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制度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应用优势与路径探析

作者: 郎平 朱云富 刁礼敖 黄昌伟 韩准平

摘 要:基于文献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学分银行制度在灵活性、个性化、公平性和激励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在提升农民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推广中面临认知不足、制度不完善、资源不均衡和技术瓶颈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加强宣传和培训、完善制度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等建议,以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

关键词:学分银行制度;高素质农民;农业现代化;终身教育;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04-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01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1]。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与保障[2]。在这个过程中,学分银行制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终身教育“立交桥”,学分银行制度能够促进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可以满足高素质农民技能与学历双提升的需求,有助于在广大乡村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从而加快农民的素质提升,进一步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学分银行制度,作为一个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安排,在高素质人才培育中担当起重要角色。它通过允许学习者在不同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积累和转换学分,实现学习的灵活性和终身教育的可能性。在农民培育中,采用学分银行制度有助于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育方案[3],更好地满足农民特定的学习需求,从而推动他们向高素质农民转型。学分银行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农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传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分析安徽省和海南省等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学分银行制度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应用路径。

1 学分银行制度的基本功能和优势

1.1 学分银行制度的基本功能

学分银行制度通过统一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平台,使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教育机构或学习阶段积累和管理学分[4]。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使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灵活选择学习路径,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学历和技能的提升。学分银行制度还对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和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确保每个学分反映真实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形成系统化的学习记录,帮助学习者集中和管理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此外,学分银行制度支持终身学习,提供学分记录、转换服务及学习咨询和职业指导,可帮助学习者制定长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计划,打能破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持续学习。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可以整合不同教育机构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使农民能够方便地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

1.2 学分银行制度的优势

学分银行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是其灵活性[5]。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农民可以在农闲时集中学习,在农忙时减少学习时间,从而在不影响生产和生活的情况下,持续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6]。此外,学分银行制度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职业指导,帮助学习者制定长期学习和职业发展计划,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公平性也是学分银行制度的重要优势。学习者可以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自由转换学分,不受单一机构的限制,从而享受到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和机构壁垒,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升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可及性,可以使更多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进而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此外,学分银行制度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激励学习者不断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可以转化为学分,用来获得学历、职业资格或其他形式的认证。这种激励机制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持续性,为高素质农民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改善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2 学分银行制度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应用优势

在安徽省和海南省,学分银行制度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徽省依托安徽开放大学设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和培训实施,有效推进了农民学分银行的建设。安徽省还通过联合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和农广校体系,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课程(涵盖农业技术、管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建立严格的学分认证与转换标准,确保农民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公正、可信的认证。海南省也在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通过海南开放大学制定实施计划,建设广泛覆盖的教育基础设施,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课程,并建立学分管理系统,对学习成果进行记录和转换。这些实践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还为他们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

2.1 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分银行制度通过灵活的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传统的教育培训往往因为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得农民难以全身心投入。而学分银行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无论是在农闲时参加培训,还是在田间地头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在线学习,均能获得学分积累。这种灵活性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也使得农民能够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各类学习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2.2 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和认证体系,学分银行制度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在安徽省和海南省的实践中,学分银行整合了多方教育资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包括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等。这些课程不仅涵盖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实操培训,确保农民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3 有助于实现学历和技能双提升

学分银行制度不仅帮助农民提高专业技能,还为他们提供了获得学历认证的机会。在安徽省的实践中,农民通过参加学分银行的培训课程积累学分,最终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这种学历和技能双提升的机制,增强了农民的就业竞争力,扩大了其职业发展空间。拥有学历证书的农民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还可以在其他相关领域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学分银行制度在培育高素质农民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学分银行制度在培育高素质农民中的应用现状

学分银行制度在全国各地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安徽省通过安徽开放大学设立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动了高素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贯通衔接。农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学习涵盖农业技术、管理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课程,能够将积累的学分转换获得学历和职业资格[7]。浙江省通过数字浙江建设,提出力争每年提升10万人的成人初高中学历和30万人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教育的发展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苏省通过《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完善社会人员学历提升的政策保障,帮助农民在工作之余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习和提升[8]。广东省建立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农民对学分银行的认识和参与度,推动了农村教育发展[9]。上海市的学分银行运行较早,经过十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发展机会[10]。这些实践表明,学分银行制度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提供灵活的学习和认证机制,帮助农民提升专业技能和学历,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然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以确保学分银行制度更广泛和有效地推行。

3.2 学分银行制度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对其认知不足

尽管学分银行制度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许多农民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仍然不足,参与度不高。许多农民对学分银行的概念、功能和优势缺乏了解,认为其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无太大区别。因此,他们对参与学分银行的学习和培训缺乏积极性。此外,一些农民认为学分银行的学习和培训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投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因此,提高农民对学分银行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是促进这一制度推广应用的关键。

3.2.2 制度不完善

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的不完善是学分银行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一些地区在学分认定和转换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换困难。例如,某些课程的学分在一个教育机构被认可,而在另一个教育机构则不被认可。此外,学分认定的过程复杂、程序烦琐,也影响了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学分银行制度的推广应用。因此,建立完善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是提升学分银行制度实施效果的关键。

3.2.3 资源不均衡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是学分银行制度推广和应用的另一大限制因素。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培训项目。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只能参加有限的农业技术培训课程,而无法接触到更多的现代农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限制了学分银行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是促进学分银行制度发展的重要措施。

3.2.4 技术瓶颈

偏远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学分银行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偏远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低,网络速度慢,无法支持在线学习和学分管理。此外,这些地区的农民在使用现代技术设备方面也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对学分银行技术平台的使用和依赖。一些农民在使用学分银行技术平台时,遇到了操作不便、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学分管理。因此,改善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学分银行制度顺利推行的必要条件。

4 学分银行制度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路径建议

4.1 加强宣传和培训

为提高农民对学分银行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在农村广播、电视、报纸及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学分银行制度的相关信息。通过这些渠道,农民可以了解到学分银行制度的优势、功能和参与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度和参与积极性。此外,政府和教育机构还应定期举办学分银行制度的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和学者讲解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帮助农民理解如何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学分积累与转换。在这些培训班中,授课人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演示,使农民更直观地了解学分银行的运作机制和实际应用。

4.2 完善制度设计

要确保学分银行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优化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确保学分公平、公正地被认可和转换。首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标准,明确不同教育机构和培训项目的学分认定方式和转换规则[11]。标准和规则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确保各地的学分银行制度具有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应建立健全的学分认定和转换评估机制,确保学分认定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以成立由教育专家、职业培训师和农业技术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对学分认定和转换申请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每一笔学分都得到公平、公正的认定和转换。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学分银行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和学分银行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学分认定和转换的具体操作流程,确保学分银行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此外,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应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培训项目,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和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