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山地半夏栽培及产地初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对策
作者: 张兴俊基金项目:2021年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半夏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21YF5NA130);甘谷县2023年度东西部科技协作专项资金“半夏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
作者简介:张兴俊(1980—),女,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中药材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摘 要: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半夏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半夏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为了促进甘肃省甘谷县半夏栽培业的发展,基于在陇南市、天水市等地的实地走访调研数据,结合甘谷县半夏栽培情况,在甘谷县古坡镇杨家坪村进行半夏栽培相关试验示范,从而总结山地半夏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并提出半夏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对策。推广应用山地半夏栽培技术和产地初加工技术,能有效降低半夏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药农收益。
关键词:半夏栽培;初加工技术;产业发展;甘谷县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77-4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19
0 引言
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Ten. ex Breitenb.]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科半夏属药用植物,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药用部位为块茎,具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等功效。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耐阴,适合在山坡、半山坡、平地栽培,可于果园内套种。
据我国对外贸易部门统计,半夏出口量以20%的速度增加,半夏价格逐年上升。2011年9月,半夏价格为85~100 元/kg;2013年11月,半夏价格为95~120 元/kg;2020—2022年,半夏价格居高不下,稳定在75~140 元/kg;2023年,半夏价格上升至140~150 元/kg。由《中国半夏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8年)》中的数据可知,长期来看,半夏价格会继续上涨。根据此次调研结果,在山旱地半夏大田栽培中,前期投入约为190 500 元/hm2,综合产值为300 000~500 000 元/hm2,每公顷的纯收入为15万余元,经济效益显著。由此可知,半夏栽培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拓展空间。
笔者先后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和天水市等半夏主产区对半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原产地加工及种质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半夏主要是在山旱地栽培。甘谷县紧邻陇南市礼县、西和县,有栽培半夏的基础。为推动甘谷县半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古坡镇杨家坪村进行半夏栽培相关试验示范,分析总结山旱地半夏栽培和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并提出甘谷县半夏产业发展对策。
1 甘谷县发展山地半夏栽培的可行性
目前,甘肃省半夏年种植面积约为4 000 hm2、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其中,陇南市西和县所产的半夏品质较为优良,西和半夏被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西和县也因此有“中国半夏之乡”的美誉。甘谷县土壤以淀淤土棕壤、暗色草甸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海拔为1 760~2 716 m,平均气温为7.4 ℃,年平均生长期为120 d,无霜期为120 d,年日照时数为1 700 h,年降水量为650 mm,具有半湿润冷凉气候特点。
从2023年甘谷县古坡镇杨家坪村山地半夏产新情况来看,每667 m2产量为1 900~2 000 kg,所产半夏种球均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为0.8~1.2 cm,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要求(0.7~1.6 cm),表面呈白色或浅黄色;所产半夏块茎的水分、淀粉、药用成分等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标准。
2 甘谷县山旱地半夏栽培技术
为探索适宜在甘谷县推广应用的山旱地半夏栽培技术,笔者与该县古坡镇杨家坪村半夏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进行合作,于2022年在杨家坪村以南1 000 m处选取13 hm2土地种植半夏,进行半夏栽培、病虫害防治等试验示范,并取得良好成效。
2.1 选地与整地
2.1.1 选地
半夏适合在土质疏松、排水性好、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pH值呈中性的砂壤土中生长。试验地海拔为1 400~1 900 m,坡度小于35°,全年月平均气温为7~25 ℃、湿度为65%~85%。试验地为砂壤土,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地块平坦,排水条件良好,灌溉条件便利,且前茬多种植豆科和禾本科作物。
2.1.2 整地、施肥、做畦与选种
深翻土地,翻耕深度为25~30 cm,使土壤疏松细碎、地表平整。翻耕土地时,可撒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7 500~60 000 kg/hm2、过磷酸钙45~6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根据地形来确定种植畦的走向、长度。在整好的地面做宽100 cm的畦,并在畦面开深10 cm的种植沟,再推平、耙细。挑选直径为0.8~1.2 cm、无病虫害、无畸形、无霉变、种芽完好的优质半夏种球备播。
2.1.3 土壤杀菌、播种与覆土
在完成整地后,用多菌灵或百菌清50倍液喷洒在畦面上。一般在4月上中旬进行播种,具体播种时间视墒情而定,墒情好时,清明过后即可播种。将选好的半夏种球均匀撒播在种植沟中,用种量为0.35 kg/m2,种球间距为3~5 cm,不均匀的可适当调整,尽量让种芽朝上。播种完成后覆盖细土,覆土厚度为10~12 cm。覆土后再次耙细、推平。
