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主要病害类型及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赵一坤摘 要:文章介绍了辣椒生长过程中叶片病害、真菌病害、果实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的种植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辣椒;病害;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17-010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6.418.1 文献标志码:B
1 辣椒叶部病害及防治措施
1.1 辣椒斑枯病
1.1.1 为害症状
辣椒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部位,发病症状一般是叶片上出现浅灰色或白色的类似于圆形的斑点,能明显识别出斑点边缘。斑点中间分布着许多小黑点,是病原菌的分身孢子器,大小一般为2~4 mm。病菌的寄生方式有很多种,一般在生病的残余植株、杂草或种子上越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内部的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释放,通过雨水传播至辣椒植株上,进而在发病部位产生孢子器,扩大危害范围。
1.1.2 发病原因
辣椒斑枯病在温度为22~26 ℃时容易发生。适合孢子生长的湿度为92%~94%,如果干旱则不容易发生辣椒斑枯病。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遇到多雨潮湿特别是雨后转晴天气,并且辣椒的生长态势不好、肥力不足时,容易发生辣椒斑枯病。
1.1.3 防治方法
第一,栽培措施。在育苗过程中,选用新土或在两年内未种过茄科蔬菜的土进行秧苗培育,并且进行3~4年轮作。选种时一定要选择无病、健康的辣椒植株,并用52 ℃温水浸泡30 min,晾干后催芽播种。选择使用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合理密植,保持田间的排水性,降低湿度。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有效施肥,可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避免过分密植,使田间保持一定的透光性。采集收割后,要将患病植株烧毁并深埋处理[1]。
第二,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以选择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倍液等。治疗频率为7~10 d喷施1次。
1.2 辣椒色链隔孢叶斑病
1.2.1 为害症状
色链隔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患病斑块出现在叶片的正反两面,症状多为2~12 mm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叶片正面的斑块一般呈浅褐色或黄褐色。空气湿度较大时,叶片背面对应的部位会出现一层灰黑色绒状物。色链隔孢叶斑病是真菌性病变,病原菌是辣椒色链隔孢。病原菌多在种子和患病植株上越冬,成为最初侵染源。大多在苗床期开始发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病害会持续蔓延。
1.2.2 防治方法
第一,加强田间管理。辣椒采摘收集后,要将患病的植株和果实彻底清除烧毁,并实行隔年轮作。
第二,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物喷洒频率为7~10 d喷洒1次,根据患病情况连续喷洒2~3次,采摘前7 d停止用药。
1.3 辣椒霜霉病
1.3.1 为害症状
该病症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会出现形状规则的浅黄色斑块,叶片的背面会出现白色的发霉层。随着病情的扩散,这些白色发霉层会逐渐转变为灰褐色甚至是黑褐色,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如果不及时防治,叶片由下到上会逐渐转变成花斑,甚至直接干枯。
辣椒霜霉病病原菌为褐孢霉菌,主要以菌丝的形态和分生孢子随患病植株遗留在地面越冬。在第二年空气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通过风雨的传播入侵辣椒植株。患病部位会继续产生分生孢子,从而扩大病害范围。种植密度过大、天气湿度过高时容易发生辣椒霜霉病。
1.3.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辣椒的种植密度要合理。关注田间的排水能力,注意降低湿度。每年采摘后要及时清理苗圃,患病的植株或果实焚烧后深埋。第二,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择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62%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1 000倍液等。防治频率为每隔10 d喷施1次,据患病情况酌情选择连续防治2~3次。在采收前3~4 d停止用药。
1.4 辣椒白星病
1.4.1 为害症状
辣椒白星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辣椒病害,在辣椒整个生长过程中的任何时段都有可能发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辣椒大量脱叶甚至减产。白星病主要为害辣椒叶片,辣椒一旦染病,会从下端成熟的叶片向上端嫩叶蔓延。发病初期叶片会产生小斑块,逐渐演变成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呈现褐色并稍微凸起,发病部位和未发病部位界限明显。斑块中央呈白色或灰白色,零星散布着黑色的颗粒状小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当田间的空气湿度相对较低时,叶片的斑块处容易破裂穿孔,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叶片干枯脱落。辣椒白星病的病菌通常寄生在患病植株上或种子上潜伏越冬。在空气湿度和温度都适宜的环境下,分生孢子器会吸收水分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的传播入侵辣椒植株。病菌一般先感染下部成熟叶片,然后逐渐向枝干上部蔓延,待受害叶片出现发病斑块后,再产生新一代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扩大传播面积、加重对辣椒的危害。辣椒白星病喜欢高温,适宜发病的温度为8~32 ℃,相对湿度为95%,潜育期为7~10 d。
1.4.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采用与非茄科蔬菜隔年轮作的方式会降低白星病的发生概率,主要原因是减少了田间的病菌来源。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加强田间排水能力,适当增加磷、钾肥的使用量,保证辣椒秧生长茁壮,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清理病叶、老叶、感染的植株,最好集中烧毁并深埋。
第二,药物防治。辣椒白星病可以选用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9%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6%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防治频率为每隔7~10 d喷洒1次,连续喷药2~3次。
