
建立绿色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可以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示范基地带动下,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效果明显提高,更多合作社、企业等进入示范基地行列,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将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4 结束语
江苏省和国内许多地区在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文章根据江苏省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现状,提出若干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法,希望为进一步探究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提供参考,促进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推动我国绿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红,李婷.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分析[J].河南农业,2022(4):26.
[2]韩月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策略浅述[J].南方农业,2021,15(36):120-122.
[3]赵文生.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索[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1):133-134.
[4]李安将.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推广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0(12):4-5.
[5]彭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分析与研究[J].农家参谋,2020(24):36.
[6]丁洪云.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路径探究[J].种子科技,2020,38(16):106-107.
作者简介:崔 莉(1980—),女,汉族,江苏邳州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