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洛宁苹果变成“致富果”

作者: 姜春艳 张瑞

降雪之后,洛宁县寒风刺骨。

“有防雹网的果园,采收果实后及时收起防雹网,并检查加固支架系统,防止大雪损坏防雹网和支架系统。”2024年1月24日,河南省苹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洛宁县)团长张恒涛研究员一行4人赴洛宁县宁果时代苹果生产基地调研雪后苹果园现状,并指导生产。

张恒涛叮嘱当地技术人员:“时下,可喷施专用的防冻剂或0.1%的流体硼+0.3%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或其他营养液。再下大雪时,应及时摇落树上积雪,以免积雪压断树枝。雪后,树根基部的积雪要及时扒开,平摊园内。”

在宁果时代苹果生产基地,服务团成员考察调研后认为,从整体园貌看,上次降雪未造成冻害,未出现支架和树体折断的情况,降雪改善了土壤墒情;但果园内苹果树整体生长势较弱,由于秋季病害防治不到位、天气寒冷,此时进行修剪会增大腐烂病侵染的概率。团长张恒涛建议果农延迟冬季修剪,并在修剪后及时做好伤口保护,减小下一年负载量,以最大限度保证果树产量和树体长势。

针对目前富士苹果树有较多“光腿枝”的现象,张恒涛建议,对于新的矮化树要摒弃过去修剪乔化大树的方法,避免枝枝动剪、处处短截,要多留枝、多缓放,直接在主干上培养小结果枝。

服务团一行还同园区技术人员讨论了园区品种更新问题,并就新品种的选择和资源获取,提供了建议和技术指导。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在洛阳市洛宁县,苹果就是这个支点。在河南省苹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洛宁县)的技术支撑下,当地利用苹果产业加速了乡村振兴。洛宁县利用苹果绘就了乡村振兴特色画卷。

洛宁县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尤其是上戈镇,全镇境内山岭起伏,溪河如织,昼夜温差在11~17 ℃,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极高,无任何污染。上戈苹果因其具有色泽艳丽、香味馥郁、酸甜适口、营养丰富、耐贮耐运等特点,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上戈镇也素有“中原苹果第一镇”之称。

今年61岁的上戈镇庙洼村果农廉小亮,种苹果已有38年了。“我是村里最早一批种苹果的。”正在果园里采摘苹果的廉小亮告诉记者,“脚下这片苹果园有2亩多(1 345 m2),是1985年种下的,现在正是结好果子的时候。果子又大又圆、又脆又甜,一亩地卖个万把块钱不成问题。”

廉小亮不仅自己种苹果,他还带动他的儿子廉乐乐一起种苹果。如今,父子俩种的苹果有1 hm2之多。

“我们的苹果主要是通过搞采摘销售的。这两年也开始在网上售卖,去年通过网络卖了2万多元。”廉乐乐说,“目前预测,今年的形势会更好”。

据了解,像廉小亮、廉乐乐父子这样的果农,在洛宁县还有很多。目前,洛宁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9 000 hm2,形成了上戈镇和东宋镇两大苹果主产区,年产苹果43万t,年产值突破22亿元。

“在我们县的上戈镇和东宋镇,苹果已经成为全民产业,村民们要么在种苹果,要么在给果园打工。”洛宁县相关负责人说。

在河南省苹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洛宁县)的支持下,洛宁县开始引进矮砧密植技术,推动苹果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迈步。此类种植基地也被当地人称为“苹果工厂”。

目前,洛宁县还建成了多条全自动智能分选线和多个冷库,推动苹果产业实现品质提升和错峰销售,也提升了自身市场议价能力。

在河南省苹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洛宁县)的大力帮助下,洛宁县正积极借鉴其他苹果产区好的经验做法,坚持富民导向,优布局、扩规模、调结构、延链条、提品质、增效益,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用苹果这个支点,撬动乡村产业发展,真正让“小苹果”发展成大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在洛宁县乡村振兴画卷中,河南省苹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正全力推动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