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直播低桩机收田不同丛内密度对再生稻的影响
作者: 黄水明
摘 要:由于机收低桩稻的再生率不高、再生季穗数不足和不稳产、传统高桩再生稻的物化成本和劳力成本逐年提升,导致种植户的收益空间被不断压缩,而直播水稻栽培面积却在不断扩大。试验将再生稻技术应用于直播稻田,探索出既省工省力节本,又能稳粮增收的直播机收再生稻技术。当田地处于不过湿过干、有微裂、呈以黑为主的花白状态时,使用收割机来收获水稻;收割机行走碾压后,要保证田地不下陷、不起糨糊。对直播稻田机收碾压带上的水稻老桩的再生率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单蔸活株数与单蔸再生率呈负相关,即采用小丛密植有利于提高水稻再生率。
关键词:水稻;直播再生栽培;不同丛内密度;干田低桩机收;稻蔸再生率;非参数测验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7-78-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18
0 引言
直播栽培技术与再生稻技术是省工省力、节本高效的水稻栽培技术[1-5]。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导致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增加。目前,水稻从育秧、耕地、施肥、插秧、收割、秸秆切碎抛撒到稻谷烘干,已基本实现全部机械化[6]。在此背景下,以节本增效著称的传统高桩再生稻技术,也因头季稻需要人工无踩踏收割,而导致其与时代发展趋势及农民生产需求严重脱节,失去匹配应用的基础。同时,传统的再生稻耕作难度大,需要较高的劳力成本及特殊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手段,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栽培技能的农民无法完成相关操作,从而易出现收成不佳、产量不稳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传统再生稻技术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水稻直播栽培技术与再生稻技术进行改造升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1.1.1 试验地概况
笔者于2022年对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庐丰畲族乡中坊村林福家庭农场“内香优龙丝苗”撒直播低桩机收再生田进行调查,试验田面积约为100 m2。试验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4—6月为梅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7—9月常有台风雨,尤其是立秋后,台风雨更是频繁。试验地是商品粮基地的核心区,砂壤土,地力中等,近路平坦、光照充足、保水性能一般,且灌排方便。
1.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水稻品种(组合)为内香优龙丝苗。
1.2 试验设计
于试验地随机从收割机下田处离田埂1 m处设第1个调查点,并向前调查,每隔1 m设置一个调查点,统计碾压带上连续10蔸老桩的总活株数,用老桩总活株数的平均数作为样本蔸进行计数考量,并采集与单蔸活株数、单蔸再生率相关的数据。
1.3 取样、考量指标及统计方法
在对试验显著性进行分析时,先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并用朱孝达[7]提出的非参数序号相关法来计算单蔸活株数与单蔸再生率序号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
1.4 田间管理要点
在头季稻和再生稻种植过程中,采用水稻高优防早衰栽培技术[8-10]。
1.4.1 选用熟期合适的多穗型品种内香优龙丝苗
试验选用抗逆性较强且灌浆期较短的多穗型优良品种——内香优龙丝苗,并采用多品种轮作轮换的种植方式。与早稻同期播种,使前后2茬稻抗性最弱的孕穗扬花期和灌浆期均在6月中旬—9月中旬(避开雨季),且头季稻应在立秋前少雨水、干田不陷状态时收割完毕。
1.4.2 种子消毒
对种子做好无包衣温汤消毒处理,避免因种子携带侵染性病虫源而导致苗期病虫害大量发生,从而提高出苗的成秧率。
1.4.3 实行健身高产栽培
全层施足基肥(占全季施肥的1/3~1/2),并结合栽培季主风向开好可排水兼通风的步道沟后,足量直播,每667 m2直播0.75~1.00 kg稻种。
1.4.4 肥水管理
非有效分蘖期采用调节沟水深浅的方式供水,使土壤持水量维持在60%~80%的湿润富氧状态。
头季稻重施钾氮穗粒肥,保证活秆灌浆成熟、不早衰败根(占全季施肥量的1/3);当叶色褪淡落黄、倒三叶抽出后,每667 m2施用7.5~10.0 kg氯化钾+2.5 kg尿素;齐穗后若出现局部叶色褪黄,每667 m2施用1.5~2.5 kg尿素。
1.4.5 草害及病虫害防控
直播齐苗后,采用水层控草措施,在最大限度促进分蘖的同时,发挥水层和生物抑草的作用。同时,对局部稻田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
在选用抗性品种及控制田间湿度和肥料施用量的基础上,试验稻田未出现病虫害,未曾用药。
1.4.6 头季稻收割
立秋前,在田面花白、硬而不裂、九黄时,在晴天收割水稻。收割前断水7 d左右,当田面花白干硬后再进行收割,避免收割机因下陷起浆而糊住稻桩,从而影响再生苗出苗。收割前,每667 m2先施用5.0~7.5 kg尿素+10.0~12.5 kg复合肥。用带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收割机进行留桩(5 cm)机收,收割时尽量减少兜圈掉头的次数,割后傍晚时灌跑马水。
