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

作者: 张清扬 许崇强 杨广斌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0

摘 要:在“数字乡村”提出的背景下,以数字化手段保护传统村落景观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探究其发展趋势有助于理论研究与现实建设的双重进步。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选取2009—2023年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年发文量、发文作者与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共现与聚类分析,探讨目前研究热点主题及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显示:近20年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发文频次较高的作者是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刘沛林;目前研究的核心主题包括保护与景观提升、数字旅游发展、数字技术运用等,研究内容在不断创新多元的同时系统性不断增强。但目前我国在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保护路径探索方面缺乏对完整路径的研究,在数字技术运用方面缺乏多技术集成的综合运用及缺少专门用于乡村保护技术的创新。

关键词: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3-113-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3.027

0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建设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消失的村落达90 000个,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因此当前我国的村落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然而目前乡村保护手段以档案式保护为主,如运用传统测绘方式纸质记录乡村物质文化景观、运用博物馆式陈列方法展示乡村非物质文化景观[1]等。这种落后的静态保护模式浮于表面,不能深刻挖掘出乡村村落价值,不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数字技术的应用恰好能解决目前这一保护困境。乡村数字化保护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对乡村的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及村落基础信息数据进行数字记录、存储和传播[2]。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3]。此后,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逐渐成为乡村保护研究重点关注的话题,研究领域随之更加广泛,研究主题逐渐多元。

笔者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深入探讨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总结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面临的挑战,为此后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为确保研究数据更加全面与准确,选择CNKI数据库作为核心数据源。由于学术界对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角度与内容较为多元,因此以“乡村景观”“村落景观”“乡村建设”“数字化保护”“数字技术”等为主题词进行合并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为2009年1月至2023年9月,人工剔除与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关联度较低的文献,同时剔除新闻报道、会议通知等数据,仅保留期刊数据,最后筛选出219篇中文文献。将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经数据处理再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

1.2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因其具有科学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我国逐渐兴起并被学者们普遍采用。此研究运用CiteSpace 6.2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热点进行知识图谱研究,对样本文献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共现与聚类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发文量分析

年发文量作为评定科学研究发展情况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直观反映该领域知识量的增长情况[4]。2009年1月至2023年9月,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领域年发文量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年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计量分析发现,近20年来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2009—2013年为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对测绘方式、三维建模技术等内容进行探索;2014—2019年为逐步上升阶段,研究方向开始转向乡村景观保护与景观提升可持续发展上,这一时期提出大量关于乡村景观数字化的保护路径,同时也有具体的实践应用案例分析;2020年至今为高速发展阶段,研究主题趋于多样化,且趋于对多角度实现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相关策略研究。

2.2 高产出作者及其所在机构分析

研究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可以分析出该领域的重要团队与合作关系。选取论文作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算法选择Pathfinder,获得的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的节点大小能体现单个作者的发文数量,节点颜色越深说明发文的时间越早[5];线条则反映作者间的协作关系,线条颜色越深则表明合作越密切。整体来看,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由图2可以看出,节点最大的是刘沛林,发文频次为5次,其所在机构是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以刘沛林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建立研究,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引领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不断发展。

2.3 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能反映论文的研究重点及中心观点[7]。对我国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领域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得到如图3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剔除“乡村振兴”“数字化”“传统村落”“古村落”等常见高频词,得到更小范围、相关性更强的被引频次排序前10的关键词(见表1),这些共现关键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及重点。

2.4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可计算出模块值Q=0.621、平均轮廓值S=0.879,数值均大于0.5,说明符合科学聚类标准,得到如图4所示的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剔除掉较小聚类后,结合相关文献对不同聚类进行分析归纳,梳理出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的3个核心主题(见表2)。

3 乡村景观数字化研究重点领域分析

3.1 景观保护与景观提升研究

有学者提出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本理论选择数字记忆内容[3],对传统村落中地理场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对象实施不同的数字化保护策略,如借助数字技术建立服务平台、建设村落数字化博物馆、开发数字化创意产品等。同时,有学者将乡村数字化保护手段分为2个类型,分别是抢救性数字化手段和开发性数字化手段[8]。除此之外,乡村的人居环境治理、景观提升设计、乡村规划等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文化遗产”“乡村治理”“保护传承”等热点词都体现了在政策引领下该主题引发的思考。

