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何丽娟 赵光毅摘 要:瓜州县具有丰富的种植资源和独特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棉花生产。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对瓜州县棉花种植优势、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为瓜州县棉花种植户提供指导,从而增加种植户的收入。
关键词:瓜州县;棉花种植;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2-8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2.018
1 瓜州县棉花生产优势
瓜州县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海拔高度为1 173 m,全年日照时数为3 260 h,年平均降水量为45.7 mm,年蒸发量为3 140.6 mm(是降水量的68.7倍)。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8.8 ℃,每天温度变化为16.1 ℃,无霜期为142 d,≥10 ℃的积温为3 582.9 ℃。由于雨水少、水分蒸腾快、阳光充足,瓜州县特别适宜种植棉花[1]。
瓜州县大规模种植棉花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地产出的皮棉、棉籽油、棉絮等商品备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瓜州县因此荣获“优质棉花基地”的称号[1]。
2 瓜州县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前准备
2.1.1 土地准备
2.1.1.1 深耕土地
研究发现,30 cm深的耕作层最适合棉花生长。采用深耕技术,并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能使棉花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还可修复土壤结构,缓解棉花种植区的旱涝灾情,降低病虫害发生率[2]。
2.1.1.2 整地
棉田整地标准:墒情良好,表层土壤干燥,底层土壤湿润;地面平整,没有凹凸不平;上层土壤松散,下层土壤紧实;表层土壤细碎,没有大土块;地表土壤干净清洁,没有植物残根和残膜。整地时要从头到尾保持一致,注意土壤墒情良好[3]。
2.1.2 种子准备
目前,常用的棉花品种有中棉系列、新陆早系列和新陆中系列。为了提高收获量,还要选用抗逆性良好、生育期短的棉花品种。
2.1.3 种子处理
2.1.3.1 晒种
晒种可增强棉花成熟度,也能使棉籽更容易吸收水分、养分,从而提高其萌动性。通常情况下,在播种前15 d进行晒种,在晴天晾晒3~5 d。
2.1.3.2 温汤浸种或硫酸脱绒
首先,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先将种子和水按2.5∶1.0的质量比放入55~60 ℃的温汤里泡30 min,再将浸泡后的种子放入25~30 ℃的温水中浸泡8 h,直至种子湿度达到干种湿度的160%~170%,使种子表面变得柔软,形成一个完美胚芽为止。其次,将浓硫酸加温至110~120 ℃,并均匀涂抹在种子表面,每10 kg的棉籽用1 000 mL硫酸(折合重量约为1.75 kg,要用密度为1.8 g/cm3左右的粗浓硫酸,密度在1.6 g/cm3以下的稀硫酸不能用)。继续翻动种子,使其完全焦黑,并用清水迅速洗净。
2.1.3.3 药剂拌种
种植前,可用50%多菌灵300~500倍液制作棉花种子包衣剂,能起到防治害虫的效果。
2.2 合理密植
如果种植条件良好,可采用宽行60 cm、窄行30~40 cm的宽窄行规模化种植模式或间作套种模式,能获得更好的收成[4]。
2.3 播种与保苗技术
2.3.1 播种期
瓜州县春季天气多变。当5 cm深的地温稳定在14 ℃以上,且终霜期过后,方为棉花的最佳播种时机(一般为4月15—25日)。
2.3.2 播种技术
播种时,要求播种行距整齐一致,深度一般控制在3~4 cm。建议采用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每公顷用种15~30 kg,盖种土壤要均匀密实,从而确保棉花种子出苗整齐、壮实。
2.3.3 播后管理
播种后若遇降雨,会导致土壤板结,应立即进行浅中耕处理。棉花种子发芽后,如果出现出苗间断、不整齐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催芽和补种。通常在幼苗生长阶段进行2~3次中耕,深度为5~10 cm。待出苗整齐后,在1~3片真叶期对幼苗进行定苗,确保留苗均匀、密度合理。在缺苗的地方,可保留2株苗。
2.4 施肥技术
2.4.1 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为了获得较好的收成,可施用腐熟的动物粪便、秸秆或在收获后种植绿肥植物来补充土壤养分。
2.4.2 重施基肥,合理追肥
2.4.2.1 重施基肥
每公顷耕地施用30 000~60 000 kg有机肥、450~750 kg碳酸氢铵、375~750 kg过磷酸钙和150~225 kg硫酸钾作基肥,确保土壤中的养分充足、均匀,保证种苗发育和植株壮硕。
2.4.2.2 合理追肥
在棉花生长中期施用肥料时,应遵循“轻苗肥、稳蕾肥、重花铃肥、补盖顶肥”的基本准则。“轻苗肥”是指在棉花苗期每公顷棉田施用45~75 kg的标准氮肥,还可适当施用磷钾肥。“稳蕾肥”是指在棉田土壤条件差、基肥施用不足、植株生长不良时,在棉花蕾期施用适量速效氮肥,每公顷棉田补施标准氮肥150~225 kg。“重花铃肥”是为了能获得更好的收获而在花铃期施用肥料,每公顷棉田补施225~300 kg的标准氮肥,高产棉田可增加至450 kg。“补盖顶肥”是为了防止棉花过早出现生长衰竭的现象,增加早秋结铃数,同时提高棉花品质,在立秋前后增施一次氮肥,一般每公顷棉田用量为75.0~112.5 kg。
2.5 灌溉技术
2.5.1 播前贮备灌溉
