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滨河公园植物调查与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作者: 王艳红
作者简介:王艳红(1990—),女,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摘 要:滨河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公共开放空间,极具活力和特色。为全面了解洛阳市洛宁县滨河公园植物景观现状,并进一步优化,在该公园北岸城区段进行实地调研,对公园内的植物配植和生长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园植物景观中应用植物39科62属69种,其中乔木类29种,灌木类22种,地被类18种;发现该公园存在常绿植物数量偏少、乡土树种种类不足、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及养护管理不善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增加常绿树种数量、合理使用乡土树种、优化植物群落景观和开展低成本养护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河滨公园;景观;植物配植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106-6
DOI:10.19345/j.cnki.xckj.1674-7909.2024.01.027
0 引言
在滨水景观中,植物是重要的景观要素。对滨水景观植物进行研究,了解其基本属性,可以创造丰富多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激发滨水空间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生态的长远发展[1]。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为“滨河公园植物”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56篇。研究内容多为植物景观设计、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植物种质资源、植物保护等市域滨河公园植物研究,对县域郊区公园的研究较少。然而,县郊滨河公园周边用地开发强度远不如城市大,河岸线硬化率也较低,其植物群落景观更接近自然群落,没有像城市滨水植物景观那样的相似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研究价值。
许多学者对滨河公园植物进行了大量研究。任洪伟[2]对德州市陵城区滨水植物景观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得出德州市陵城区滨水植物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植物群落的角度对陵城区常见植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构建出滨水植物景观群落规划设计框架。王怀瑾[3]以承德市武烈河为例,在滨河植物选择的原则及数量、色彩等方面进行剖析,最终筛选了若干种植物。郭菲菲[4]以河南省郑州市东风渠、熊耳河、七里河3条河流的滨河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空间评分,探究静态试验下公众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素、不同属性群体及动静态试验下植物景观偏好差异。张咏新等[5]在全面调查营口熊岳滨河公园绿地植物的基础上,对滨河公园的植物组成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应逐步丰富滨河公园植物种类,增加常绿树种、垂直绿化树种和草本植物的比例。贺君燕[6]以太原市汾河公园为例,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对太原汾河公园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现状问题分析,并从生态学的角度探索最佳植物配植方式。牛艳芳[1]以涡河鹿邑城区段的郊野、城市、湿地3种不同类型的滨河公园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不同段滨河公园现存的生境问题,了解其各自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对应的优化提升策略。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于市域滨河公园的植物群落、植物配植应用、规划设计等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缺少对北方地区县域城郊滨河公园植物的研究。
该研究以豫西地区洛阳市洛宁县城郊乡滨河公园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了北岸城区段植物的种类、数量、规格、生长习性、生态特性,分析总结了植物群落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北方地区同类型县郊滨河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和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洛宁县隶属十三朝古都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东依洛阳市城区,南接栾川县,北临渑池县,西望卢氏县,东北区域与义马市接壤,东南与嵩县毗邻,处于豫西山区,地形地貌总体呈“七山二塬一分川”[2]。洛宁县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3.7 ℃,年均降水量为551.9 mm。当地春季温暖少雨,夏季炎热干旱,秋季阴雨绵绵,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雨量偏少,日照充足。
滨河公园位于洛宁县城区南部城郊乡洛河干流上,与洛书桥(长虹桥)、文昌桥、仓颉桥(王协桥)等三桥连接,绵延数千米,是目前洛宁县面积最大、风光最佳且呈带状的园林式主题公园。调查区域位于该公园堤顶北岸城区段,临近县城,植被景观良好。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2.1 调查内容
采用现场勘查的方法对洛宁县滨河公园植物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区域如图1所示,位于滨河公园北岸城区段,以公园入口同心路西侧为起点,东侧至洛河大桥附近,东西长约3.1 km,堤顶宽度在30~75 m。调查内容主要是区域内植物的基本属性和生长状况。
2.2 调查方法
该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法:前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滨河公园绿地植物的研究状况,确定研究方向;后期沿园区主要线路进行现场勘察,了解滨河公园植物生长状况,并拍照记录,然后对植物景观营造及养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3 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记录结果,对洛宁县滨河公园绿地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论。滨河公园堤顶北岸城区段共有园林植物69种,隶属39科62属。其中,乔木类29种(常绿树种5种,落叶树种24种),乔木种类合计占比42%;灌木类22种(常绿灌木8种,落叶灌木 14种),灌木合计占比32%;地被种类18种,占比26%。
3.1 洛宁县滨河公园乔木类植物统计