2.2 田间管理及筛选采挖
2.2.1 田间管理
在甘谷县古坡镇种植半夏,于播种后20 d左右出苗。半夏出苗后要及时定苗间苗,覆盖麦草进行遮阴保墒,并在麦草上喷施杀菌剂(防止传染病菌),还要及时浇水。温度在15~27 ℃时,半夏顺利萌发出苗,生长旺盛。半夏不耐强光直射,在阳光直射或土壤干旱时,很容易倒苗。7月份,半夏进入拔节期,应追施富硒宝等叶面肥4~5次,或每10 d喷施0.2%磷酸二氢钾肥液1次,以促进半夏地下块茎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此外,应及时拔除田间杂草。半夏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29 ℃,喜欢在湿度较高的土壤中生长。因此,夏季要做好遮阴,保持栽培环境阴凉、潮湿,从而延长其生长期,推迟倒苗,增加产量。在9月上旬停止浇水,待畦面较干后,割去半夏茎叶,控水3~5 d,期间要加强田间管护。
2.2.2 筛选采挖
在甘谷县古坡镇种植半夏时,用种子繁殖的可在种植2~3 a后采收,用块茎繁殖的可在当年采收。茎叶枯萎后,先割去地上茎叶再采收,太早会影响半夏产量,太晚又难以去皮和干燥。采收时应从种植区一端开始,用小铁锹顺垄挖12~20 cm的沟,捡拾半夏块茎,放入提前备好的铁筛中,筛去泥土。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大面积种植的半夏可用采挖机采挖,再用筛分机械进行分级、去皮等。
甘谷县古坡镇种植的半夏采用人工采挖筛选,并进行初加工。在加工好的产品中,一级、二级产品居多,三级产品较少,但采用该方法会耗费大量的人力。
2.3 病虫害防治
在陇东南山地栽培半夏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病毒性缩叶病(以根腐病为主),多发生在高温多湿季节和越夏种茎储藏期间,会造成半夏块茎腐烂,地上部分枯黄倒苗死亡;常见的虫害有小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也需要积极进行防治。根据甘谷县半夏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以下防治方法。
2.3.1 根腐病防治
在做到开沟排水的基础上,采取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来防治根腐病。
2.3.1.1 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害的半夏种球作为种子,在下大雨时要及时疏沟排水;与禾本科植物(如玉米、小麦等)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轮作周期为3~5 a)。
2.3.1.2 化学防治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浸种,或在播种的垄面上喷雾。可将选好的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0.5 h以上,也可使用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进行拌种。在发病初期,要及时拔除病株,并用30%甲霜恶霉灵1 000溶液喷雾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在垄面喷雾,连续喷药2~3次,间隔5~7 d喷药1次。发病后,可用恶霉灵1 200~1 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 500~2 000倍液进行灌根,能有效减轻病害。
2.3.2 病毒性缩叶病的防治
甘谷县古坡镇种植的半夏在夏季会发生病毒性缩叶病,发病时叶片会产生不规则病斑,导致叶片变形、皱缩、卷曲、干枯死亡,植株矮小,生长不良,地下块茎畸形瘦小。该病也会在鲜半夏储藏和运输时传播,使鲜半夏块茎出现腐烂,导致半夏加工成品的质量差、等级低、品相差、价格低。病毒性缩叶病防治措施主要有农业防治措施和化学防治措施。
2.3.2.1 农业防治
在留种时,选用健壮无病的植株进行留种。在引种时,应避免从发病区引种。在运输时,要避免人为传播。在选地时,应选择轮作地块,增施有机肥,从而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3.2.2 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多菌灵对种子进行消毒或在播种的垄面上进行喷雾。出苗后,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隔5~7 d喷1次。发病后,要及时拔除病株,并将其烧毁。
2.3.3 虫害防治
试验地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会造成根部受害和缺苗断垄,可在播种前拌种或在播种的垄面上喷施杀虫剂。此外,要及时防治蚜虫和传播病毒的昆虫。
3 甘谷县半夏初加工技术
半夏在采收后,除鲜用外,一般要进行初步加工处理。半夏产品的质量除了与生产地、栽培管理水平、采收时间有关外,初加工处理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前提下,对半夏在产地进行初加工,不仅便于贮藏运输,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而且会大大提高农户种植收益,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因此,需要对该技术进一步探索研究。
3.1 清洗
对采挖的鲜半夏,筛选出直径1 cm左右的球茎留种。挑选出其中的杂物、残枝败叶,洗净鲜半夏上的泥土。清洗后的鲜半夏要清除须根、老皮,挑拣出发黑或有斑点的块茎,并及时销毁。
3.2 去皮
鲜半夏要及时去皮,堆放时间太长将不易去皮。一般选择在晴天采挖,边采挖、边去皮。去皮时可适当加水,从而促进半夏种皮的快速分离。目前,大多农户采用的是机械去皮:先将采收后的鲜半夏倒在分筛机上,进行大、中、小分级,并分开堆放;再将分好级的半夏倒入专用去皮机械,反复搅拌,直至去皮干净为止。
3.3 漂洗
将去完皮的半夏倒入清洗池,用清水冲洗表面附着的皮,并挑选出去皮不彻底的半夏。漂洗后的半夏颜色清亮、透明、光泽度好。
3.4 干燥
干燥处理是半夏初加工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产品品质、价格和药效。将去皮后的半夏倒在晾晒布上进行平摊晾晒,晴天暴晒最好,不断翻动,忌堆放,晾晒至全干。阴雨天时可利用炭火或炉火吹热风进行烘干(温度一般控制在35~50 ℃),烘干时要勤翻动,使其干燥均匀。
4 甘谷县山地半夏栽培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种子稀缺且质量不高
甘谷县栽培半夏的农户没有质量可靠的半夏种子,主要靠外源调运来解决种子稀缺问题。但在运输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包装破损等造成种子发霉、破损;温度太高导致种子发芽;长时间堆压导致生长点破坏,造成种子不发芽或出苗不齐等问题。栽培农户对异地种子品质的了解不够,从多个地方调运种子会导致种子品质参差不齐。在大田栽培中,同一块地有来自多个地方的种子,导致出半夏苗不齐、长势不一,难以进行统一的田间管理。
4.2 缺乏先进管理技术
笔者对甘谷县半夏栽培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种植户和农民合作社对半夏栽培管理技术的掌握程度低,在选择发展半夏产业时信心不足,担心投资大、没有现成的种子;种植后也不会管理,发生病虫害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采收后也不会加工,认为风险大、不易操作,大多数农户因此而放弃。
4.3 农户收益波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