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药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王立元 许奥杰

2023年中药材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0

摘 要: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对中医药产业的原料供应和加工制造环节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价格波动的原因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引发中药材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发中药材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是中药材交易的供需矛盾,生产成本提升则是推高中药材价格的重要因素,而市场活跃吸引热钱涌入则直接导致价格出现大幅快速上涨。鉴于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的负面影响,建议政府、协会和企业共同发力,加大对入场资本的有效引导,提升中药材产地种植加工水平,加强交易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价格监控预警机制,多维发力维护中药材市场的稳定,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药材;价格波动;社会资本;药都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4-42-7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08

0 引言

中医药既是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也是效益显著的经济资源,更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以及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来,中医药及相关产业受到业界和资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的实践中,中医中药的疗效得到更多证据的支持。中医药不仅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拉动消费、拓展经济新增长点方面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天然药材种类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1],中药材交易市场规模大。但中药材主要来自植物,具有小宗农产品的特性,存在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运输量等相对较小的特点,导致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2]。同时,中药材作为医药用品,其种植、收购、销售等环节须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3],因此其价格波动规律更为复杂。除中药材种植成本、市场供求关系、政府导向等直接因素外,非市场因素如政策调整、经济形势变化、市场投机等[4-6]也会在短期内对中药材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当市场外资金大量涌入时,容易引发价格预期的上升和商品的囤积,从而直接影响交易参与者的决策。自2023年以来,中药材市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价格持续走高现象,部分紧俏药材连续数月保持大幅涨价趋势,非市场因素可能是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中药材市场火热、部分中药材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并合理应对复杂因素带来的影响,对于优化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经济治理机制,提升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1 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分析

自2023年以来,中药材市场出现价格波动,涨价种类较多,呈现“淡季不淡”现象。白术、白芍、当归、牡丹皮、黄连、板蓝根等大宗中药材的价格显著上涨,更是带动了整个中药材市场的价格波动。根据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的情况报告》中统计的亳州、安国、成都、玉林等几大交易市场的常用大宗中药材价格数据,超过200个常规中药材种类年涨幅超50%,100个常规中药材种类年涨幅更是超100%,而25个常用大宗中药材的年涨幅甚至超20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鸡骨草等个别种类的年涨幅甚至达到400%~900%,价格上涨趋势已经相当显著。亳州市、樟树市、安国市、禹州市通常被称为四大“药都”,当地中药材种植和交易活动较为活跃,其代表性药材价格波动情况可以反映整个中药材市场的行情动向。

1.1 全国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

根据中药材天地网2023年6月同比2022年6月的统计数据[(见图1(a)],在200种千吨级以上的大宗中药材中,有104种的价格同比上升,占比达52.00%,其平均涨幅高达53.00%;跌价种类为55个,占比27.50%,其平均跌幅为13.80%;行情保持平稳的种类有41个,占比达20.50%。根据行业龙头康美药业(康美中药网)2023年6月同比2022年6月的统计数据[(见图1(b)],涨价种类占比45.00%,跌价种类占比21.94%。

与2023年5月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相比,2023年6月,在515种代表中药材中,有67种价格上涨,环比增加10种;有36种价格下跌,环比缩减7种;其余412种价格持平。涨幅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是水牛角、猫爪草、五灵脂、青葙子、细辛、白术、白芍、三七花、栀子、白花蛇舌草、地龙、牡丹皮、当归、黄连、玫瑰花、白及、猪苓、益智、鸡骨草和板蓝根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白术在4—5月价格波动较大,其价格由40元/kg上涨至58元/kg,涨幅达45%。常用药材党参的价格也持续攀升,其统货价格由2022年的40~60元/kg,连续上涨到2023年6月的160元/kg以上,而且品质方面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商家惜售的现象。

1.2 江西省代表性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

江西省道地药材以“三子一壳”为代表,其他代表性中药材包括“赣十味”和“赣食十味”。根据“中国药都”樟树市的市场信息,中药材价格整体上涨,个别种类波动较大。

1.2.1 “三子一壳”价格个别上涨明显

江西省道地药材包括“三子一壳”,除枳壳外,车前子、栀子、吴茱萸的价格均有上扬(见图2)。枳壳属于小规模用量药材,价格总体保持稳定,波动属正常范围。

2020年以来,枳壳价格在20元/kg附近波动。2020年1月—2023年6月的42个月内,枳壳平均价格为24.02元/kg,最高价格为42元/kg,最低价格为14元/kg。2023年前5个月,枳壳平均价格为19.83元/kg。

车前子价格近年来上涨明显,目前有所回落。2016—2020年,车前子价格稳定在19元/kg左右,平均价格为18.13元/kg。2020年以后,车前子价格上涨明显。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车前子平均价格为57.8元/kg。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车前子价格一度冲至105元/kg,目前已回落至50.33元/kg左右。

2020年以来,栀子价格略有上涨,平均价格为15.08元/kg。2023年6月,栀子价格涨至27元/kg。

吴茱萸价格偏高,目前处于价格回落阶段。2020年以来,吴茱萸价格稳定在45元/kg左右。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的42个月内,吴茱萸的平均价格为47.86元/kg。2023年,吴茱萸的平均价格为46.17元/kg。相比2016—2019年,近几年的吴茱萸价格已经大幅下降。2016—2019年,吴茱萸价格较高,平均价格为300.92元/kg。