滨河公园绿化乔木种类统计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调查区域共有乔木12 985株,隶属16科29种,其中落叶乔木数量12 299株、常绿乔木686株。由此可见,滨河公园乔木以落叶乔木为主。在滨河公园,观赏价值较高的乔木是银杏科、松科、槭树科植物,特别是在秋季景观营造中凸显了其观赏特性(如图2所示),给游客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是滨水公园植物群落中不可缺少的树种。根据《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在新造林中,常绿树种比例应在30%以上,乡土树种比例应在60%以上。根据此研究统计的落叶、常绿乔木的种类,可以看出该公园常绿树木种类较少,在未来提升改造时可以考虑增加常绿树木种类。由于该公园建于2019年,树木规格普遍不大,乔木以胸径20 cm以下的居多,胸径在20 cm以上的只有栾树、国槐、银杏3种,未来可适当增加速生树的比重。根据河南省发布的乡土树种名录,全省主要乡土树种有92种,但调查区域的乡土树种仅有22种,在未来提升改造时建议增加乡土树种,提升物种多样性。
3.2 洛宁县滨河公园灌木统计
滨河公园绿化灌木种类统计情况见表2。灌木在景观层次中属于中间层次,恰好与人的视线平齐,可以说灌木层植物是否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园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公园绿地植物配植中,乔、灌、草的配植比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它会根据不同的地区、气候、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乔、灌、草的种植常用比例为7∶3∶5。根据统计,该调查区域乔木数量为12 985株,灌木数量为42 488株,可见灌木植物的数量总体来说较为丰富。在调查区域,分布的灌木植物包括观花植物、观果植物和观叶植物,其中以观花植物最多,其观赏季节主要在春夏,观赏季节为冬季的最少(冬季仅有南天竹作为观果植物和一些常绿植物等)。另外,藤本灌木、竹类几乎没有种植,植物层次感缺乏。
3.3 洛宁县滨河公园地被植物统计
滨河公园绿化地被植物种类统计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滨河公园地被类植物有16科18属18种。地被植物在植物群落结构的最底层,主要包括一些草坪草及观花植物,其栽植形式以群植为主。在调查区域,地被植物的高度一般在0.5 m 以下,覆盖面积约为67 947 m2;草坪以栽植耐寒的冷季型草坪草为主,观赏时期主要集中在4—9月,冬季大多凋零。调查区域常见的地被植物有麦冬、红花酢浆草、葱兰、鸢尾、迎春等,多在林下、水边种植,增加了公园的自然野趣。
3.4 小结
综上所述,从植物类型上看,洛宁县滨河公园配植植物种类相对单一,以乔、灌、草为主,没有种植藤本、竹类、棕榈类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种类比为1.6∶1.2∶1.0。其中,乔木植物种类占比最高,灌木次之,可见滨河公园主要以乔木和灌木为观赏植物。乔、灌、草常用种植比例一般为7∶3∶5,因此要适当增加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从种源上看,调查区域乡土树种有22种,占总树种的比例为32%。从生活习性上看,乔木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常绿树种不足。从观赏特性上看,观花、观叶植物较多,观果植物较少,可适当增加观果植物种类。从观赏季节上看,冬季开花植物较少,景观相对单调。从现场勘查植物生长状况上看,大部分乡土树种生长状况良好,有一些外来树种存在病虫危害现象,生长状况差,需要及时养护管理。
4 洛宁县滨河公园植物景观营建与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4.1 常绿树种数量较少,冬季景观效果不佳
洛宁县滨河公园的乔木以落叶乔木为主,常绿乔木种类只占17%。因此,公园内出现了春有鸟语花香、夏有绿树成荫、秋有彩叶蒴果的景象,这三个季节的景观都比较丰富;然而到了冬天,只有一些针叶常绿树种,如松科的雪松、白皮松,很少见到其他绿色植物。公园内种植的一些常绿乔木还有枇杷和大叶女贞,在冬天也勉强可以观赏,但是由于养护管理不当,其观赏效果并不佳,再加上种植不集中也难以形成景观,造成公园冬季景观效果不佳。
4.2 乡土树种应用不足,缺乏地域特色
洛宁县滨河公园中的乡土树种占比少于外来树种。近年河南省出台了《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提出适地适树选种优良乡土树种草种,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乡土树种不仅适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在某些方面也能体现当地特色,彰显当地文化。过多使用外来树种,不仅会增加养护成本,也会造成景观的相似性,导致缺乏地域特色。
4.3 群落景观单调,空间层次少
洛宁县滨河公园的地形趋于平缓,乔木种植以群植为主,孤植和对植较少,使植物景观看起来平平无奇,没有太大变化,也缺乏景观特色。另外,植物的搭配多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藤本、竹类、棕榈类植物较少。由于公园内藤本植物种类相对稀少,缺少高度、形态上的搭配,导致整体植物景观单调,空间结构层次少,乔、灌、草复合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造成植物景观重复率高和生态群落稳定性差[9]。
4.4 养护管理不足
洛宁县滨河公园北岸城区段临近县城,是周边居民休憩、游玩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养护管理不当,园内有的地方野草生长旺盛,导致植物景观杂乱无序;有些地方由于人们高频次地举办活动,对植物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之后也没有进行妥善的养护和修补,影响了植物观赏效果;有些植物病虫害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造成病虫害蔓延。此外,公园内的一些枯枝死树没有及时清理和补栽,冬季也没有对行道树进行绑扎、立桩,养护管理措施不足。
5 洛宁县滨河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提升策略
5.1 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丰富季相景观
针对滨河公园缺少常绿树种的情况,在改造提升时可以考虑增加常绿树种,丰富季相景观。对于常绿树种的选择,应要求其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如选择华山松、马尾松、油松、侧柏、圆柏、杉木等。也可以增加一些观果类灌木及棕榈类的常绿植物,这样可以丰富景观效果,也能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5.2 合理选用乡土树种,提升景观地域特色
乡土树种是在当地自然生长、适应当地土壤环境,也是最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树种,具有应用优势。在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乡土树种的种类、数量越多,植物群落的生态状态就越接近原始自然状态。在我国,树木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多乡土树种在当地均栽植历史悠久,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科学合理选用乡土树种对营建植物景观、塑造城市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乡土树种与古树名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柳树、杨树、榆树、梧桐、白蜡、国槐等,不仅能呈现出不同的绿化景观效果,也能体现独特的树木文化。
5.3 优化植物群落景观,丰富景观层次
滨河公园位于水陆相连区域,具备独特的水陆双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洛宁县滨河公园仅采用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简单的植物配植模式,并未体现出滨河公园独特的植物群落特点。因此,在优化植物群落景观时应丰富其形式,采用不同植物搭配方式和立体绿化形式,采用科学技术手段,营造多形式、多季相、多色彩的植物群落景观,提高景观的整体观赏性[10]。滨河公园应针对自身带状特点,充分发挥植物群落景观独特的自然和艺术魅力,使游客置身其中游览时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