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作者: 谭文杰 田红杰摘 要:马铃薯晚疫病在全球各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发生,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主要病害之一。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防治,会对马铃薯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种植马铃薯过程中发生晚疫病的情况日趋严重,已严重制约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通过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为马铃薯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从而促进咸丰县马铃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72-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15
0 引言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粮菜兼用作物。咸丰县位于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处,位于东经108°37′8″~109°20′8″、北纬29°19′28″~30°2′5″。咸丰县气候温和,无霜期为265 d[1],年降水量为1 500~1 700 mm,年日照时数为1 062 h,十分有利于马铃薯生长。马铃薯作为咸丰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改善种植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铃薯种植业已成为关系当地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随着咸丰县马铃薯的生产规模逐年增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晚疫病会引起马铃薯叶片枯死,导致马铃薯减产20%~40%,严重时甚至会绝收。晚疫病不仅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还会感染贮藏的马铃薯块茎,造成块茎腐烂[2]。为确保咸丰县马铃薯实现稳产保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1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叶、茎和薯块,会引起马铃薯茎叶枯死、块茎腐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在感染叶片时,叶尖或叶片边缘会出现水渍状、绿褐色病斑,并在病斑周围形成一圈浅绿色晕圈。当地块的湿度变大时,病斑会迅速扩大,从绿褐色变为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且叶片背面的白霉更明显。空气较为干燥时,绿褐色病斑开始干枯,并逐渐变为褐色,叶片变脆、易发生碎裂,病斑周围没有出现白霉,病斑扩大速度较慢[3-4]。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可直接感染马铃薯茎部,也可从叶柄处扩散至茎部,被感染的马铃薯会出现条状病斑(病斑边缘不规则),被感染的部位组织坏死,茎叶死亡。马铃薯块茎感染晚疫病病原菌后,先形成褐色或紫褐色病斑,之后病斑会慢慢向四周扩散,薯肉变软、腐烂。由于病原菌在薯块上的潜伏期为30 d左右,若薯块在田间受到感染,而马铃薯未经处理就入窖储藏,在储藏期间也会发生病害,造成薯块大量腐烂[5]。
2 咸丰县马铃薯晚疫病日趋重发原因
2.1 潮湿的气候条件
咸丰县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发展马铃薯种植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但雨热同期、空气湿润、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也导致当地极易流行马铃薯晚疫病。
2.2 栽植品种抗病性偏低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程度与马铃薯品种的抗病性有很大关系。在同等种植条件下,抗病性好的马铃薯品种不易感染马铃薯晚疫病,即使发病,病菌的传播速度也比较慢;抗病性差的马铃薯品种不仅容易感染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后病菌还会快速扩散,从而导致发生严重病害[6]。目前,咸丰县栽植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不足。
2.3 田间管理不到位
重茬连作、过多施用氮肥、种植密度过大、排灌条件差等均会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增加。重茬连作或与茄果类及其他根茎类作物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增多;过多施用氮肥、种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排灌条件差、通风透光性差等均会导致马铃薯植株徒长、抗病性差,而通风透气性不好、空气湿度大也会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7]。目前,这些问题在咸丰县马铃薯种植中均不同程度存在。
3 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卵菌纲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疫霉科疫霉属真菌[8],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繁殖传播,对马铃薯产生危害。致病疫霉有多个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种,且易发生变异,会形成新的、致病力更强的生理小种。致病疫霉主要以菌丝体的形式在薯块中越冬。如果播种时不小心使用带有病原菌的薯块,其会成为初侵染源,不发芽或发芽后发病死亡,且病株产生的孢子囊会借气流进行传播,并侵染周边植株。在合适的环境下,晚疫病会迅速蔓延。晚疫病病原菌的孢子囊除了侵染叶片外,还会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壤,之后会侵染薯块,并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喜欢白天暖夜晚凉、高湿的环境,病原菌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条件是温度为18~22 ℃、相对湿度在95%以上。若温度为12~20 ℃、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环境条件持续时间超8 h,马铃薯晚疫病就极易发生;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马铃薯晚疫病会迅速蔓延,不到10 d就会蔓延开来。
4 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结合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由于晚疫病病原菌的生理小种会不断变异,导致马铃薯的抗病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种植马铃薯时,应选取产量高、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9]。近年来,湖北省推广应用效果较好的马铃薯抗病品种有鄂薯10号、脱毒米拉、青薯9号、费乌瑞它等。
4.2 选用无病种薯
马铃薯晚疫病的初侵染源是带病种薯。为有效减少初侵染源,应严格控制种薯质量,选用无病种薯。在每次出入窖时,都应对种薯进行严格检查,发现病薯要及时清除,并及时对种薯和薯窖进行消毒。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择无病、健壮的植株进行留种,并单独采收贮藏。
