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域下农村智慧养老影响因素与路径探究

作者: 邵妮佳 陈炳良

摘 要:智慧养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技术路径。为探究农村智慧养老发展现状与可行途径,在湖南省30个村庄实地调研后,发现当前农村智慧养老存在老人知识技能不足与收入偏低、家庭反哺支持有限、社区资源引导不足、企业服务水准偏低、政府规范保障体系不全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建立以老人融入智慧养老模式为基础,以家庭传递智慧养老理念为依托,以社区搭建智慧养老平台为载体,以企业优化智慧养老供给为动力,以政府完善智慧养老体系为保障的智慧养老多元协同支持体系,构建“五位一体”智慧养老协同支持体系。

关键词:智慧养老;农村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多元主体;协同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49;F323.89;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2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05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育观念的变迁,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巨大冲击,依托社会力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当前,我国经济、科技、人才、资本及社会保障服务等资源向城市倾斜,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可能。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进一步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打造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及养老需求,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为智慧养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推进智慧养老建设,研究者于2023年1月在湖南省的30个村庄开展实地调研,分析农村智慧养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智慧养老发展对策。

1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智慧养老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报告指出,积极老龄化是老年人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的过程,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最佳机会的过程[2]。在积极老龄化理念中,社会多元主体应深入挖掘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积极推动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且强调整合各类养老资源,建立多元协同养老机制 [3]。智慧养老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多元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心理咨询、远程医疗、技能培训、社会参与、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4]。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的智慧养老模式为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构建数字包容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新途径。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农村智慧养老,既体现了养老从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从单一主体赡养扩展到多元主体协同养老的模式更迭。如今,推行农村智慧养老不仅是建设新农村和优化养老服务的内在需求,更是协调城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技术路径。

虽然智慧养老模式正在不断发展,但在国内大多数农村地区推行时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少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学者们对农村养老多元主体协同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成熟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文献。现有智慧养老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城市老年服务与精神养老层面,较少深入分析农村智慧养老的可行性和困境;且多以单视角切入,缺少从理念指导、乡村振兴、组织制度、多元互动、政策导向等多角度展开,较少涉及对多主体协同参与农村智慧养老的分析。基于此,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本文在实地调研并深入探究农村智慧养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既能整合多方养老资源与力量,又能适应农村老人现实需要的智慧养老支持体系。

2 智慧养老发展现状

2.1 搭建智慧养老制度框架

制度支撑是智慧养老的基础。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优化养老服务水平,湖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陆续制定包括《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村养老服务的若干措施》在内的50余项政策文件,在制度上为智慧养老的推行保驾护航。

2.2 加强智慧养老服务供给

加强智慧养老服务供给是智慧养老的关键。湖南省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养老服务供给系统,致力于形成覆盖全省的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在乡村和市县分别创建1921和136所养老机构,在社区建设1.2万个养老服务中心,将养老床位总量提升至41万张。目前,各级养老平台正向着互联互通发展,政府机关、家庭社区和社会多元力量并驾齐驱的湖南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初步成型。

2.3 提升智慧养老质量水平

提升智慧养老质量水平是智慧养老的保障。湖南省大力推动全省养老服务质量水平提升,正积极建设和统一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包括社会养老机构的设施安全标准、老年困难人群服务机构的改造标准、县域“安联网”建设标准等;并根据相关标准,改善1.87万处不合格的养老院及服务设施,以保障各类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

3 农村智慧养老的现实困境

信息技术在赋能农村养老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实践难题。

3.1 老人知识技能不足与收入偏低

一方面,农村老年人采用智慧养老服务的知识技能不足。实地调查显示,85.2%的老年人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加之身心精力不济,在掌握智能设备的复杂操作方面接受度低且信心不足,缺乏享受智慧服务所必备的基本数字素养;同时,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信息安全隐患突出。即便有部分老人会使用智能设备,也局限在进行即时通信和观看视频等社交娱乐层面,并不了解如何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满足自身健康保障、心理关怀、精神成长等高层次需求。另一方面,被调查老人总体上收入偏低,无法支撑其获取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子女供养和少量离退休金,面对价格较高的智能设备和智慧养老服务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3.2 家庭成员认知与支持力度有限

农村地区长期以家庭养老为主,而农村家庭普遍缺乏向政府和社会寻求帮助的认识,仅靠家庭本身养老日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赡养负担不断加重,家庭成员在智慧养老中的文化反哺和支持引导等基础性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在调查人群中,子女多教授老人卫生保健和生活常识,很少涉及智能设备操作、网络求助、资源获取、服务购买等方面,忽略了对老人能力提升、健康保障、精神文化提升等高品质养老需求的满足。此外,农村青壮年人口因长年外出务工而对家中老人缺少沟通和陪伴,向老人传授网络使用、信息获取、线上交友、线上问诊等必备技能的力度不够,造成部分老人因技术操作受限而无法享受养老服务,甚至陷入数字焦虑和社交隔离的窘境。

