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与优化策略
作者: 王国雨 张巧婷摘 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以南阳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当前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及制度框架尚不健全等。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通过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建立健全治理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进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关键词: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环境整治;生态文明;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6-15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35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阳市作为河南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省辖市,近年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然而,目前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笔者深入剖析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并立足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南阳市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1]。
1 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2018年,南阳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推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截至2022年底,南阳市累计清理垃圾堆、带55.8万处,清理坑塘2.6万个,整治乱搭乱建9.6万处,清理残垣断壁9.6万处,整治“空心院”5.9万个,整治规范集镇市场2 149个,整治广告牌、栏12.6万个。南阳市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万户,摸排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91.5万户,整改问题户厕8.1万户,共建设美丽小镇22个、“四美乡村”305个、“五美庭院”21.3万户。
2 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村民环保意识薄弱
南阳市农村地区有些村民环保意识薄弱。村民对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成为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许多村民受生活习惯影响,随意处置垃圾,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尽管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但受限于工作力度和覆盖范围,仍有许多村民对环保知识知之甚少,对环保措施的接受度和配合度偏低。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的根源在于农村环保教育的长期缺失和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村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职责,与个人无关,缺乏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因此,南阳市需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拓宽宣传覆盖面,提高村民对环保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激发其主动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南阳市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许多村庄缺乏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导致垃圾和污水无法得到妥善处置。村民居住分散,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难度增大,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普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堪忧。同时,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河流和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及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地方政府已采取一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环境整治需求。因此,完善南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2]。
2.3 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当前南阳市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整治工作的高效推进。多数地区过分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无法充分满足实际整治需求。鉴于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同时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需求也很大,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受到了一定限制。此外,由于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社会资本和私人投资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环境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与长远发展。
2.4 相关制度不健全
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管理制度与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缺乏稳固且持续有效的治理长效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现状为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了诸多挑战。诸多地方尚未确立明确的管理责任体系与监督机制,致使环境整治工作的执行与管理不到位,整治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部分村庄的环境管理主要依赖村委会,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整体成效[3]。
3 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策略
3.1 增强村民环保意识
3.1.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为深化村民的环保理念,南阳市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例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积极推广环保政策和知识,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并深入了解环保信息。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广泛传播环保理念和知识,提升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入生动鲜活的案例,辅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可使村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环保知识。此外,政府还应制作环保宣传手册和海报,并在村委会、学校、公共场所等处广泛分发和张贴,以进一步强化宣传效果。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宣传方式,逐步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
3.1.2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
为提升村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南阳市应积极策划并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主题活动。例如,政府可以举办垃圾分类竞赛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学习并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与技巧,同时设立奖励机制,以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激励,促使村民更积极地参与竞赛,从而提升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群众的参与热情。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环保知识竞赛活动,通过问答、竞赛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强化村民的环保意识,扩充其知识储备。同时,政府可定期开展环保宣传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鼓励村民参与到环境保护实际行动中来,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南阳市应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策划开展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环保活动(如环保集市、绿色家庭评选等),以吸引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环保文化氛围。
3.1.3 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
为推进环保工作,南阳市应积极招募并培育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广泛招募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扎实的环保知识及有效的宣传技巧。这支志愿者队伍应涵盖多个社会群体,包括学生、教师、村干部等,从而构建一支层次丰富、多元化的环保力量。环保志愿者应定期深入村庄,通过讲座、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村民普及环保知识,并解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保问题。此外,志愿者还应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村民的环保需求和困难,并及时向政府反馈相关信息,协助村民解决问题。同时,环保志愿者应积极参与实际的环境整治行动,如垃圾清理、植树造林等,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村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4]。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2.1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为切实提升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首先,政府应在各个村庄部署充足的垃圾收集容器和垃圾转运车辆,以确保垃圾收集与运输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避免垃圾积存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政府需要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根据垃圾种类进行分类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垃圾处理效果。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保垃圾处理的科学性和环保性。此外,政府还应构建完善的垃圾收集与处理体系,包括制定科学的垃圾收集和运输规划,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标准,保障垃圾处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3.2.2 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
污水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核心环节。南阳市应根据各村庄的实际情况,科学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首先,南阳市应对各村庄开展深入的污水处理需求调研,确保污水处理规划的科学合理。根据不同村庄的地理特点、人口密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对于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的集中高效处理和无害化排放,减轻环境压力。而对于地理位置偏远、人口较少的村庄,则应推行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以满足各种污水处理需求。此外,南阳市还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延长使用寿命。
3.2.3 提高村庄绿化水平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南阳市应积极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全面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政府部门应根据各村庄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绿化规划,合理布局绿化区域,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以实现美观与实用并重的绿化效果。同时,南阳市政府应加大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的建设力度,为村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在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实现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村庄。此外,对于已建成的绿化景观,政府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植物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确保绿化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为村民创造更加宜居的农村环境。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3.1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专项资金充足且精准到位。首先,政府应精心编制财政预算,科学制定资金分配计划,优先保障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资金需求。其次,政府应完善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杜绝出现资金浪费和挪用现象。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长效资金支持机制,持续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财政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3.3.2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在政策引导下,南阳市应积极倡导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具体来说,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以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环境整治项目中。同时,政府应深化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借助其先进的技术力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充足的资金资源,提升环境整治项目的质量,确保其高效有序进行。此外,政府应激励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其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环境质量的持续提高。
3.3.3 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
南阳市应深入探索多元化的融资途径,积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政府应建立健全PPP项目的管理与运作机制,确保项目运作规范化和透明化,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和效益。同时,政府应广泛宣传PPP模式的独特优势,让更多社会资本了解并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能够持续、稳定推进。
3.4 建立健全治理体制机制
3.4.1 完善管理制度
为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南阳市应建立健全系统的管理制度。首先,应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整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与分工,确保各部门之间责任明确且彼此协调,从而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操作流程,提升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执行效率,确保整治工作紧扣目标、稳步推进。此外,建立长效机制是保障管理制度持续实施和不断优化的关键。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制度,南阳市将持续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3.4.2 强化监督考核
南阳市应构建全面的监督考核机制,对各村环境整治状况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首先,政府应确立详尽的监督考核准则和评估指标,保障考核工作科学、公正。其次,政府应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迅速通报并责令整改,确保环境整治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升。不断加大监督考核力度,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环境治理的整体成效[5]。
3.4.3 完善村规民约
为构建村民自治、自我监督的有效机制,南阳市应积极促进村民共同参与制定贴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确保村规民约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村民实际利益需求。同时,政府应将环境整治作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村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可进一步强化村民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营造全民参与、共同维护的积极氛围,从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和提升。
4 结束语
目前,南阳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面临的挑战是多层面的,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与有效治理的协同推进,才会取得显著的整治成效。笔者围绕南阳市村民环保意识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及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等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系统化和长效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力推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春玉.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文渊(中学版),2021(11):2780,2782.
[2]李志勇,狄丽霞.关于平山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思考和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22(2):103-104.
[3]石有志.对辉南县农村垃圾治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8(12):228.
[4]王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关于厕所革命的思考与探索[J].新农民, 2019(34):2.
[5]梁春燕.对崇信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6):124-125,128.
作者简介:王国雨(1974—),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