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岛西海岸新区3所高校的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作者: 韩思琦 费广胜 于哲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对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入乡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存在诸多困境和矛盾,表现在主观意愿消极、缺乏政策支持等方面。基于此,以青岛西海岸新区3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获得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因素对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层面因素均对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有着高度的正面影响,针对此,研究提出促进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中“人才兴农”的研究及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0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02
0 引言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1]。由此可见,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积极寻找和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并努力填补人才供给的不足。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凭借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2]。
然而,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个人层面的因素影响着其入乡返乡就业的动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和政府层面的因素影响着乡村对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的吸引力。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的意愿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
基于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困境的双重背景,此研究,基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问卷数据,从个人、社会、政府3个层面,分析现阶段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并从3个层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建议。
1 调研设计
1.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青岛西海岸新区3所高校大学生。
1.2 数据来源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高校众多。考虑到学校层次的差异,研究采用多段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分别在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以及青岛滨海学院各抽取100名以上的大学生,对其进行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328份,从样本分布来看,男性131人(占39.94%),女性197人(占60.06%);中国海洋大学110人(占33.54%),山东科技大学109人(占33.23%),青岛滨海学院109人(占33.23%);文史类专业116人(占35.37%),理工类专业212人(占64.63%);大一学生79人(占24.09%),大二学生82人(占25%),大三学生85个(占25.91%),大四学生82个(占25%)。
1.3 问卷设计
1.3.1 变量设计
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较多,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分析,研究从个人、社会和政府3个层面进行调查研究。
因变量为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自变量包括个人、社会、政府层面因素(多维度测量并进行变量处理得出分值),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文理)和学校层次。
1.3.1.1 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变量
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变量采用单一指标量表,将被调查者对“您入乡返乡工作的意愿程度”这一单一指标的回答进行量化。该问题答案设置为“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比较不愿意”“非常不愿意”5个等级,对应赋予5、4、3、2、1分的分值。其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的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越强。
1.3.1.2 个人层面因素
此研究衡量大学生入乡返乡意愿的个人层面指标包括个人价值观、个人理想抱负和个人抗压能力3个方面,具体变量为入乡返乡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程度,入乡返乡就业与个人职业规划期望的相关程度,个人抗压能力的高低。问卷调查中,将变量入乡返乡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程度、入乡返乡就业与个人职业规划期望的相关程度的问题答案设为非常高、比较高、一般、比较低、非常低5个等级,对应赋予5、4、3、2、1分的分值;将变量个人抗压能力的高低的问题答案设置为非常低、比较低、一般、比较高、非常高5个等级,对应赋予从5、4、3、2、1分的分值。最终统计的总分数越高,说明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越高,去往城市就业意愿越低。
1.3.1.3 社会层面因素
此研究衡量社会环境的指标包括家庭支持(家庭在当地的人脉、家庭经济状况)、家乡基础设施状况、家乡就业经济收入方面,具体变量为在家乡有亲戚朋友可以在就业上提供帮助、家庭月收入、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道路交通、卫生建设等)较好、入乡返乡就业收入较为可观4个问题。其中把月收入划为10 000元以上、6 000~10 000元、3 000~6 000元、3 000元及以下4个层级,对应赋予4、3、2、1分;将其余问题答案设置为从“很符合”到“不符合”的5个等级,对应赋予从5、4、3、2、1分的分值,计算总分,衡量大学生认为的入乡返乡就业社会环境状况。其分数越高,说明大学生认为家乡的就业环境越好;反之越差。
1.3.1.4 政府层面因素
此研究衡量政府方面的指标包括当地人才政策、职业发展、创业环境3方面,具体变量为对当地人才政策很满意、家乡的产业结构可以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家乡提供给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较多3个问题,并将问题答案设为从“很符合”到“不符合”的5个等级,对应赋予从5、4、3、2、1分的分值,计算总分,衡量大学生认为的入乡返乡就业政府层面因素。其分数越高,说明在大学生的观点中,当前家乡就业环境中政府层面因素越好;反之越差。
1.3.2 模型设计
为了分析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将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得分作为因变量,将个人、社会和政府3个层面因素得分作为自变量,将学校层次、文理、性别、年级等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逐一加入自变量建立统计模型。模型1为控制变量基本模型,模型2至模型4为个人、社会和政府3个维度的回归模型。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
2.1.1 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概况
如表1所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总体均值为2.82,说明大学生总体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尚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入乡返乡就业的意愿不强。如表 2所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占比为62.80%,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得分小于3分的大学生占比37.20%。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较强,但仍有37.20%的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较低,毕业后不愿入乡返乡就业。
