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方向探析

作者: 贾强法 王红梅

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方向探析0

摘 要: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实现路径。农产品加工业向产地集中,向县域集聚,有助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效率,有助于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近年来,河南省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集聚效应不明显、技术水平低、品牌影响力弱等。因此,应在明确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向规模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并采取措施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产业协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化品牌效应,以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县域经济;集群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35-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07

0 引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村产业的主要业态,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和实现路径[1]。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县域农业产业化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培育了双汇、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实现了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人餐桌”的转变。2023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指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然而,当前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一方面,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模式存在着低效、低附加值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集群效应,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竞争力较弱。推动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概况

1.1 河南省农产品资源概况

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与河南省整体农业资源密不可分。这些农业资源为县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还将促进更多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涌现,并吸引外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此落户。河南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近年来,河南省加快发展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2022年,河南省发展优质小麦10 853 [km2]、优质花生12 927 [km2]、食用菌178万t,均居全国第一位,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2]。202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662.45亿 kg,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地。河南省“油料、蔬菜、水果、瓜果、肉类、禽蛋”生产规模常年位列全国前三位。

图1显示了河南省2010—202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整体上呈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0年的5 619.7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0 952.24亿元,13年间产值增长了近2倍。2021年,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超过万亿大关。

表1显示了河南省和全国近十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以及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

从2010年开始,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位列全国第二,仅弱于山东省。近10年来,河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在7%左右,增速略低于全国。总量大、增长率快的农林牧渔业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重点产业,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原则,推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截至202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近1/10,其中,面及面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47%,米面速冻制品约占全国的66%,肉类加工产品约占全国的70%,乳制品约占全国的13%,果蔬饮料约占全国的15%[3]。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共有970家,其中国家级77家、省级893家。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带动了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长足发展。2022年,河南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达65%,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第十五届中原智库论坛上指出,2022年河南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2.5∶1,与国际先进水平约3.5∶1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时,河南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20%,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大,潜力可挖掘度较高。

2 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空间布局大多集中于大城市郊区。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产地集中,向县域下沉,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把更多农业增值收益留在乡村。然而,受资源禀赋差异影响,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不均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1 产业政策执行不到位

近年来,河南省编制了《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等引领性文件,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尽管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取得一定的政策成效,但政府支持政策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现有政策缺乏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资金,主要通过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金融资金以及其他相关资金扶持政策多向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对中小型加工企业的惠及面较小。此外,河南省产业政策措施仍以财税政策为主,对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2.1.2 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县域集聚发展时间较短,大多处于萌芽或成长阶段。目前,部分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主体规模普遍偏小,生产集中度较低,仅在地理上形成集聚,内部合作关系还需要完善,内部产业链条较短,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4]。同时,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如物流运输、仓储设施等,这也制约了县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1.3 技术水平低,质量不稳定

目前,河南省部分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缺乏,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联农助农带动作用不强。部分加工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和设备,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附加值较低,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能力,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弱,制约了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2.1.4 品牌影响力弱,市场承压能力不强

河南省小麦、花生、茶叶、林果、中药材等农产品品质一流,但产业品牌较多较乱,存在“产品是高端、价格是中端、品牌是低端”现象。由于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小微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强,产品知名度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2.2 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

县域经济处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纽带地位,是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基本盘。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鼓励并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向县域经济下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以某一种或几种农产品为主导产业,以贸易和非贸易的方式将众多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上下游服务企业以及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支撑机构紧密结合,展开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

近年来,河南省县域经济纷纷开花结果,涌现出漯河市临颍县、新乡市原阳县、驻马店市正阳县等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目前,河南省已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2018年,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的全国首家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落户河南省驻马店市。驻马店市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助推该市农产品加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成“千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2年,驻马店市小麦、玉米、大豆、芝麻、花生产量居河南省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由10年前的841亿元增长到2 218亿元[5]。泌阳县食用菌产业、正阳县花生产业、遂平县小麦产业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了食品加工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尽管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3 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方向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县域聚集,旨在形成产业集群,必须走规模化道路。同时,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应坚持绿色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

3.1 规模化集群

河南省建设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首要任务是扩大规模和提升规模效应。为此,河南省应推动优质小麦、花生等优势产业集中连片,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主产区和集散地。河南省要依靠市场化手段提升规模效应,一是要继续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其联农带农作用,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体系,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性;二是要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用市场手段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发挥集群规模效应。

3.2 绿色化集群

河南省建设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化作为河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符合农业资源约束的现实要求,又契合了消费升级的趋势。一是要重视农产品加工过程导致的环境污染,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工作,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区;二是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实施全链条绿色智造工程,打造“绿色工业”;三是要打造绿色品牌,结合“绿色农业”,促进绿色资源形成市场优势。

3.3 数字化集群

河南省建设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要坚持数字化方向,依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推进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转型。为此,河南省要着力搭建数字化平台,覆盖整个产业集群、所有产业单元,以数据驱动农产品加工全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同时,河南省应着力构建数字化全产业链体系,上至农产品的种养,下至农产品的流通、销售各环节,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构建生态伙伴集群。

3.4 共享型集群

河南省建设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把“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产业;持续推动加工产能向县域下沉,改变过去加工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把更多的产业留在乡村,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留在乡村;要创新集群组织新方式,培育带农作用明显的产业化联合体,以保底收购、分红、带动就业等方式,带动农民参与集群发展,合理分享产业收益。

4 河南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路径

4.1 优化政策环境,促进集群建设

政府为农产品加工业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是确保其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能够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促进其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此外,政策也在纠正农产品加工业市场机制的缺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集中,集群式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如土地政策,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当地政府应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集群区域内的土地使用给予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投入,加快技术更新和设备升级,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当地政府要加强县城生产生活环境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到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区域就业和创业,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当地政府还可以鼓励农民以要素入股融入产业集群,进一步深化农民与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确保农民享受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红利,以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