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张琪娜

河南省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0

摘 要:草莓富含多种营养元素,且口感佳,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栽培过程中,草莓对土壤、湿度、光照等的要求较高,若不采取科学的栽培方式,会对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河南省气候条件,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整地定植、建棚和扣棚及盖膜、田间管理、花果调控和辅助授粉及疏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出发,对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促进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8.4;S6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7-7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17

0 引言

草莓是蔷薇科草本植物,其果实口感酸甜,色泽鲜艳红润,深受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喜爱。与其他水果相比,草莓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但草莓种植难度大,对环境温度、湿度等的要求较高。因此,应积极探索先进的草莓栽培技术,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使种植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应用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时,应遵循草莓生长规律,并强化管理。

1 品种选择

在采用大棚栽培模式时,对草莓品种的要求较高,最好选择花芽分化早、果实品质佳、耐运输、抗病能力强的草莓品种。通常情况下,不同草莓品种的果实外观与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根据实际需求来种植适合的草莓品种。部分草莓品种的果实外观与品质对比见表1。

目前,河南种植的草莓品种较多,如红颜、宁玉、天仙醉、章姬、香野和甜查理等。其中,红颜和宁玉的品种优势较大。红颜的种植技术较为成熟,且果实口感好,但要避免在盐碱地种植;宁玉果实口感中等,但产量高且早熟,适应性强;香野属极早熟的草莓品种,对炭疽病具有较高的抵抗能力。综上所述,在种植草莓过程中,应选择早熟、抗病、优质的品种。

2 培育壮苗

在草莓栽培过程中,培育壮苗是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草莓后续的生长质量和整体产量。为了提高草莓的成活率,要结合种植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育苗方式来培育壮苗。例如,栽培时可选择灌溉方便、前茬作物非草莓、土壤疏松肥沃的田地作为苗圃,入冬前进行深翻处理,并在母株定植前20 d左右撒施有机肥、复合肥。此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肥料的施用量,并保证施肥均匀。同时,制作龟背形畦面,畦宽40~60 cm、高35 cm左右。定植前14 d左右,种植人员可喷施除草剂来完成除草工作,为草莓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3 整地定植

因为草莓根系不发达,且植株偏小、叶片大,所以要做好整地工作,为草莓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1]。要保证栽培地土壤肥沃,且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土壤温度、湿度要能满足草莓生长需求,最好选择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尽量不要在地下水位高且土壤黏重的旱地栽培草莓。大棚栽培的草莓要经过一个冬季才能在春季结果,且产量高、品质好,采收周期长。所以,应对田地进行深翻耕、精细作,并施足基肥,从而提高草莓品质。

每年8月中下旬对大棚种植的草莓进行移栽定植,最好选择旺苗、壮苗作为定植苗,并剔除病苗、弱苗,并保留3~4片叶子。采用双行种植方式进行栽植,要合理控制栽植深度,不能埋没苗心,也不能出现露根的情况,确保苗心不会发生腐烂,降低秧苗干枯和死亡的概率。在草莓苗移栽过程中,要舒展苗木根系,并用细土压实,使苗心基部和地面保持平齐。

4 建棚、扣棚和盖膜

目前,河南省种植户在种植草莓时,采用露地栽培方式的比例较低(占比为1.36%),大多是采用设施栽培方式(如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

在用大棚种植草莓时,种植户应认识到建棚、扣棚和盖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草莓产量[2]。在建棚过程中,要保证温度、湿度均能满足草莓生长需求,最好选择背风向阳、光照良好的地块,且要保证地块土壤肥沃、蓄水能力强,最好是东西走向。同时,根据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大棚长度和宽度,可用长度为60~100 m、直径为32 mm或25 mm的钢管来搭建大棚。在搭建大棚过程中,两边坡度应相等。为保证大棚内具有良好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好搭建双层钢管架大棚,间距控制在30~80 mm,并将两侧薄膜拉到地面后压实[3]。

