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泰州市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举措

作者: 焦金芝

摘 要:农旅融合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是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泰州市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探索形成了包括特色景观+观光型、休闲农业+体验型、生态产品+度假型、民俗文化+节庆型、复合型在内的五大发展模式。加快泰州市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包括创新思维、挖掘地方特色、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系统策划和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泰州市应借鉴成功做法,通过多维度措施促进农旅融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并加强项目宣传推介。

关键词:农旅融合;泰州;思路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5-59-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5.012

0 引言

2024年中央一号提出,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泰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旅游城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农旅融合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实现路径。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旅融合的雏形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农场,随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1964年,《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一书[1]对农旅融合概念、内涵进行了正式阐述。自此,国际上便掀起了对农旅融合现象的研究浪潮。国外学者对农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融合动因、融合价值、影响因素、融合策略等理论上,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案例研究,缺少基础数据支撑。

国内对农旅融合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21世纪初进入深入研究阶段。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国内学者从产业融合、全域旅游等多视角,对农旅融合的内涵、问题、模式、路径、效益、程度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虽然目前国内对农旅融合的定性实证研究较多,但不同地域差异性较大,加之农旅融合的成功案例较少,农旅融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依然不够。

基于此,以江苏省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5家成功的农旅融合项目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其成功做法、取得成效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2 泰州市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泰州市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了特色景观+观光型、休闲农业+体验型、生态产品+度假型、民俗文化+节庆型、复合型等五大发展模式。

2.1 特色景观+观光型

特色景观+观光型模式强调农业的景观功能,以独特的环境优势打造优美风景,实现全域风景或片区特色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2]。典型案例有兴化千垛菜花景区、泰州香草湾薰衣草主题庄园等。以兴化千垛菜花风景区为例,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垛田”这一里下河地区独有的农业景观,通过在垛田上种植油菜、万寿菊等植物,搭建观光塔和观景廊桥、铺设木栈道、配备水上木船等设施,打造形成千岛样式“春看菜花秋赏菊”的垛田景观,并每年举办千垛菜花旅游节,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得其成功跻身全球“四大花海”之列。

2.2 休闲农业+体验型

休闲农业+体验型模式是指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特色农产品等为场景,以创造美好回忆为核心需求,为游客提供休闲活动及农事体验的参与型农业旅游。典型案例有高港白马镇陈家村、海陵麒麟湾生态园等。以陈家村为例,该村位于城郊,迎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了近2 km2的特色蔬菜种植园、精品水果采摘园、景观苗木休闲园和中草药观赏园。其中,泰供海诞积极探索“私家菜园”发展模式,在蔬菜基地内开设近百块面积约300 m3的私家小菜园,并租赁给游客。这种新颖的模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感受体验农家生活,寻找久违的乡愁。

2.3 生态产品+度假型

生态产品+度假型模式是指凭借乡村优良的生态资源环境,生产和提供特色生态产品,以满足游客放松身心、度假休闲、怡情养性需求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旅游方式。典型案例有兴化千垛镇东罗村、泰兴宣堡镇银杏村等。以兴化千垛镇东罗村为例,该村位于兴化市西北地带,村内河汊碧波荡漾、农舍青砖黛瓦、河岸绿树环绕,尽显水乡优美风韵。依托自然禀赋与特色资源,东罗村探索创新“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经营运作模式,构建起集田园观光、自然研学、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全季旅游体系。2022年,东罗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32 000元。

2.4 民俗文化+节庆型

民俗文化+节庆型模式是指以乡村历史文化为优势,以乡村生活为核心,依托本地特有的地域风情、民俗农耕文化、节庆活动、传统工艺、文物古迹等开展的旅游活动。典型案例有兴化大垛镇管阮村、姜堰溱潼古镇等。以管阮村为例,该村充分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板桥墓园和老庄台110幢具有地方建筑特色的民宅的优势,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打造板桥林园、板桥书院、板桥家书馆等景点和特色传统民居建筑群,恢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竹雕工艺坊、烧酒坊等,并借助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提升知名度,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

2.5 复合型

复合型模式是指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民俗文化、康养度假、科普教育等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典型案例有泰兴黄桥镇祁巷村、姜堰三水街道小杨村等。以小杨村为例,该村引进专业公司进行项目运营,精心打造溱湖蟹村、“小杨人家”精品民宿、科技模型基地、研学基地等旅游载体,创新推出品蟹之旅、房车露营会、电音节等活动,通过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科技”乡村旅游综合项目,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民宿,村庄变景点,实现以农兴游、以游富民。2022年,其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总营收达3 000多万元。

3 泰州市农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和需求的变化拉动下,泰州市农旅融合发展进行了不断升级和重构,但依然面临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1 融合发展层次较低,高品质项目缺乏