4.3 加强种薯处理
仔细挑选种薯,并将挑好的种薯在阳光下晾晒3~5 h,选择在通风条件良好、散射光充足的地方进行催芽。对长满芽眼的种薯进行切块处理时,可使用75%酒精、0.1%高锰酸钾溶液或福尔马林等消毒液对切块用的刀具进行消毒。拌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种薯切块后应尽快拌种,并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播种,这样能有效降低晚疫病的发生概率[10]。常用的马铃薯拌种剂有苯甲·嘧菌酯、烯酰·锰锌、氟啶胺、精甲霜·锰锌、霜脲·锰锌、氰霜唑等。其中,苯甲·嘧菌酯和氟啶胺的拌种效果更好。拌种时应注意药剂的使用量,避免因用量过大而影响种块的发芽率。
4.4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对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培育出健壮的植株,能有效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抗病能力。
4.4.1 合理轮作
马铃薯重茬连作会产生重茬障碍,导致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率增加。选择土壤疏松、排灌良好,且3 a内没种植过马铃薯或其他茄果类和根茎类作物的地块来种植马铃薯,避免重茬连作,能有效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率。
4.4.2 深耕培土
为有效减少晚疫病病原菌的侵染,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在进行中耕培土时,应注意耕作深度,尽量避免薯块与病原菌发生接触。在雨水较大的年份或地势较低的地块,应增设排水沟,及时排出田间多余水分,从而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能提高田间的通风性、透气性,可避免出现植株徒长、抗性低下的情况。
4.4.3 合理施肥
加强对马铃薯的水肥管理,培育壮苗,可增强马铃薯植株的抗病性。播种前应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生长阶段应增施磷钾肥,以促进马铃薯茎秆老化,增加其抗病性。氮肥施用过多会导致马铃薯徒长,从而影响田间通风性、透光性。因此,应合理施用氮肥,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4.4.4 收获前清除植株
收获前如果未完全清除马铃薯植株,容易造成致病疫霉感染地下薯块。在采收马铃薯前14~21 d,应采用割秧或喷施灭杀性除草剂等方法,彻底清除或灭杀马铃薯植株,降低病原菌孢子感染薯块的概率。
4.5 化学防治
致病疫菌易在马铃薯盛花期感染马铃薯,而此时也是马铃薯增产的关键时期。充分掌握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在马铃薯现蕾期至开花初期,特别是在遇到阴雨天气时,及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可有效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率,并减轻病害。一般在马铃薯封垄前、现蕾时第一次喷药预防晚疫病,以后每隔7~10 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有68.75%易保保护剂、嘧菌酯、代森锰锌、双炔酰菌胺等。为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应交替用药。
发现病株后,应及时喷施药剂婆[如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 0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2.5%抑快净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900~1 000倍液、48%琥铜·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等]进行防治[11-12]。使用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应在早晚气温低、无风的晴天进行;施药后若遇降雨天气,应在天气晴朗后重新喷施一次;每次喷药间隔为7~10 d,连续喷施2~3次。喷药时应使用足量的药液,均匀地喷施在马铃薯叶片的正反面。发病严重或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可适当缩短施药间隔(5~7 d)。
收获后,可喷施40%百菌清200倍液或52.5%恶酮·霜脲氰600倍液对薯块进行消毒处理,待其自然晾干后再入窖贮藏,并用百菌清烟雾剂对薯窖进行熏蒸消毒。这样可杀灭薯块上附着的病原菌,提高薯块贮藏的安全性,并能有效减少种薯带菌传播。
5 结束语
马铃薯晚疫病一旦大面积暴发,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咸丰县雨热同期,当地气候条件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因此,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晚疫病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建立马铃薯晚疫病监测和预警系统,从品种选择、种薯处理、农业防治、药物防治等方面出发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咸丰县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对马铃薯育种技术的研发,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使马铃薯产业成为促进当地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李泽友,冉超,郭发吉,等.咸丰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82,384.
[2]张静,徐文会.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1(8):1171.
[3]王希明.东宁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07.
[4]李静,马会平,李淑云.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现状与防治措施[J].中国果菜,2014(8):68-70.
[5]王芙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植物医生,2010(3):9-10.
[6]弓贵明,姬青云.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12(1):46-48.
[7]王文佳.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因及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22(19):88-90.
[8]丁海滨,卢扬,邓禄军.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J].贵州农业科学,2006(5):76-81.
[9]陈娟娟.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1(5):13-14.
[10]杨艳群.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2017(4):89-90.
[11]李惠芝.兴安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5.
[12]陈登霞.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方法[J].河南农业,202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