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作者: 刘小俊 钱丽
摘 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其教育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依据社会支持理论,通过实地调查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发现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存在政府支持不足、社会关爱薄弱、学校教育匮乏、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构建政府向导、社会辅导、学校主导、家庭先导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从而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乡村振兴;社会支持网络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28-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06
0 引言
人作为生产中最积极、最关键的要素,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生产结果。作为乡村振兴中的群体与城镇化的间接产物,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受到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21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由此可见,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问题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在社会的关注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已逐渐建立,但由于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区域特征明显等现实情况,该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影响留守儿童自身发展,还阻碍了乡村的全面振兴。由此可见,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仍任重道远。
基于此,依据社会支持理论,在实地调查了解安徽省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支持网络现存问题,提出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的策略,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实践路径。
1 文献综述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基于主体的网络性和广泛性、客体的脆弱性和低层次性、社会支持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社会支持本质的社会性、选择性及无偿性,对社会支持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1]。由此可见,社会支持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给予精神与物质帮助,满足客体发展需要,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脆弱性和低层次性表明社会支持应帮助其解决问题。有学者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感戴、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感戴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2]。这表明留守儿童行为和心理教育的质量、与其所接受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关系。从社会支持网络特征来看,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成员是父母、监护人、朋友和邻居,社会支持网络异质性低。外出父母在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性显著下降,更多提供经济支持[3],不利于留守儿童发展。有学者基于对湖南、湖北等7个省的调查分析,发现留守儿童所感知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与社会支持呈现显著正相关,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具有互补性[4]。在心理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越充足,留守心理状况越好[5]。这表明可以通过优化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面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任务,我国学者提出诸多观点。对于留守儿童产生根源,大多数学者认为自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户籍制度壁垒阻碍农村儿童去城市学校上学,从而催生大量非父母双方同时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6]。有学者从留守儿童现状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留守儿童群体具有规模巨大,分布于农村地区,集中于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份,多数留守儿童由父母双方以外的人监护的特征[7]。在身份认知方面,有部分研究将留守儿童打上学习成绩差、逃学、孤僻的烙印,对该群体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8]。也有学者明确表明留守儿童绝非“问题儿童”,更多是弱势儿童,且“问题儿童”的标签严重损伤留守儿童的自尊,妨碍留守儿童的正常生长[9]。也有学者提出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家长、社会组织、政府等多方力量,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推动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问题的妥善解决[10]。更有学者将留守儿童培养和定位与乡村振兴联系起来,认为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文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人力资本质量低,提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为抓手,强化家庭教育,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提高其人力资本质量,形成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良性互动关系[11]。
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研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研究方向从描述留守儿童现状转变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问题,研究背景从城镇化转变为乡村振兴,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定位也从“问题儿童”向人力资源宝库转变,并将留守儿童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使留守儿童问题本质越来越清晰,工作体系构建蓝图越来越翔实。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如何让社会支持助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还需进一步研究。
2 调研情况
2.1 调研对象
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关系的狭窄性,此研究将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主体分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4大类,并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观察与访谈等方法,对各大类主体的行为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调研。
