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物理论下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文平 肖华 周风帆摘 要:乡村旅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潜在抓手。基于舒适物理论,实地调研分析了南太行地区发展乡村旅居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发现南太行地区自然舒适物水平较高,是吸引游客前来旅居的重要因素,但公共舒适物、文化舒适物和社会舒适物水平相对较低,最后提出了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优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舒适物理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南太行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52-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10
0 引言
“十四五”时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已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居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可满足现代都市人对乡村慢生活的向往、对乡愁的找寻憧憬的需求,并逐渐成为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新型方式。乡村旅居的发展使乡村地区与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源丰富的都市连接起来,有助于农村地区系统要素重组、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促进衰退村庄的转型发展和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振兴。南太行地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在此发展乡村旅居的基础良好,已成为中老年群体康养休闲、避暑避霾的目的地,是文化创意大师、逃离城市者、民宿投资经营者等群体旅居的理想地。在我国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快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舒适物理论及其应用
舒适物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Ullman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愉悦的生活条件”[1]。对舒适物迁移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乡村复兴”或“非都市转向”现象。研究认为,在自然舒适物丰富的社区,农村人口增长尤其明显。Deller等[2]发现被赋予了如自然风光、休闲空间和旅游属性的自然和人工舒适物的乡村地区比美国一般的乡村有着更高的经济增长率。McGranahan[3]关注气候、地形和水域;Isserman[4]认为自然舒适物包括自然区域、户外娱乐、开阔的景象和宁静的日落。自然资源的舒适性特征被认为是拥有这些舒适物的地区的重要增长决定因素。Isserman[4]将美国农村的自然舒适物视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可以在21世纪创造新的经济机会。自然舒适物被认为是一种增长引擎,能提供巨大的经济机会。自然舒适物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涉及山区、湖泊等[5-6]。
国内也有个别学者关注到乡村舒适物,认为舒适物是一个地区能够给人们提供审美、愉悦、文化和游憩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总称,有些学者将乡村舒适物分为自然舒适物、生产舒适物、生活舒适物、文化舒适物和社会舒适物[7];也有学者将乡村舒适物分为生态舒适物、生产舒适物和生活舒适物[8]。吴志斌等[9]从舒适物的视角探讨乡村舒适物的嵌入与最美乡村的空间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王宁[10]认为创业型舒适物移民不但为具有丰富舒适物资源的乡村提供了发展旅游业所需的人力资本,而且为乡村带来了经济资本。
乡村有人们渴望的田园景观和慢生活,但是人们也渴望乡村有适宜其长久居住的其他舒适物系统。异质化、高质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才能让选择乡村旅游或乡村旅居的人留下来,使有动机的人真正成为现实的乡村旅居者。舒适物理论更加侧重现代乡村从农业生产方面转向乡村消费和审美,乡村舒适物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吸引城市人才回流,助推和美乡村建设。此研究认为,乡村舒适物包括自然舒适物、公共舒适物、文化舒适物和社会舒适物。
1.2 乡村旅居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乡村旅居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乡村旅居的内涵。Benson等认为旅居旅游(Long-Stay Tourism)是一种介于临时与永久之间的流动形式,游客通过其追求放松、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可以是特定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自然美景、文化特色等[11-12];Alarc´on等认为旅居旅游位于短期旅游与永久移民间的灰色地带,旅居旅游在文献中被称为定居旅游、第二家园旅游、季节性流动或迁移和生活方式迁移等[13],与短期旅游者和移民不同,由于停留时间的延长和不同的旅游目的,旅居旅游者拥有更显著的特征。②乡村旅居的影响因素。Dillman等提出社区研究者和规划者通常认为娱乐和旅游舒适度是乡村社区季节性和永久性居留发展的主要原因[14-18]。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居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李柏文等[19]对旅居社会进行了诠释,认为旅居民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价值贡献逐步凸显;程豪等[20]认为乡村旅居是乡村旅游的阶段性产物,并将乡村旅居界定为城市居民(尤指老年群体)在乡村地区的以暂时居住为主、旅游为辅的行为。马牧青[21]认为农家乐、农庄、乡村客栈、共享民居、民宿等已成为乡村旅居的主要形式,并认为乡村旅居是乡村休闲的一种正确承载方式,是城乡融合的关键点;王瑞雪等[22]指出以乡村文化遗产资源为核心的住宿类项目,满足了当下人们乡村旅居的深度体验需求,对所在地社区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引导作用;赵萍等[23]对河南范县循环养老度假村的旅居养老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赵赟[24]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对乡村居住外环境的适老性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国内乡村旅居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区域乡村旅居发展的特征、发展模式及路径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在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探讨乡村旅居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发展现状
乡村旅居是指城市居民到乡村以休闲、养老等为目的介于旅游与移民之间的一种居留方式。位于河南省境内的太行山脉被称为“南太行”,集中了太行山脉最绚丽的景观。南太行水资源丰富,被称为“华北地下水库”,是我国黄河流域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25]。南太行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山地型乡村夏季凉爽,环境优美,适宜乡村旅居。
2.1 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居产业发展