扣棚保温是草莓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要合理把控盖膜时间。若盖膜时间过早,草莓营养生长速度会加快,花芽分化减少,从而导致草莓产量下降;若盖膜时间太晚,则温度无法满足草莓生长需求,草莓植株会出现休眠现象,无法快速生长,甚至会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因此,要保证扣棚时间合理。一般在整地前建棚,并搭好钢架。扣棚初期要保持通风良好,尤其是在日光强的中午,要确保棚内通风良好,保证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出现过高的情况,从而避免对草莓苗生长造成负面影响。要在中午对大棚进行通风去湿,其余时间应将保温工作做到位。降霜前后覆盖第1层塑料大棚膜,并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当室外温度下降到0 ℃时,要覆盖第2层塑料薄膜;当室外温度下降到-5 ℃时,要覆盖第3层薄膜,以起到保温作用。最好选用透明无滴膜,保证棚内不出现水滴,确保棚内光照充足、温度和湿度适中,从而满足草莓生长需求[4]。

5 田间管理

5.1 浇水灌溉

草莓苗期对水分需求较多。与其他作物不同的是,草莓没有发达的根系,且叶片蒸发速度快。因此,要保证水分的持续供应,以满足草莓生长需求,同时还要避免植株受涝。在草莓进入开花期后,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在草莓进入花芽分化阶段及浆果成熟期时,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在草莓果实进入膨大阶段后,其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如果水分过多,种植地会出现积水的现象,导致土壤温度降低,且通风效果不佳,不利于草莓根系生长,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草莓的颜色和品质。因此,种植人员要把握好灌溉时间,可在天亮时分进行灌溉,并根据草莓生长情况进行灌溉,还要控制好灌水量。在草莓开花期到浆果期要浇水2~3次,同时要保证每次灌水量适中,以免果实变软。

5.2 适当施肥

草莓在生长过程中,对肥料有着较高的需求。为了保证草莓正常生长,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应适当施肥。

5.2.1 移栽定植施肥

施用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降低草莓在生长期内患细菌性病害的概率,也能改善草莓果实外观,有助于提高草莓果实甜度。

5.2.2 生长初期施肥

草莓生长初期对肥料需求量较大,生长后期对肥料需求量较小[5]。从草莓移栽定植后开始追肥,注意控制好施肥量。大棚草莓在移植后20 d左右可追肥1次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施肥量为300 kg/hm2,直接将肥料撒施在畦行中间,之后再浇水。

5.2.3 花果期施肥

在草莓进入花果期后,通常每15 d追肥一次,可施加高钾水溶肥、复合肥等。在追肥时,可使用根冲肥等方式。

5.3 温度管理

在生长过程中,草莓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0 ℃。当温度超过2 ℃时,草莓根系开始生长;当温度超过5 ℃时,草莓开始萌芽;当温度为10 ℃时,草莓开始会有新茎生成。当温度低于1 ℃或超过30 ℃时,草莓植株生长受限;当温度为-5 ℃及以下时,很容易出现冻害问题。适宜草莓花芽分化的温度为14~20 ℃。当草莓进入开花期后,温度超过20 ℃或低于0 ℃时,草莓授粉将会受到较大干扰。为避免草莓受粉受到干扰,导致草莓果实畸形膨大,要使环境温度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18~20 ℃)。

5.4 湿度管理

为了确保草莓正常生长,在草莓定植到开花前,要严格控制土壤湿度(相对湿度保持在60%~75%);在开花结果期,要将土壤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相对湿度超过既定范围,会对草莓开花及授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产生畸形果,不利于草莓整体品质的提升,甚至还会导致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此外,棚内湿度过大,还会导致灰霉病的发生概率增大。因此,对棚内的湿度管控显得尤为重要。