表1是访谈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为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笔者根据自身对安徽省不同地市的熟悉情况,在其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位留守儿童(初中生)、6位监护人、6位家长、4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留守儿童教育及其社会支持现状。
2.2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2.2.1 留守儿童规模
安徽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大、分布广,尤以皖北地区更为突出。
表2是2018年我国部分省份留守儿童数量。其中安徽省留守儿童73.6万人,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10.6%,仅次于四川省。
2.2.2 监护情况
表3是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调查统计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类型多样,包括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学校寄宿和其他,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要监护类型。
2.2.3 心理教育情况
实地调查情况表明,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真实情况,调研小组对4所学校进行调研。
表4是阜阳市4所乡镇学校心理教育建设情况。根据调查,3所乡镇学校无固定心理课,只有1所学校有固定心理课,但教学方式主要是看电影,并没有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从师资力量看,心理教师有专职师和其他教师兼任两种,而后者占比达75%;从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看,4所学校都建有心理咨询室。实地调查发现,2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仅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并没有解压的器具,其负责人也不是专职心理教师。
2.2.4 学习成绩及安全教育情况
学习成绩方面,由于教育资源较差,以当地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远落后于城市。受限于成绩、经济等因素,当地小学生毕业去向多为当地乡镇中学(S中学),部分学生进入城市私立中学上学,少有学生去城市公立中学。有老师表示,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留守儿童想要有好的学习成绩只能寄希望于课上,但小学生在家时间更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安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宣传和监护人提醒,整体情况较好,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和农村地区多沟塘,一些溺水事件仍有发生。此外,卫生安全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并未得到重视,以女生卫生安全问题最为突出。
3 安徽省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社会支持理论指出:一个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强大,就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此研究认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依据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实际情况,将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划分为政府支持、社会关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4大部分,并对调研区域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3.1 政府支持缺位
3.1.1 政策制定不科学,政策贯彻困难
经过查证资料与走访乡镇街道办,发现安徽省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重视,连续出台6个政策文件以保障留守儿童权益。这些文件指出,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
但在调查中发现,政策执行的实际主体与政策的目标受众并没有参与政策制定,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这种没有公众参与的政策落地效果不好。
3.1.2 认定程序复杂,忽视群体特征
在调研过程中,问及留守儿童规模时,X小学的教师说:“本校留守儿童比例大概有一半。但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父母外出等因素导致认定困难,我们工作又很忙,只能选择上报一部分。”通过与其他学校老师沟通,发现不少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认定程序都表示很复杂,最后都是少报。
作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起点,留守儿童认定是政府对留守儿童支持的关键一步。但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该程序忽视了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导致认定结果与事实不符,最终严重影响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
3.1.3 基层意识落后,协作基础不牢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农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整体工作压力过大,导致许多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3.2 社会关爱薄弱
3.2.1 志愿服务间断,教育效果不佳
在志愿活动进校园方面,志愿组织多是提前和学校沟通,活动时间一般集中于节假日,并没有每周或每月的持续性活动。在志愿活动进家庭方面,志愿组织并没有深入留守儿童家庭。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帮扶留守儿童呈现间断性和表面性,难以达到教育的目标。
3.2.2 志愿组织孤立,队伍互动性差
在志愿组织、家庭和学校互动方面,留守儿童、监护人甚至学校多是被动性参加,没有主动联系过志愿组织。许多村庄并没有与志愿组织共同举办过留守儿童帮扶活动,甚至许多村民都不知道志愿组织。
3.3 学校教育匮乏
3.3.1 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压力过大
在此次调查的4所学校中,3所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比在50%以上,并且一位老师承担多门课程教学任务(详见表5)。其中,X小学共有教师12名,每位教师都要带3门课程教学任务。S中学老师说:“本校基本不存在只带一门课的老师,否则副课根本无法开展。”对于教学压力,X小学的老师表示:“教师太少,每位老师都要带好几门课,教学压力太大。”在问到学校是否有关注留守儿童,许多老师表示:“有关注,但是由于工作太多,很难落实。”
从以上情况看出,农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整体工作压力过大,导致许多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3.3.2 教育方向错位,阻碍发展可能
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学校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方向错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是部分老师认为“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调研发现,在日常教学中,部分老师基于弱者关怀视角有意或无意传达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留守儿童内心。
其次是乡镇中学按成绩将学生分至不同班级,只关注成绩好的班级的学生,其他学生往往被忽视。这导致当地居民形成一种不是好班的学生就没有必要继续上学的认识。
最后是乡镇学校的教学目标只是教好主科,设置副科只是为了优化课程结构。这种教学目标不仅背离了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也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3.3.3 硬件设施匮乏,心理教育空白
在心理教育方面,2所小学与1所初中没有心理课,1所学校有专门心理课;都有设置心理咨询室,但由于设施较差、缺乏专业教师,导致其难以真正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