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创新探析

作者: 张亚瑛

河北省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创新探析0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亟须摸清基层需求,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推进机制。特别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从农民对生产、生活、生态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构建推进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基层群众对乡村振兴的需求意愿和存在的问题,从供给层面分析了其存在的短板。在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从发展定位、党建引领、农民融入、产业培育、持续增收、多元治理、文化保护、城乡融合等方面构建“1+9”的推进机制,以推进河北省乡村振兴。

关键词:浙江经验  和美乡村  基层需求  推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7;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1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04

0 引言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河北省在推进乡村建设方面较先进地区仍存在巨大差距,其基础设施落后且破损严重,乡村现代化建设条件严重不足,农村人居环境仍有短板。这些情况表明,河北省需要依靠大力投入,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为促进河北省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采用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等方式,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供给侧分析河北省乡村振兴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并从构建乡村振兴推进机制的视角提出实施策略建议。

此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市、保定市、张家口市4个城市中5个县(市、区)的相关人员。该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到有效问卷反馈 244 份。

1 乡村振兴基层需求调查分析

通过调研得知,乡村居民对乡村建设既有“硬件”需要,也有“软件”需求。这些需求涉及产业发展、就业机会、人才支撑、科技指导、公共文化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见表1)。

1.1 政策认知现状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存在政策盲区。部分村民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不知道、不了解,其占比达到了18%。这说明河北省在政策宣传中有缺失。剩余82%的村民虽然听说过乡村振兴战略,但其对政策部署、推进举措均不了解。这些村民获取政策的渠道极为有限,多数是通过手机、电视被动获得。其中,通过电视广播获知乡村振兴战略的占59.8%,而通过村干部宣传获知乡村振兴战略的仅占7.4%。

1.2 生产需求分析

广大村民对乡村未来的期待还是以推动产业发展、拓宽就业、增加收入为主。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被问及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其中选增加农民收入的占比高达88.9%,选壮大集体经济的占比达到61.5%。可见,村民仍然是以增加收入为第一需要。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则是实现收入增加的有效路径。

1.3 生活需求分析

从对“硬件”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来看,大家普遍关心统一污水处理、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环节。关注这些问题的受访者分别占到了样本总数的44.7%、34.4%、27.0%,位居前三位。从对“软件”精神文化活动和服务的需求来看,多数村民的文化生活较为单一,其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大家一起聊天、在家看电视、跳广场舞。这些需求占比分别达到了63.1%、59.8%和47.5%。

1.4 生态需求的现状

无论是从村庄建设需求来看,还是从大家关心的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来看,环境污染及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受到村民关注。尤其在对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需求进行调查时发现,选择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受访者占比为50.0%;在对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进行调研时,选择环境污染的受访者占比达到18.9%。这说明广大村民不仅追求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对宜居的生态环境也有较高的需求。

2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供给短板

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在满足广大村民基本需求上,河北省的现实状况与村民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在推进乡村建设中仍有短板,在回应民生需求中仍有弱项。

2.1 政策宣传不到位

多数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认知只停留在“听说过”,反映出乡村振兴政策宣传的缺失,特别是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宣传力度不够。政策利好与落实效果严重不匹配,导致多数村民没有正确理解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即“谁来振兴,怎么振兴”,由此造成了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的缺失,形成官员“动”而农民“不动”的现象。

2.2 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多数乡村产业仍处在培育成长阶段。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人才支撑、科技支撑明显不足,且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对乡村优势资源挖掘不够,导致河北省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够。

2.3 村集体经济发展偏弱

大部分调研对象所在村庄集体产业基础薄弱,只有部分具有区位优势的近郊村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较高(该类村庄所占比例较低,不足 10%)。大多数乡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以张家口市为例,全市4 173个行政村集体收入15.28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0.92亿元、仅占6%。大多村集体收入结构单一,经营性资产体量小。部分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和其他部门的帮扶资金,土地、林地、经营性固定资产等租金收入。

2.4 乡村综合环境治理水平不高

从生产环境来看,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农药瓶、地膜、塑料袋等生产废弃物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没有进行统一回收,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整体环境。从生活环境来看,“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调研的张家口市为例,全市仅有1 503个村庄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为36%。当地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多重视考核指标,忽略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农民群众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精准施策的效果。从生态环境来看,河北省各地乡村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乡村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2.5 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供给不足

受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仅限于村文化广场、健身器械、村图书室等,并且利用率普遍不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平台普遍欠缺,对于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从内容、形式、举办频率上都有待提升。文化服务的供给没有遵循符合农民需求的规律,出现了农民参与度低,形同虚设的现象。

3 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启示

“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省为推动乡村发展而实行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为中国乡村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和参照样本[1]。浙江省“千万工程”是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率先在环境变革上破题,进而催生了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着眼乡村发展实际,从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由点带面、创新机制、层层推进、强抓落实,推动乡村“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发生了巨变。

3.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推进

浙江省在推进“千万工程”时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2]。对于河北省而言,当务之急是从实际出发,尽快摸清乡村发展底数,精准乡村发展定位,确定重点发展乡村,循序渐进、有序规划、分类推进。

3.2 坚持一个方向不动摇,城乡融合

“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是惠民工程、居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3]。浙江省“千万工程”坚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进行系统考虑、统筹协调,锚定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对于河北省而言,就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抓手,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3.3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

科学规划和保持工作连续性与政策稳定性是“千万工程”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浙江省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每年召开一次“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对于河北省而言,就是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在大量务实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可行成熟的规划,从民生小事破题,从容易抓的工作入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驰而不息地推进农村建设,推动乡村发展。

3.4 坚持“一把手”高位推动,强抓落实

浙江省“千万工程”是在党的领导下打造的乡村振兴“样板”。“千万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党员干部20年来的接续奋斗。对于河北省而言,就是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一把手”工程,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强抓落实,引导党员干部涵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政绩观,引导协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3.5 坚持一个初心不改变,为民造福

浙江省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千万工程”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河北省而言,就是要着眼于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坚持人民至上,广泛征求民意,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4 河北省推进乡村振兴机制创新的路径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方面全面推进,更需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河北省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着眼于基层需求,探索建立“1+9”的推进机制,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取得更大突破。

4.1 明确一个定位,做好科学规划

当前,河北省应尽快明确村庄分类,做到因类施策、河北省应精准施策。综合考虑村庄的区位优势、人口规模、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及组织能力等多重因素,划定集聚提升、保留改善、城郊融合、特色保护、逐步收缩和搬迁撤并6种发展类型的村庄,分类分批推进村庄更新改造提升。河北省应优先选择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进行集中整治,形成引领示范。河北省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意愿、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大量务实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专业、科学的发展规划,稳步建设、持续推进,抓出实效。

4.2 夯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河北省应继续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党建+”理念,创新打造“党建+”模式,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是党建引智,突出“党建+思想”,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功能。二是党建引志,突出“党建+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主线,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核心,探索党组织书记引能人、党员带头、能人带动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三是党建引治,突出“党建+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基础。推进基层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参与。四是党建联动,建立“联党员、联支部、联产业”的“三联”党建联盟,形成乡村发展强大合力。河北省应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联动模式的切入点,推动产业基础相近的村庄建立党建联盟,实现互帮互助,共建共赢。

4.3 建设促进农民群众融入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

河北省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从参与意愿、参与动力、参与保障等方面完善促进农民群众融入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一是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自我意识。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保障力度,引导农民实现思想观念转变,使其尽快树立“我要振兴”的理念。二是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参与乡村振兴[4]。通过组织培训、示范,激发农民首创精神和主动发展能力。三是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认真听取农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帮助解决农村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致富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