6 花果调控、辅助授粉和疏果

6.1 花果调控

在草莓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清除老叶、枯叶、病叶等,并摘除多余分枝,确保不会出现养分消耗过大的情况。根据草莓的实际生长情况,适当对光照、通风等进行调节。同时,及时摘除烂果、腐果,从而确保病菌不蔓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为了提高草莓品质,应适当保留新茎叶片,一般留8片左右。此外,要密切观察草莓的生长情况,了解草莓是否处在良性生长状态。

6.2 辅助授粉

由于大棚中能给草莓授粉的昆虫不多,很难完成对所有草莓的授粉。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提高草莓的整体产量和品质,可采用辅助授粉的方式,使草莓实现正常授粉。可在草莓开花期,用细毛掸轻拂花序,从而实现授粉。在采用人工授粉时,一朵花需要1.2 mg的花粉;最好的授粉时间是草莓开花后的2~3 d,一般在9:00—17:00进行授粉。此外,还可在大棚中放养蜜蜂,通过蜜蜂来辅助授粉。在将蜜蜂放入大棚前,应将病虫害防控工作做到位,放入蜂群后不能使用危害性强的药物。

6.3 疏果

在草莓结果阶段,要及时将老叶子、匍匐茎摘除;在草莓开花阶段,要及时将高级次花果摘除,避免出现畸形果,让养分更集中,增大果实,提高果实整齐度。

7 病虫害防治

在草莓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出现的频率较高,会对草莓正常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若不及时进行防治,可能会对草莓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结合病虫害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将病虫害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7.1 白粉病

白粉病在草莓生长过程中的发生较为频繁,会对草莓花朵、叶片、果实等造成危害。一旦草莓感染白粉病,会出现白色粉状物,且不同草莓品种患白粉病的概率不同。佐贺清香、京藏香、京桃香、章姬(CK)这4种草莓新品种患白粉病的概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见表2。可喷施4%四氟醚唑水乳剂、42%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白粉病进行防治。

表2 不同草莓品种的白粉病发生情况比较

[品种 白粉病 病株率/% 病果率/% 佐贺清香 10.00 1.49 京藏香 13.33 1.37 京桃香 13.33 1.82 章姬(CK) 24.00 8.57 ]

7.2 灰霉病

灰霉病对草莓的危害较大,一般从叶缘开始发病,随后由叶缘向外以“V”字形扩展。感染该病后,叶片会在短时间内枯萎,并逐步扩散到整株,从而使植株死亡。佐贺清香、京藏香、京桃香、章姬(CK)这4种草莓新品种患灰霉病的概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见表3。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嘧霉胺等对灰霉病进行防治。

7.3 叶斑病

叶斑病会对草莓多个部位(如叶片、茎、花柄等)造成危害,若不及时防治,植株可能会出现干缩、枯萎等。一旦病害加重,植株上还会出现黑点,直至植株死亡,具体如图1所示。可喷施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叶斑病进行防治。

7.4 蚜虫

蚜虫除了会吸食草莓汁液外,还会引发其他病害。因此,应对蚜虫的防治工作做到位。可在通风处设置防虫网,或利用蚜虫的趋黄性来诱杀温室内有翅蚜虫(一般每个温室内悬挂10~20片黄色粘虫板,悬挂高度高于草莓植株10~20 cm),或喷施噻虫嗪、啶虫脒、阿维菌素乳油等药剂对蚜虫进行防治。

8 结束语

在大棚环境中栽培草莓时,要严格管控各个要素,做好品种选择、温湿度管控等工作,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同时,还要做好浇水、施肥等工作,保证在草莓生长过程中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在草莓生长期,应及时清除落叶、腐叶等,避免病虫害发生,使草莓茁壮生长,提高大棚栽培草莓的产量与品质,为种植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佳慧.大棚草莓高效栽培技术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5):17-20.

[2]王艺.大棚草莓新品种引进栽培比较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23(2):92-94.

[3]王启华.大棚草莓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2022(21):46-48.

[4]郭福停.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2(16):67-70.

[5]赵起胜.论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4):171.

作者简介:张琪娜(1988—),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