2.1.2 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个人层面因素概况
如表1所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个人层面因素得分总体均值为3.05,说明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个人层面因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状态,总体上认为入乡返乡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程度、与个人职业规划期望的相关程度以及个人抗压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如表 3所示,西海岸新区入乡返乡就业意愿个人层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大学生占比67.99%,得分小于3分的大学生占比32.01%,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在影响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个人因素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个人层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4分的大学生仅占比13.11%,得分多数集中于[3,4)这一区间,占比54.88%,也说明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个人层面因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状态,但仍有32.01%的大学生得分水平较低,在个人层面对入乡返乡就业的意愿水平较低。
2.1.3 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社会层面因素概况
如表1所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社会层面因素得分总体均值为2.98,说明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社会层面因素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总体上认为家庭支持(家庭在当地的人脉、家庭经济状况)、家乡基础设施状况、家乡就业经济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如表 3所示,西海岸新区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社会层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大学生占比62.50%,得分小于3分的大学生占比37.50%,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在影响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社会因素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社会层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4分的大学生仅占比6.10%,得分多数集中于[3,4)这一区间,占比56.40%;但仍有37.50%的大学生得分水平较低,在社会层面对入乡返乡就业的意愿水平较低。这也说明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社会层面因素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2.1.4 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政府层面因素概况
如表 1所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政府层面因素得分总体均值为3.10,说明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政府层面因素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状态,总体上认为家乡人才政策、职业发展与创业环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如表 3所示,西海岸新区入乡返乡就业意愿政府层面因素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大学生占比74.69%,得分小于3分的大学生占比25.31%,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影响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政府层面因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25.31%的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政府层面因素得分较低,对家乡人才政策、职业发展与创业环境不满意。
2.2 回归分析
2.2.1 个人层面因素对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影响显著
如表4所示,个人层面因素与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呈高度正相关,说明个人层面因素水平越高,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越高。从入乡返乡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程度来看,大学生价值观为其入乡返乡就业提供了精神支持;从入乡返乡就业与个人职业规划期望的相关程度来看,个人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的基础方向性影响因素;从个人抗压能力角度来看,个人抗压能力的高低为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提供了心理保障。
2.2.2 社会层面因素对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影响显著
如表4所示,社会层面因素与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呈高度正相关,说明社会层面因素水平越高,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越高。从家庭支持(家庭在当地的人脉、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家庭支持程度是影响其入乡返乡就业的基础性因素;从家乡基础设施状况方面来看,家乡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的物质性保障;从家乡就业经济收入角度来看,在家乡就业经济收入的高低是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的经济性动力的大小。
2.2.3 政府层面因素对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影响显著
如表 4所示,政府层面因素与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呈高度正相关,说明政府层面因素水平越高,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越高。从家乡人才政策角度来看,家乡人才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对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的吸引力;从家乡的职业发展与创业环境角度来看,家乡的职业发展与创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
3 提高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建议
由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个人层面因素、社会层面因素和政府层面因素对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都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个人、社会和政府3个层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入乡返乡就业意愿的针对性建议。
3.1 个人层面:加强自我评估、提高对家乡的认知度
大学生应进行自我评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技能和潜力,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准确地判断在个人层面是否愿意并适合返乡就业。高校应定期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兴农”相关活动或课程,培养大学生入乡返乡参与家乡建设、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3]。大学生应思考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家庭和当地政府应鼓励其积极参加家乡举办的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使其与相关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岗位需求和待遇,据此分析返乡工作是否能助其实现这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