2 辣椒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措施
2.1 辣椒早疫病
2.1.1 为害症状
辣椒早疫病也称轮纹病,该病多发生在辣椒的苗期和成熟期,主要为害辣椒叶片、茎和果实。感染初期辣椒叶片一般会出现褐色或者深褐色的圆形斑块,直径4~6 mm,边缘会出现一轮浅绿色或者黄色的环,中间有同心轮纹。茎部发病之后,会在分叉处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黑褐色病斑,且表面出现黑褐色的霉状物。果实发病时一般会在花萼处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黑色病斑,发病后期果实的发病部位开始变硬,在较高空气湿度的环境下,发病部位会长出黑色的霉状物。该种病害由真菌引起,病原菌是茄链格孢,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潜伏于患病植株或种子上越冬。到第二年环境适宜时,新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等入侵辣椒植株,发病部位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再次侵染。
2.1.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选种时用55 ℃的温水浸泡种子15 min,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要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避免连年使用同一个品种,控制苗床内的空气湿度,雨后或浇水后要及时通风。合理轮作,控制种植密度,增强苗圃排水功能,适当整理枝叶,以利于通风降湿,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扩散。同时,可适当增加肥料施用量,促进根茎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第二,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每7~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2.2 辣椒褐斑病
2.2.1 为害症状
辣椒褐斑病会为害辣椒的叶片、茎和果实,患病叶片和茎会出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斑块。随着病情的扩散,斑块由暗绿色逐步变为灰褐色,并且斑块会稍微隆起,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脱落。病斑呈现为黄色或者褐色,果实表面会产生局部凹陷并伴有黑色霉菌。辣椒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辣椒尾孢是病原菌。病原菌一般会依附在感染植株或者种子上越冬,常在苗床时期发病。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褐斑病蔓延。
2.2.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与非茄果类蔬菜隔年轮作。每年采收后彻底清理田间,将染病的植株烧毁并深埋。
第二,药物防治。在患病初期可以选择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4%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 000倍液等。每隔7~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2.3 辣椒灰霉病
2.3.1 为害症状
辣椒灰霉病会为害辣椒的幼苗、叶片、花器、根茎和果实。当幼苗受害时,子叶的前半部分变黄,迅速蔓延至幼茎,茎萎缩逐渐变细;当茎部发病时,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病斑,且病斑颜色逐渐变成灰白色或褐色,病斑会围绕着茎四周生长,导致发病部位上部的叶片枯萎;当花器发病时,花瓣逐渐变为褐色,并产生灰色的霉菌层;当果实发病时,在果实的顶部或蒂部附近形成褐色斑块。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灰葡萄孢是病原菌,依附在浅表土壤或者是残留的病体上越冬,随着空气和雨水进行传播蔓延。低温弱光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大棚未能及时通风、湿度过大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春季雨水增多、阳光照射时间短的情况下,要提高大棚的通风性。
2.3.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上午阳光充足时,保持较高的温度,使田间的水汽物化凝结于大棚顶部;下午则适当延长通风时间和增加通风量,降低大棚的温湿度;夜间要适当提高大棚温度,避免水汽凝结增加湿度。加强田间管理,发现患病植株时及时清理病叶、枝干和果实,集中烧毁处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以45 000株/hm2为宜。
第二,药物防治。患病初期,大棚内可以选择使用10%腐霉利烟雾剂3 750~4 500 g/hm2熏烟,每7 d使用1次,连续2~3次。也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1 kg/hm2,每隔8~10 d使用1次,连续使用3~4次。发病后可使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每7~10 d喷施1次,连续使用2~3次。
2.4 辣椒菌核病
2.4.1 为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辣椒的幼苗、叶片和果实等部位。苗期染病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的浅褐色病斑,之后逐渐变为棕褐色,在湿度大的条件下会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并且有臭味,干燥之后会出现灰白色。叶片染病之后呈现水渍状软腐,导致叶片脱落。果实发病之后会变成褐色,之后逐渐腐烂,向全果扩展,导致烂果。该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土壤中或者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萌发,直接随气流传播到植株上,入侵伤口部位。
2.4.2 防治方法
第一,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在播种前选择52 ℃的温水浸泡种子30 min,能有效灭杀菌核。
第二,加强栽培管理。采取科学轮作制度,与禾本科的作物轮作3~5年即可。加强土壤的深翻工作,通过覆盖地膜防止菌核萌发。在大棚辣椒种植中,要控制好温湿度,及时放风和排湿,并控制好浇水。在寒冷天气到来之前采取覆膜措施,防止植株受到冻害。
第三,药剂防治。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以使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将其拌细土后均匀地撒在土壤中。在发病后可以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间隔10 d喷洒1次,连续用药2~3次,防治效果显著。
3 辣椒果实病害及防治措施
3.1 辣椒脐腐病
3.1.1 为害症状
辣椒脐腐病主要为害辣椒的果实部位,染病后会出现绿色水渍状病斑,之后病斑逐渐扩大,表面逐渐下陷,导致果实变软腐。该病的发生和水分供应不足、缺钙有直接关系。如果土壤中的氮肥使用过量,会导致植株生长旺盛,影响对钙素的吸收,引发辣椒脐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