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与防控

作者: 韦波

摘 要:山羊养殖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受养殖户采用的养殖技术较为落后、养殖管理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羊群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尤其是羊疫病频发,对养殖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山羊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且传染速度较快,极易在养殖场内形成大规模感染,对羊群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养殖户需要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加强对该病的治疗与防控。基于此,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与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养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治疗;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4-112-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4.023

0 引言

目前,山羊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若存在饲养管理粗放、日粮配制不当、频繁遭遇应激、忽视卫生消毒等问题,则极易导致各类疾病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是山羊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致死率高等特征,会对羊养殖业产生负面影响。行业工作者应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对该病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1.1 病原特点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被称为山羊支原体肺炎、烂肺病,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差,氯制剂、纯碱、酚类消毒剂等常见消毒剂均可对其进行灭活;且其对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1]。

1.2 流行特点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感染山羊,且不同年龄、品种的山羊都易感,1岁以下的羔羊更易受到感染,发病率可达70%。这是因为成年羊具有一定的免疫力,相对不易感染该病,而1岁以下的羔羊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则成为该病的主要攻击目标。一旦感染该病,易感羊的病情往往比较严重,死亡率极高(在80%以上)。

病羊及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产生的分泌物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会在活动过程中污染周围环境(包括羊舍、食槽、饮水器具等),导致健康羊在接触后感染。该病原体还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或通过产道感染新出生的羔羊。

该病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常发于冬季和早春的枯草季节。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该病可能会反复出现,甚至长期存在。这是因为该病原体的分布和传播受气候环境、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3 临床症状

1.3.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程较短,一般为12~24 h,最长也不超过3 d,且大多发生于羔羊。山羊发病后一般不会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在鸣叫几声后突然倒地死亡。

1.3.2 急性型

急性型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且在不同发病阶段有不同的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大多数病羊的精神状态较差、食欲不振,体温在40 ℃以上。2~3 d后,病羊的发病症状会加重,大多数病羊会呆立不动,经常离群,食欲基本废除,且反刍大大减少,呼吸频率明显加快。病羊还会出现短促的湿性咳嗽和流浆液性鼻液。一些哺乳羔羊会出现四肢无力、瘫软、共济失调等现象。后期病羊的眼结膜高度充血、发绀,最终会卧地不起,窒息死亡[2]。

1.3.3 慢性型

一般情况下,急性型病羊没有死亡就会转成慢性型发病。一般是成年病羊表现出慢性型症状,整个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对症治疗可使病羊康复,但饲养管理条件差会导致病羊症状加剧,出现较高的死亡率。

1.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解剖,发现主要病变部位是胸腔和肺脏。其中,在胸腔部位发现胸膜变厚、表面粗糙不平整、心包发生粘连等病变,且其内部充斥黄色积液;在肺脏部位可观察到肺部发生实变,其颜色变为红灰色,且严重萎缩,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切开后可观察到大理石状切面。此外,观察发现,病羊的支气管、纵隔和肺门等处淋巴结明显肿大,盲肠出现坏死灶。

1.5 发病原因

1.5.1 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环境变化会对羊群产生一定的刺激。尤其是在冬春季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时,羊群因受到寒冷刺激而极易患上感冒等疾病,从而引发传染性胸膜肺炎。

1.5.2 营养因素

营养供给是否充足会对羊群的健康水平及抵抗力高低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大多数舍饲山羊还存在精料给予不足、粗饲料种类单一等问题,导致山羊摄入的营养不足,致使其抵抗力降低,极易受到羊疫病的侵袭。

1.5.3 饲养管理方式

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存在圈舍条件差、卫生消毒不足、养殖密度较高等问题,导致病原物大量滋生,从而使羊群极易受到疫病的威胁。

1.5.4 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如绦虫、吸虫、线虫等)感染会使山羊机体消瘦、抵抗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比较频繁。

1.5.5 缺乏防病意识

部分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科学的疫病防治意识。在养殖期间,部分养殖户没有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使羊群的健康情况受到较大影响。

2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治疗方法

2.1 隔离预防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发现羊只出现疑似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诊断,对疑似病羊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4 mL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的用量给药,每天注射一次,连用3~5 d。同时,可将麻杏石甘散与适量的玉米面混合,并将混合物投放于食槽内供羊只自由采食,或将麻杏石散加适量开水调匀后冷却,对羊只按2 kg体重灌服1 g的药量,连续投喂5~7 d。全群投喂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而保证其他羊只的健康[3]。另外,对病羊污染的圈舍、场地等应进行彻底消毒,且养殖场周边也要进行全面消毒。