2020年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了《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指出要依托太行山传统村落、古堡群、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集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新型太行特色旅游文化社区。2021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要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区域,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要实施旅居乡村工程,建设以民宿为核心的微型度假综合体。2022年9月15日,新乡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新乡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关注旅居、研学、红色等新兴旅游消费市场,推进南太行康养产业发展。从国家到地方,立体化的政策导向为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2.2 良好的自然、文化舒适物为南太行地区发展乡村旅居提供了本底基础
自然舒适物是指乡村特定的自然景观环境,如地形、水体、气候、树木等。文化舒适物,作为乡村特有的文化风景线,主要涵盖了那些能够反映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化精神的元素[26]。南太行地区位于太行山深处,优良的空气质量、丰富的水体、舒适的地表温度等无机资源与动植物等有机资源形成一个天然的吸引力整体,构成了与大自然规律契合的南太行乡村景色。南太行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落差大,季节特征分明,使其成为度假避暑的理想胜地。其中,新乡南太行八里沟景区森林覆盖率超90%,年平均气温为14 ℃。同时,南太行地区保存着古朴的乡村民俗,饮食文化、红色文化、影视文化特色突出,箜篌、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良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乡村文化为南太行地区发展乡村旅居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2.3 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位于南太行腹地的郭亮村、南坪村、回龙村、秋沟村、齐王寨村等村落,均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村落的村民依托自建住房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其中,郭亮村、南坪村位于以郭亮村挂壁公路、村域建筑及自然景观等为主要舒适物的南太行万仙山景区。调研发现,郭亮、南坪两村居民的旅游业参与比例均在90%以上,他们将自家房屋改造后对外经营,超过半数的民宿客房规模在25间左右,能接待游客50~70人;规模最大的有客房100间,可同时接待200位游客。访谈得知,前来旅居的游客主要来自旅行团,且多为熟客;乡村旅居者以来自河南省内开封市、郑州市、新乡市等地居民居多,省外来此的乡村旅居者主要来自四川省、北京市、湖北省等地。因南太行地区夏、秋季节气候适宜,故每年5月至10月为旅游旺季,游客在此期间会选择长时间居住,一般停留1~3个月。此外,当地还成立了新乡南太行旅居康养服务有限公司。毗邻万仙山景区的辉县市南寨镇清水坪村积极打造南太行清水坪国际康养旅居中心,并于2022年被认定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3 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了乡村旅居环境的提升
乡村道路、给排水、照明、景观绿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居者和村民提供主客共享的旅居、生活的基本环境。乡村旅居者,多数来自繁华的都市,他们渴望在宁静的乡村中享受独特的景观、传统的建筑、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体,同时也期望能体验到便捷的交通网络、高效的通信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环境,这些基础保障将为他们提供更为舒适惬意的乡村旅居体验。对郭亮、南坪两村的调研发现,政府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和维护当地历史建筑,但因位处南太行偏远地区,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仍投资不足,当地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消防、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特别是旅游旺季时,自驾游旅居游客增多致使一些乡道拥堵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旅居体验。
3.2 公共文化设施和空间建设滞后制约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新时代文明、和睦、富有文化内涵的乡风民俗日益成为游客前往乡村旅游、旅居的重要追求。受到归根意识、家庭观念、乡土情结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乡村旅居者会选择返回自己的家乡或自己依恋的宜居乡村。在城乡二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价值本身所在的乡风、民风、家风受到了冲击,乡村人口的衰退和结构不合理,使得乡村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调研发现,南太行地区保存着古树、古建筑等元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家族的传承、传统的农耕文化,同时也孕育着当地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但是,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建设滞后,不利于南太行山地区特色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3 乡村旅居专业人才短缺致使优质服务供给不足
对郭亮村、南坪村的调研显示,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的主要从业者是本村或邻近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普遍不高,旅游从业者更多是凭借经验为旅居客人提供相应的服务,管理与服务技能比较欠缺。此外,乡村旅居经营者中,除了少数新乡贤或地方精英的经营规模比较大外,更多的是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规模小、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4 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路径
舒适物丰富的乡村社区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会吸引更多的乡村旅居者。乡村舒适物系统更侧重于自然性、低密度和慢节奏[27]。针对南太行地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路径。
4.1 提高公共舒适物水平,加快乡村旅居环境改善
乡村新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打造主客共享的舒适物系统。修复乡村生态环境、打造美好人居环境是村民安居、旅居者乐居的基础。为此,新乡市政府和辉县市政府应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南太行地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治理,统筹保护好当地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同时推进南太行乡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此外,要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切实加强乡村道路、夜间照明、污废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养老等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