1.4.7 再生稻肥水管理
再生稻肥水管理与极早熟水稻品种相同。低桩再生稻生育期要短10~15 d,营养生长期相应缩短。因此,在前茬割后10 d内分2次根施肥料。割后保持田面湿润,静待出苗;当3~5 d后全出苗且无水层时,每667 m2施用5 kg尿素+5 kg氯化钾,复水建立薄水层,继续攻苗;5 d后再施用5 kg尿素+5 kg氯化钾,用于攻穗攻粒。
2 结果与分析
撒直播内香优龙丝苗大小蔸的再生率见表1。头季单蔸活株数与单蔸再生率的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见式(1)。
[rs=1-6d2n(n2-1)] (1)
式中:d为序号差数;d2为序号差数平方;n为序号数。
计算后可知,头季单蔸活株数与单蔸再生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0 9,呈高度负相关,即随着头季单蔸活株数的增加,单蔸再生率降低。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尽量采用小丛密植,保证田间密度与减少蔸内株数,尽量使丛内植株个体不拥挤、生长发育更充分。这有利于提高单蔸的再生率,进而提高大田群体的再生率,搭建起丰产再生苗架,较早进入始穗灌浆成熟,并获得较为稳定的产量,形成丰产。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低桩机收应在田土烤到田面干硬结实、以黑为主的花白微裂状态、机具入田行走时泥不下陷且土不碎时进行工作;头季单蔸活株数与单蔸再生率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0 9,即随着头季单蔸活株数的增加,单蔸再生率有降低的趋势。
3.2 讨论
对水稻田进行调查后发现,直播水稻分蘖节位低、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多,头季稻和再生稻均无移栽缓苗滞长的现象,尤其是再生季的始穗期、成熟期比相邻田同品种育秧移栽要提早10 d左右,可避过秋旱和秋寒的危害。直播植株个体相对更分散,个体生长与群体发育比较协调。头季稻用水以干为主,能节约大量农业用水,土壤通气好,根系发达,叶面积大,营养面积大。因此,将水稻直播技术和再生栽培技术结合应用是完全可行的,且更具优势。
直播低桩机收再生栽培不用预留或腾出大田作秧田,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无秧田育苗的再拔移栽大田过程,具有速度快、播种费用较低的优点,深受种植示范户的喜爱,推广应用速度快。许多经济基础差、较难雇用劳动力的承包户都喜欢采用这种方式。
通过对再生稻的对比调查发现,单蔸活株数与再生率呈负相关;经序号相关分析可知,小丛密植有利于提高再生率,低桩机收有利于保蔸再生栽培。此生产模式的技术关键点是田要烤到以黑为主的花白微裂状态、田面硬实、机具行走时田不下陷土也不碎时进行机收,从而实现顺利再生出苗。
参考文献:
[1]黄水明.闽西中低地力稻田不同密植规格与单双本栽植对产量的影响[J].绿色科技,2022(13):114-117.
[2]黄水明.直播田稻鸭共生栽培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22(5):111-115.
[3]黄水明,游月华,江传芬,等.无化学合成物投入的稻谷栽培综合试验[J].绿色科技,2019(19):179-182,184.
[4]黄水明,陈萍萍,游月华,等.不同桩高对再生稻生产的影响[J].福建稻麦科技,2012(1):15-18.
[5]黄水明.不同施肥方式和栽培方式对低桩水稻再生生长的影响[J].福建稻麦科技,2011(3):14-18.
[6]林文雄,翁佩莹,林文芳,等.中国机收再生稻研究现状与展望[J].应用生态学报,2024(3):827-836.
[7]朱孝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湖北农学院,等.作物栽培学(长江中下游地区适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9]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0]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栏目编辑:于瑞涛)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农业引导性(重点)项目“直播田稻鸭共生技术集成与示范”(2020N0075);福建省科技计划农业引导性(重点)项目“香型优质稻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2023N0203);2024年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低桩机收再生稻高优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福建省“水稻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其配套技术研究”;2024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员项目。
作者简介:黄水明(1968—),男,硕士,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稻谷省力高效绿色栽培技术研究示范与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