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评价
作者: 张雁生
摘 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引起的、会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威胁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为降低细菌性条斑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对比分析3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可知,50%氯溴异氰尿酸、40%噻唑锌、4%春雷霉素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且40%噻唑锌的防治效果及施用后的水稻产量要显著高于50%氯溴异氰尿酸和4%春雷霉素,在第2次施药后的第7 d喷施40%噻唑锌的防治效果为72.36%、水稻折合产量为9 877.95 kg/hm2。研究成果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水稻;条斑病;杀菌剂;细菌;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5.111.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94-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20
0 引言
水稻作为三大禾谷类作物之一,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1]。我国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史,数千年前便已开始种植水稻[2]。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总面积超过3 000万 hm2,占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的1/5[3]。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种植、管理、收割等环节实现更高效、精准[4]。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我国不断推动水稻品种的改良和技术创新,科研人员采用杂交育种[5]、基因编辑[6]等技术,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对水稻品种实现具有抗旱、抗病虫害、抗逆性等特性的培育,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7]。
目前,在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8]。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潮湿的叶片进行传播,也会通过种子进行传播[9]。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之后病斑会沿叶脉扩展,从而形成暗绿色或黄褐色细条斑。在潮湿环境中,病斑表面还会出现黏液[10]。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上会产生许多裂纹,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对养分的吸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并导致水稻减产[1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多发生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即分蘖末期至抽穗期),这是因为此时的水稻叶片正处于旺长阶段,病菌易侵入,并进行大量繁殖[12]。因此,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对确保水稻健康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杀菌剂剂型及施用方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不同杀菌剂的杀菌机理和活性成分不同,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且在使用效果、药剂量、药效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应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环境等因素,选择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杀灭效果的杀菌剂,确保杀菌剂能均匀附着在作物上,并被作物有效吸收,从而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提高防治效果。在对细菌性条斑病进行防治时,可种植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从而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或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来杀灭病菌。笔者对3种常用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为50%氯溴异氰尿酸、40%噻唑锌、4%春雷霉素,供试水稻品种为荃优532,试验所用设备为极飞P30植保无人机。
1.2 试验地概况
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开展试验,试验地土壤为富含有机质的黏土质土壤,土壤肥力均衡,pH值为6.9,有充足的水源和光照,试验期间不施用其他杀菌剂,且种植管理措施相同。试验期间的气温20~38 ℃,平均气温为29 ℃,2023年8月7日的降水量为38 mm,8月10日的降水量为0.1 mm,8月12日的降水量为0.2 mm。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处理1为50%氯溴异氰尿酸(500 g/hm2),处理2为40%噻唑锌(250 mL/hm2),处理3为4%春雷霉素(300 mL/hm2),处理4为清水。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设置12个小区,每个小区长30 m、宽10 m(面积为300 m2),均采用0.2 m×0.2 m单株插植的种植规格,各处理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于2023年8月1日(分蘖末期)第1次施药,8月16日第2次施药,2次施药间隔15 d。在用极飞P30植保无人机施药时,植保无人机的飞行速度为2 m/s,飞行高度为2 m,采用离心喷头喷洒农药。
1.4 调查方法
分别于第1次施药前(8月1日)、第1次施药7 d后(8月8日)、第2次施药7 d后(8月23日)进行防效调查,共调查3次。采用五点调查法,即每个区域采集5点,任意3点均不集中,每点调查10丛,每丛调查水稻植株上部2片叶片,每个区域共调查100个叶片,记录每个叶片的病级数。其中,病害分级标准参照《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105部分:杀菌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GB/T 17980.105—2004)中的相关要求。收获后,分别测量每个区域水稻的平均湿重;待水稻晒干后,测量每个区域的水稻平均干重,并计算增产率。
根据调查结果来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见式(1)到式(3)。
1.5 数据分析
收集试验数据,用SPSS 16.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来分析不同处理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不同处理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施药前,各地块的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在第1次施药7 d后,对病情指数和防效进行计算,发现处理1的病情指数(7.56)显著高于处理2和处理3,处理1的防效(65.74%)显著低于处理2和处理3;处理2和处理3的病情指数和防效无显著差异,但处理2的病情指数和防效均优于处理3;处理1、处理2、处理3的病情指数均优于处理4的病情指数。在第2次施药7 d后,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均有所增加、防效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第一次施药7 d后到第二次施药7 d后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高发期。对比第2次施药7 d后不同处理的病情指数后发现,处理1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处理2和处理3,处理1的防效为55.97%,显著低于处理2和处理3,处理2的防效最高(72.36%),且处理1、处理2、处理3的病情指数均好于处理4。综上可知,处理2的防治效果要好于处理1和处理3,但这3种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对照组。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实测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水稻实测产量及相对增长率见表2。由表2可知,处理1的水稻实测产量(湿重)比处理4增长8.11%;处理2的水稻实测产量最高,湿重为352.36 kg,干重为296.34 kg,湿重比处理4增长26.23%;处理3的水稻实测产量(湿重)为332.59 kg,干重为277.09 kg,均低于处理2,但湿重比处理4增长19.15%。结合不同处理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情指数可知,处理2的防治效果最好,且水稻产量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极易流行,尤其是在台风、暴雨过后,病害会迅速蔓延。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会出现叶片枯死、穗部受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及早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如合理施肥、间作套种、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治等,以实现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有效防治。
研究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对保障粮食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不同药剂的防效、病情指数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可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笔者分析3种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发现50%氯溴异氰尿酸、40%噻唑锌、4%春雷霉素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且40%噻唑锌的防治效果要显著好于50%氯溴异氰尿酸和4%春雷霉素,第2次施药7 d后使用40%噻唑锌的防治效果达到72.36%,最终水稻折算产量为9 877.95 kg/hm2。
杀菌剂的应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农作物品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一些杀菌剂可能具有较长的残留期,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或对非靶标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如残留量超标或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等风险),破坏生态平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菌剂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杀菌剂对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效果减弱。相关人员应研发出新型抗病水稻品种及新型环境友好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杀菌剂,并根据种植地的气候条件、病害发生情况、水稻品种及杀菌剂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等,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菌剂,从而实现对病害的有效控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以实现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有效防治和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孙,王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和防治[J].种子科技,2024(2):110-112.
[2]廖世林,田秀丽.浅谈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收益[J].南方农机,2024(6):77-80.
[3]徐春春,纪龙,陈中督,等.2023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4年展望[J].中国稻米,2024(2):1-4.
[4]杨爱新,李林华,顾冬梅,等.植保无人机不同药液量防治水稻“两迁”害虫药效比较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24(2):129-130,133.
[5]李继光.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与农业推广[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2):37-38.
[6]周千,沈月,王学涛,等.基因编辑在植物育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5):65-69.
[7]刘迪林,符恭震,王丰,等.水稻快速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23(12):1-11.
[8]梁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22(8):25-26.
[9]周彦子.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12):75-76.
[10]冯爱卿,汪聪颖,苏菁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新品系的创制及其农艺性状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23(6):587-596.
[11]黄培枝.5种杀菌剂全程处理技术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效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基层农技推广,2023(7):61-64.
[12]王文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22(7):49-50.
作者简介:张雁生(1968—),男,大专,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和病虫害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