对土地进行秋(冬)灌溉,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同时也能提高棉田地下温度。在封冻之日起前10~15 d到封冻结束这一时期进行浇水,能避免因气温过高而导致水分大量流失。如果浇水太迟,则土壤因封冻而渗透力变差,导致来年春天地表湿度太大,从而影响耕作。一般来说,秋(冬)季每公顷棉田的浇水量约为1 200 m3。应在种植前10~20 d进行春季浇水,每公顷棉田的浇水量在900 m3以内即可。
2.5.2 生育期灌溉
瓜州县种植棉花的灌溉次数相对较多,一般为3~4次,使用沟灌方式,每次每公顷棉田的灌水量为750~900 m3。如果采用膜下滴灌的方式,则每次每公顷棉田的灌水量为375 m3。应根据棉花生长状况及土壤墒情来确定灌水时间;在首次浇水前,应对棉花田进行杂草清理、施肥、化控等操作。气温较高时,棉花植株会迅速开花和结果,要及时进行中后期浇水,应间隔15~20 d浇一次水。最后一次浇水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湿度、天气条件及棉花的生长状态来确定,通常为8月中下旬。
2.6 整枝技术
棉花整枝方法主要包括去除叶枝、打顶、打边心,科学应用棉花整枝方法能提高棉花产量。
2.6.1 去叶枝
去叶枝是指在棉花第一个果枝长出后,要及时把第一个果枝下面的叶枝去掉,一般在棉花初现蕾期进行。如果去叶枝太迟,会导致营养物质浪费。位于田块边缘和出苗不齐全的植株,可以不用去叶枝,以最大限度发挥其生产潜力。
2.6.2 打顶
打顶通常是打掉棉花植株顶尖的一片小叶。如果打顶太晚,则要打掉两叶一心。在棉花生长后期打顶,不仅能提高植株的抗寒性、抗病性、抗逆性及抗病虫害能力,还有利于实现棉花提早吐絮和高产。为了确保棉花健康生长,一般于7月15日前后进行打顶,种植密度较高的棉田可提前打顶。
2.6.3 打边心
在棉花种植过程中,打边心(又称打群尖、打旁心)能抑制果枝横向发展,改善田间透气性,提高光合作用,降低营养流失,促使棉花尽快成熟,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在水分和肥料充足、植株长势旺盛、种植密度大的棉田中,应从最底层果枝开始,打掉果枝心叶,从下到上留2~5个果节,逐层增加,从而实现最佳的增收效果。黄河流域种植的棉花通常于8月10—15日进行打边心操作。
2.7 化学调控技术
为了避免因营养过剩而导致棉花植株高大、粗壮、空心,进而使棉花产量及品质降低,可用缩节胺(DPC)进行化学调控。
2.7.1 DPC调控效应
经DPC处理后,棉叶中的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会大幅度增加,从而有效促进蕾铃的生长,减少棉花蕾铃过早脱落,使棉花植株能更早结铃,并显著提高铃质量。
2.7.2 DPC化学调控技术
2.7.2.1 播种前浸种
为了使棉花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播种前可用100~200 mg/kg的DPC溶液对种子进行浸泡,促使种皮变软,并使子叶分层。
2.7.2.2 苗期调控
如果在播种前没有用DPC浸种,容易出现高脚苗现象。此时,若土壤情况良好,可使用 DPC(3.0~4.5 g/hm2)进行调节。
2.7.2.3 蕾期调控
随着花蕾的出现,棉花植株的生长速度会显著提高,节间开始迅速延伸。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每公顷应使用7.5~15.0 g的DPC 进行化学调控,盛蕾期可将DPC使用量调整为15.0~22.5 g/hm2[5]。
2.7.2.4 初花期调控
为避免棉花植株因营养过剩而徒长,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在浇水之前3~5 d或降雨后喷施DPC,每公顷施用量为22.5~45.0 g [5]。
2.7.2.5 盛花结铃期调控
在打顶后的5~7 d,每公顷施用45.0~75.0 g化学调节剂,整个生命周期施用2~4次[5]。如果棉田栽培密集、肥料和水分充足、棉花的生长状态良好,应加大用药量;如果棉田的肥料和水分供应状态不佳,棉花长势较弱,应避免使用DPC。
3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病害防治
3.1.1 苗期病害防治
在棉花生长早期,因其抵抗能力较弱,很容易发生病害。特别是在春季,当遇到冷空气时,病害的出现会更加频繁。通过实施轮作、选用优良种子、加强田间中耕等措施,能有效预防棉花苗期病害。还可根据病害种类,喷施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托布津800~1 000倍液等药剂,实现精确防控。为了有效防控叶(茎)类病害,可选用1∶1∶200倍的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1.2 枯萎病、黄萎病防治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病源多,传播途径错综复杂,很难完全根除,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①保护无病田。严格落实种子检疫制度,杜绝带有病原菌的异地种子进入。②消除零星病田和轻病田。棉花生长发育时出现感病点(株),应及时将病株连根拔除,并全部带出田外销毁,做好土地消毒工作。每公顷棉田可用棉隆可湿性粉剂70 g,翻耕30~40 cm,用药剂拌土。同时,实施轮作倒茬。③改良重病田。选择抗病棉种是改良重病田最经济、最快捷的方法。在枯萎病、黄萎病盛发期,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0~1 500倍液、多菌灵1 000倍液、1%硫铵水、2%碳铵水进行灌根处理,对控制病情、恢复病株生长发育有很大帮助。
3.2 害虫防治
3.2.1 地老虎
地老虎第一代幼虫会对棉花产生严重破坏。针对地老虎第一代幼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林丹胶悬剂对棉花种子拌种进行防治。可采取架设黑光灯或使用糖醋液、新鲜的泡桐树叶等方式对地老虎成虫进行诱捕[6]。此外,还可喷施90%结晶敌百虫1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杀灭地老虎幼虫;或用90%结晶敌百虫7.5 kg兑水75 kg,与750 kg的豆饼和麦麸混合均匀,在傍晚时把毒饵撒在棉花植株周围,能有效吸引并杀死地老虎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