1.2.2 其他赣产中药材价格上涨明显

2022年以来,江西省“赣十味”药材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根据2023年平均价格与2021年平均价格的对比计算,涨幅超50%的药材有栽培前胡(278.90%)、香薷(206.06%)、车前子(144.04%)、蔓荆子(105.97%)、栀子(80.62%)等(见图3)。“赣食十味”药材涨价明显的有覆盆子(211.15%)、百合(130.59%)、芡实(59.76%)。其他赣产药材价格也有一定上涨,如骨碎补(58.33%)、白莲(41.18%)、石菖蒲(33.33%)、艾(24.42%)、泽泻(23.29%)。

1.3 安徽省代表性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

安徽省亳州市拥有“中华药都”的称号,是国内最重要的中药材交易平台。安徽省的传统道地药材为“四大皖药”,包括牡丹皮、木瓜、菊花和白芍。亳州有“四大亳药”——亳芍、亳菊花、亳桑皮、亳花粉。与2018年相比,除亳菊花和桑皮外,近几年其余代表性药材的价格均有明显上涨(见图4)。

除亳菊花和木瓜价格在2022年以来有所下降外,其他4种代表性药材近年来价格均有明显攀升,特别是牡丹皮、亳芍和亳花粉,价格涨幅都超过了100%,领涨皖药。

1.4 河北省代表性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

河北省安国市也是重要的中药材交易城市,代表性中药材为“八大祁药”——祁菊花、祁山药、祁紫菀、祁沙参、祁薏米、祁芥穗、祁白芷和祁花粉。2018—2023年,“八大祁药”均有价格上扬现象(见图5)。

除祁菊花、祁山药2023年价格有所下降,以及祁薏米价格保持稳定外,其他5种代表性中药材价格均有提升。涨幅最高的祁紫菀与2021年相比,2023年价格提升358.73%,领涨祁药。

1.5 河南省代表性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

河南省禹州市素有“中华药城”之称,代表性中药材为“六大禹药”——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金银花、禹州丹参和禹州半夏。2018—2023年,“六大禹药”价格波动情况如图6所示。

在“六大禹药”中,禹州金银花、禹州半夏价格已经度过峰值,2022年价格有所回落,但受整体市场影响,2023年价格亦有上扬。禹白附价格稳定在120元/kg左右,但因数据偏少,此研究未做展示。其他3种代表性中药材2021—2023年价格明显提升,禹白芷以174.22%的涨幅领涨(见图7)。

2 导致中药材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的因素

分析中药材价格全面上涨的原因,市场因素主要包括药材供给不足、需求增加、成本上涨等。其他一些因素也造成较大影响,如中药材行情看涨后引起大型企业战略性囤积原材料、市场恐慌、资本进入市场等,进一步推高中药材价格,引发供需失衡。

2.1 供需不平衡是中药材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中药材需求量增加和供应量减少的矛盾持续存在。市场供需关系偏移是决定中药材价格走势的根本因素。

2.1.1 市场需求方面

202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2.56%。这种对健康日益全面的认识,推动了养生保健类产品消费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对具有补益作用、可用于保健食品的药材需求提升明显,带动了诸如人参、三七、当归、牡丹皮等药材的价格大幅提升。然而,需求量的激增也导致供应相对不足,进而促使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如牡丹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消费和流通造成了一定影响,消费能力的降低影响了药农种植生产的积极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中药材价格上扬,尤其是药食两用药材和补益类药材,如党参。部分药材主产地受灾害天气影响,药材减产也导致了价格的上涨,如当归。

2.1.2 中药材供给方面

中药材作为特殊的农产品,其生产周期以月甚至是以年计,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容易积累供需两端的矛盾,引发价格大幅上涨。以牡丹皮为例,2018年价格跌至12~13元/kg(刮皮牡丹皮统货)后,价格走低叠加2020年以来气候异常因素引发产能持续下降,农户几乎是只挖不种。2021年牡丹皮产量降至约8 300 t,2022年进一步降至约7 700 t,与2018年1.69万t产量相比,跌幅54.43%。由于近年牡丹皮市场需求量维持在8 000 t左右,因而其价格触底反弹,从2022年9月的45元/kg,上涨至2023年6月的110~115元/kg。种植户收益上涨,引起短时间内大面积采挖,生长期为3~6年的牡丹90%被采挖,导致今后几年可采挖的牡丹少之又少。牡丹最佳采挖年限为3年,即使现在开始恢复生产,也要等到2027—2028年才有较大规模可供采挖,预计牡丹皮的供需矛盾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中,中药表现亮眼,需求量大增导致相关药材价格上涨。金银花、连翘、防风、广藿香、板蓝根、细辛、芦根、紫苏叶、贯众等清热解毒类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均较大。此后的消费复苏,促使以药食同源为代表的中药材消费需求也有复苏,如孜然、高良姜等香料类药材,当归、党参等汤料类药材。

2.2 生产成本提升是导致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生产资料和人力成本连年上涨,导致种植成本显著提升,引发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