2.2 药物治疗

确诊后,应立即采取药物治疗法,降低病羊的死亡率。可选用以下治疗方法:一是肌内注射恩诺沙星(5 mg/kg)+地塞米松(0.1 mg/kg)+磺胺间甲氧嘧啶钠(15 mg/kg),每天注射1~2次,连用4~5 d;二是肌内注射盐酸林可霉素(10 mg/kg)+地塞米松(0.1 mg/kg)+氟苯尼考(10 mg/kg),每天注射1~2次,连用4~5 d;三是肌注泰乐菌素注射液(0.1 mL/kg)+氟苯尼考注射液(0.1 mL/kg),每天注射1次,连用3 d;四是用中药治疗,将35 g贝母、40 g陈皮、30 g五味子、50 g金银花、150 g鱼腥草、30 g黄芩、30 g半夏、30 g桑白皮、30 g桂枝、25 g木香、20 g甘草用水煎后喂给病羊,每天一剂,连用5~7 d,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4]。

3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措施

3.1 加强环境管理

一是选择合适的建场位置。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建场,避免因积水而导致环境潮湿、病菌滋生。应避免养殖场周围有污染源(如工厂、垃圾堆等),否则会影响山羊健康。尤其是要注意远离其他可能带有疾病的动物群(如牛、猪等),最好与其他养殖场保持适当距离,从而避免交叉感染。二是进行科学的布局建设。应合理规划养殖场内部布局,确保各功能区域分布合理、交通便利。例如,设置相对独立的清洁区和污染区,避免交叉污染,减少病菌传播的概率。三是注意羊舍建设。养殖户要确保羊舍内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排水畅通。良好的通风可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聚集,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充足的光照有助于杀死病菌和保持环境清洁。此外,还要保持羊舍内干燥,应定期清理粪便,避免滋生病菌。四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在利益驱使下,很多养殖户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但养殖密度过高不仅会使羊群因争夺地盘而出现打架行为,还会加剧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此,养殖户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和山羊习性来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

3.2 做好卫生消毒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能有效清除病原体,减少传染病传播。养殖户应根据养殖场的特点、山羊的生长周期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重点对可能滋生细菌和病毒的区域(如羊舍、饮水设施、饲料槽等)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百毒杀、3%福尔马林溶液和生石灰等。养殖户要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和季节合理选择消毒药剂,并按照正确的稀释比例进行使用,从而确保消毒效果。为了有效开展卫生消毒工作,养殖户需要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如喷雾器、洗涤器等),确保消毒剂能均匀地喷洒到每个角落。一般情况下,春季每半个月消毒1次,夏季每周消毒1次,秋冬季每个月消毒1次。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避免接触和吸入有害物质。

3.3 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当前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且成本较低,防控效果较好。养殖户要加强与防疫站的联系,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及当地疫病的流行规律,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案。目前,养殖户主要使用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进行预防。一般6月龄以上的山羊每只肌内注射5 mL,6月龄以下的山羊每只肌内注射3 mL;2周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2个月,疫苗保护率为75%~100%。接种工作完成后的第7 d,还要进行抗体检测,对免疫不合格的羊只要及时补种,以便充分发挥疫苗的效果,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5]。

3.4 严格控制引种

引种期间,山羊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机会增多,其染病的概率也会加大。因此,在引种期间要加强管理,以减少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概率。养殖户在引种前要加强对引种地区的调查,了解当地流行病的发生特点,避免从疫区引种,且要注意查看羊群的免疫档案、检测报告和产地检疫证明,严格执行国家畜禽调运规定。引种期间,工作人员要注意控制运输密度,做好降温通风等工作。对于引种山羊,养殖户应将其单独隔离饲养,并做好检疫工作;一般隔离30 d左右,确认其健康后就可混入原有羊群。

4 结束语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危害较为严重,会严重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养殖期间,养殖户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重视程度,了解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做好疫苗接种等工作。这对促进养羊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预防与治疗[J].中国畜牧业,2023(23):115-116.

[2]文伟,李天秀,刘文忠,等.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防治[J].云南农业,2023(12):73-74.

[3]范良志.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22(11):42-43.

[4]张辉.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J].新农业,2022(14):70.

[5]王秋菊,于一伟,曹志红.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5):30-31.

作者简介:韦波(1983—),男,本科,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