3.3 社区服务引导与资源配置不足

社区是引导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协调多方资源的基层治理单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社区并未搭建起有效的养老支持平台。首先,农村社区缺乏积极老龄化和智慧养老的意识,对老人融入智慧养老的引导不足。多数社区人员不了解智慧养老,在开展工作时多注重设施建设和物资供给,但未考虑到老年人在身心健康、社会参与、知识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需求。例如,社区宣传培训项目内容多为卫生保健和生活常识,几乎不涉及智能终端、物联网络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其次,农村社区通常不具备智慧养老所需的设施场地,大多没有老年组织和活动中心,也缺少健身器材、多媒体设备和医护人员。最后,由于意识欠缺与设施不足,农村社区未能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智慧养老一站式平台。社区提供的服务仅限于困难补贴、物资发放、上门清洁等,基本没有心理调节、精神慰藉、生活照护方面的专业服务,供需错位问题显著。

3.4 企业供给与社会服务水准偏低

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是智慧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方,然而,目前家庭和政府主导的养老模式限制了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首先,智慧养老对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要求较高,而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和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导致该行业利润不高、服务难度较大、高素质人才缺乏,致使企业和社会组织不愿开拓农村市场,制约了智慧养老的推广[5]。其次,智慧养老供应方未能充分考虑农村老人的身心特点和养老需求,开发的服务产品与实际需求吻合度低,造成服务资源错配。还有部分企业对数据监管欠缺或存在技术漏洞,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给陌生人或广告商,威胁到老年人的隐私权益[6]。再次,农村商铺较少且间距较远,对企业通过智慧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搭建商品配送平台不利。最后,农村社会组织囿于资金和体量的薄弱,在智慧养老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较小,无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

3.5 政府规范与制度保障未成体系

首先,政府在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大包大揽的现象,未能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基层政府财力单薄,难以采取优惠补贴手段鼓励相关主体提供服务。其次,尚未制定智慧养老统一的服务标准,导致城乡间、各地间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统筹协调不力,养老服务各主体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服务衔接不畅、参与程度较弱等问题[7]。再次,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老人经济条件较差,智慧养老服务使用率较低,加上目前政府在联网入户和养老保障方面的支持有限,只能为特困老年群体提供一定保障。调查结果显示,有41.4%的老人没有养老保险,其收入来源中离退休金仅排在第6位。农村老人较低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待遇水平,严重制约着他们获取智慧养老服务。

4 农村智慧养老多元协同支持体系的构建路径

当前,农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参与水平和协同程度偏低,制约着农村养老效能提升。智慧养老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指导下整合各方资源,以“五位一体”模式构建农村智慧养老支持系统(即以老人融入智慧养老模式为基础,以家庭传递智慧养老理念为依托,以社区搭建智慧养老平台为载体,以企业优化智慧养老供给为动力,以政府完善智慧养老体系为保障),多方协同聚力,并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维度嵌入养老服务体系。

4.1 老人发掘自身潜能,融入智慧养老模式

在农村智慧养老支持系统中,农村老年人需要接受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主动提升数字素养,积极利用媒介设备扩宽社交网络、丰富娱乐生活、获取相关服务和参与社会活动。一是主动打破社交区隔。农村老年人在子女长期离家、当面互动不便的情况下,可多利用智能设备在线语音和视频聊天功能与亲友沟通交流,打破时间与地域造成的社交区隔,缓解内心孤独。二是利用网络丰富精神生活。农村老年人应关注有趣、有益的信息,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活动,充实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提升自身获取养老服务的技术水平。农村老年人应积极学习必备的数字技能,努力适应医院线上预约挂号、线上问诊等智慧服务模式,可登录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一站式平台获取更多服务。

4.2 家庭给予支持陪伴,传递智慧养老理念

家庭是赡养老人最直接的单位,在智慧养老服务中具有理念引领、精神陪伴与经济支持的作用。首先,鼓励和帮助老人提高数字素养。家庭理应成为老人与外界互动的纽带,协助老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社会团体组织与亲友交往,拓展其关系建立和活动参与的渠道,避免其因远离社会而陷入孤独状态。其次,有效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用心用情陪伴老人体验智慧养老的多重好处,营造高品质智慧生活的氛围,消除老人面对新事物的怠惰心理和畏难情绪。再次,尽力给予经济资助。改善老人的财务状况,可预防老人因生活拮据而被迫放弃智慧养老。最后,协助老人获得便捷服务。帮助老人通过智慧养老平台获取健康监测、经济援助、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和医疗防治等方面的便捷服务,使智慧养老切实惠及老年人。

4.3 社区加强组织引导,搭建智慧养老平台

农村社区应当发挥多元主体与农村老人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智慧养老服务的开展搭建集成平台。第一,建立智慧养老学习交流平台。根据当地老人的文化水平、地域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引导老年人及其家人、社区工作人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互动交流,共同提升对健康养老、智慧医疗相关理念、政策和服务的认识。第二,建设智慧养老一站式服务点。在该服务点配备食堂、智慧诊疗室、健康管理室、日间照料室、心理咨询室、多媒体室等场地和配套设施,并引入志愿者、医护人员等专业人才高效开展综合服务,打通智慧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第三,孵化智慧养老可持续服务力量。挖掘社区老年人力资源,成立养老组织和老年学堂,开设数字素养培训课程,为老年人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