3.2 数字旅游发展研究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文化特色产业,从文化挖掘、旅游利用等多个方面推动乡村发展[9]。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学者提出以虚拟旅游为服务形式,通过数字技术设计虚拟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寄托乡愁的需求[10],如可以提供3D虚拟景点漫游、360°全景照片和视频、虚拟导游等旅游服务。还有学者认为可以借助数字媒体加强旅游营销和推广,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需求与偏好,以便及时调整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内容等[11]。该主题下“数字赋能”“数字经济”等关键词都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景观旅游的价值。

3.3 数字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多学科融合将更多的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村落保护中。例如,有学者将全景技术运用到传统村落保护中,利用其提供身临其境的临场感,让人沉浸其中,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现古村落三维可视化的展示[12]。还有学者为了克服传统三维建模效率低下的弊端,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运用到村落信息采集中,综合利用实景建模软件、几何造型法和辅助软件快速构建村落三维模型[13]。在该主题下,“地理信息系统”“数字高程模型”“测绘”“倾斜摄影”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乡村景观建设实践中,相关数字技术同样被广泛运用到信息采集、分析评估、营建管控中[14]。

4 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从数字化保护角度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主要是对实际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并总结对策,存在研究方法传统单一等问题。总之,我国在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景观保护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4.1 保护体系缺乏系统研究

目前,政府与相关社会机构对获取的乡村数据存在“重保护轻利用”的现象[1],导致数据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特别是在传播与展示方面。虽然有学者在展示传播路径上进行了探索,但仍然缺乏对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更新—传播这一完整路径的研究。由于目前未对数字化信息库建设标准与程序统一规范,各管理部门与各从业者获取的数据不能整合到一起[15],这也成为阻碍数据深度利用的因素。

4.2 数字技术运用缺乏创新

目前,多种数字技术手段已应用于乡村景观保护。例如,有学者将三维空间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应用到传统村落中,通过构建完善的技术方法和体系来实现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但大多只是对乡村基本属性信息进行提取、采集、入库,以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数字信息平台的构建,缺乏多技术集成的综合运用,严重制约了传统村落信息储存、数据展示、利用传播等多功能构建。目前运用的技术多为借鉴其他学科或者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缺乏专门运用于乡村景观中的创新技术。

5 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策略

5.1 数字化保护体系完善策略

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体系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数字化与管理、乡村景观数字化修复与重建、数字化传播等几个方面。综合运用数字技术能完善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体系,构建完整的保护路径。

乡村景观空间信息可运用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倾斜摄影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采集[16],相对于传统的采集方式,以上采集技术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的特点。对乡村信息进行采集后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乡村信息进行管理与监测,从而构建乡村信息数字化平台,为后期数据利用提供基础。在乡村景观规划与营建中,能运用AI技术、LIM技术对景观设计效果进行模拟,有助于筛选方案及预测方案随时间推移的演变情况,能大大提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效率。对于因年代久远或其他因素导致受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可运用3D建模技术、VR、MR、BIM技术等进行数字化修复,展现虚拟数字画面,实现受损景观的“数字重生”,还能运用XR技术虚拟展示乡村时空演变过程、乡村生活场景及特色民俗,并借助多媒体平台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传播。

5.2 数字技术创新运用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将会更深入地运用到乡村景观保护与传承中,因此培养更多的乡村数字技术人才及实现数字技术多技术、多产业集成运用的工作迫在眉睫。

一是培养乡村技术人才能提高乡村居民数字素养,为推进数字技术运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数字技术能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相结合形成新业态,如农村电商、虚拟游览、文化互动体验等,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17],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三是数字技术能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实现乡村景观管理高效化、智能化。多技术、多产业的集成应用,能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活力。

6 结束语

对2009—2023年我国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化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对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可以分为初步探索阶段、逐步上升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具有跨学科交叉研究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主题趋于多样化、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的特点,为实现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整体来看,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其中发文频次较高的作者是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刘沛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扶持,我国不断加强对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在不断创新研究内容的同时系统性不断增强。目前,该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景观保护与景观提升、数字旅游发展、数字技术运用,全面探讨了在数字技术助力下的乡村景观保护、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旅游发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但目前我国在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