从融合发展模式看,在泰州市,生态观光型、休闲体验型等初级阶段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多数项目为简单的嫁接或拼接,结合层次低、业态结构单一,缺乏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易于复制、模仿。从产品开发层次看,大多数产品依托于既有的农业基础或自然、人文资源,稍作整合、添加和包装,整体档次较低,缺乏像“袁家村关中民俗文化”“莫干山精品民宿度假”等高品质、高知名度的项目。从项目策划来看,农旅融合发展涉及农、商、文、旅等多方面,需要各专项规划的支撑和引导,但目前相关规划各自为政,阻碍了业态的丰富和延伸。

3.2 特色亮点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是目标定位近似老套,缺乏创意。泰州市的多数乡村旅游景区仍然以满足游客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需求为目标定位,如农家乐、观光园、采摘园等,导致大众化项目较多,独特性项目较少。二是规划布局趋于雷同,缺乏创新。当前,泰州市三市三区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有些村庄过于追求短期利益,盲目上马,照搬照抄,导致景区项目相近相似,千景一面,缺乏特色。三是服务质量一般,缺乏吸引力。泰州市在农旅融合各方面缺乏行业标准、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部分经营主体在卫生、环保、服务等方面缺乏良好操作规范,服务质量一般。

3.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能力不足

泰州市在农旅融合发展中,基础设施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的连接道路是单行车道,路况差、标识缺乏,安全隐患多。二是游客中心、停车场、交通换乘等集散体系不健全,导致旅游旺季时,旅游车辆及游客进出困难,大量滞留。三是餐饮、住宿、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以及公厕、休憩区、标识等设施建设不足,经营管理粗放,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感受。

3.4 要素供给保障不足,发展后劲不强

一是建设用地稀缺。当前,泰州市各地建设用地指标日益紧张,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把有限的建设用地投入税收更高的工商业项目,给农旅融合涉及的旅游设施、会议住宿等用地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金融支持不够灵活。泰州市农旅融合项目在发展前期,往往缺乏足够的可进行抵押条件的资产,加之项目的收益只可进行预测,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大多还是按传统融资条件设置融资门槛,没有真正做到放活。三是农村人才短缺。虽然泰州市出台了乡土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等政策,大力培育农村各类专业人才,但引才难、留才难的短板依然突出,制约了农旅融合的健康发展。

3.5 综合效益未达到最大化,发展压力大

一是项目营收渠道单一。泰州市农旅融合项目主要以门票、餐饮、住宿等收入为主,文创、体验、运动、演艺、活动等产品和服务收入较少。二是助农增收能力不强。泰州市农旅融合项目区的农户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流转租金和日常务工,股权分红、经营性收入较少,农户参与性不高,部分地区出现“项目热、农民冷”的情况,项目对农户的致富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三是项目投资回报收益慢。农旅融合项目具有投入大、收益少、成本回收期长等特点,且受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面临较大发展压力,项目业主必须具备雄厚的资本和运营能力。

4 国内农旅融合发展先进典型案例及启示

4.1 典型案例:三瓜公社

三瓜公社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的发展理念,坚持“互联网+三农”,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全面振兴发展。三瓜公社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距离合肥市中心约90 km,总面积约10 km2。三瓜公社采用“企业+政府”的联合开发建设模式,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3],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三农”之路。其中,“冬瓜民俗村”通过建设半汤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冬瓜传统手工艺坊,引入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以体验半汤地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西瓜美食村”重点打造特色农家乐、心动客栈酒店、风情民居民宿等康养民宿产业;“南瓜电商村”则开发茶叶、温泉、特色农副、乡土文创四大系列千余种特色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进一步扩大市场。农商文旅协同发展是三瓜公社的独特模式探索,即农旅是主,引领小镇的品牌建设;商旅是力,夯实小镇的产业支撑;文旅是魂,塑造小镇的文化灵魂。

4.2 经验启示

一是农旅融合是农业和旅游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泰州市要更加注重全产业链的缔造,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进行产品再加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提高农业旅游品位和档次。

二是在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泰州市要关注空间景观化、产品特色化、环境生态化、文化产品化、服务标准化、设施配套化、营销品牌化的综合打造及现代科技的充分利用,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三是农旅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富裕,因此泰州市要注重当地村民的参与性,即增加社区参与度,创新方法方式,吸引他们一起参与农旅融合发展,在体现本土特色的同时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5 加快泰州市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举措

5.1 创新思维方式,加强农旅深度融合

农旅融合发展的基础是“农”,重点是“旅”,关键是“融”。泰州市应创新思维方式,加强农旅深度融合。一方面是要做好“农业(农村)+”的文章:一是从大农业的视角,推进农林牧副渔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规模化发展,为农旅融合提供广泛的基础资源;二是从农村生态资源的视角,充分整合现有河网、湖泊、湿地等生态资源,挖掘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观光休闲的旅游特性。另一方面是做好“+旅游”的文章:一是将文化旅游、商业旅游、工业旅游等其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到农旅融合中,拉长产业链条,发挥1+1>2的溢出效应;二是积极引进城市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的先进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及服务概念,改造提升农旅项目管理水平,推动农旅融合再上新台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