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鱼峰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探析

作者: 覃振助 何芳义 陈潇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涵盖多元领域、需要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更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柳州市鱼峰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基于鱼峰区发展现状,对其发展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他县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路径探析;鱼峰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14-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03

0 引言

鱼峰区是柳州市的经济、旅游、文化和交通中心,是柳州市工商业和自然旅游景区最为集中的城区,也是柳州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的主战场,素有“桂中商埠中心”之称。

鱼峰区位于柳州市区东南部,行政区划总面积863 km²,辖8个街道和4个镇,69个社区和37个行政村,总人口66.89万人。

鱼峰区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有8条高速公路过境并设有出入口,铁路运输网与各地紧密相连,水运网全年可直通粤港澳地区,为螺蛳粉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交通优势。

鱼峰区建立了柳州螺蛳粉食品产业园,培育了螺蛳粉知名品牌螺霸王、螺状元和网红品牌李子柒、三只松鼠等,开展产品研发、加工、销售。

2023年鱼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1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 616元,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1],国家也针对此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2021—2024年,连续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并启动了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创建活动。

2022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政府,成为全国100个获准创建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单位之一。根据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对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的要求,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部,其示范县的建设应着重于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强调引入和培育优质新品;实施绿色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品牌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建立农业产业园集聚区,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与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投入,健全人才服务农村建设机制,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2]。

2 柳州市鱼峰区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2.1 乡村产业基础良好

近年来,鱼峰区致力于推动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动员白沙、里雍两镇农户积极参与螺蛳粉原料生产。该地区聚焦竹笋、豆角、螺蛳、木耳及大米等核心原料,建立了1 334 hm2的柳州螺蛳粉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实现年复种面积达6 300 hm2。在鱼峰区工业园区占地53万m2,汇集了48家螺蛳粉加工企业,日常生产销售量高达300万袋,孕育出螺霸王、好欢螺、李子柒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得益于螺蛳粉产业的快速发展,鱼峰区荣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螺蛳粉产业五星级示范区的称号,当地的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更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2023年,该园区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截至2023年,鱼峰区的螺蛳粉全产业产值已超100亿元,占据了柳州市螺蛳粉产值的6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螺蛳粉生产中心。

2.2 乡村建设逐步完善

鱼峰区现有耕地5 374.82 hm²。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全域建设,鱼峰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 422.2 hm²,占比达63.7%,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23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2.43万t。通过白沙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创建,里雍镇基田村、广实村等一批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村成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从“点”到“面”全面铺开。

鱼峰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投入2.62亿元开展美丽乡村综合示范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共打造王眉、大旺、儒栈、尧村等12个示范村;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创新运用“三个两、无动力、低成本”的农村黑灰污水处理利用模式,实现农村粪污无害化、资源化、达标排放,社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2023年,鱼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9%,累计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超55%。鱼峰区构建了全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涉及全区2个镇、21个自然行政村和农村社区、177个村民小组;还试点推广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建立文明实践爱心超市,以“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为主题,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村容村貌提升、垃圾分类处理、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

2.3 乡村治理赋新效能

鱼峰区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强化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深化发展以村民自治为核心、法治为基础、德治为保障的“三治融合”,提升了乡村治理新效能。一是自治。制定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全面推广“三会兴屯”“星级评定”等自治模式;成立屯级“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监事会”,通过党建带群建,形成群众“主动参与、共同决策、自我监督”的屯级自治机制。二是法治。整合综治资源,充分发挥调解员、德高望重老党员的作用,依法为群众化解纠纷、排解困难,将矛盾纠纷防患于未然;结合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村级法律顾问讲法等活动,宣传学习法律知识,着力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三是德治。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动建立村级道德讲堂,在群众中开展各种反对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的宣传,引导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通过评选出村级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乡村之星”活动,在群众中树立良好民风、家风,形成家家户户比文明的良好村风、乡风。

3 创建优势分析

3.1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柳州为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深入了解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情况,2021年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视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要继续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我相信,将来螺蛳粉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对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出了柳州市鱼峰区乡村振兴的思路和目标。

柳州市鱼峰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提出“1225”战略(即冲刺1个园区百亿产值目标,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2项重点,做大里雍、白沙2个原材料生产基地,强化政策扶持、质量监管、人才、科技支撑、“互联网+营销”5大要素保障),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理念为引领,不断延长柳州螺蛳粉产业链条,建立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持续推进预包装螺蛳粉产业和米粉、螺蛳、酸笋、豆角、腐竹等上游产业及加工业、农业观光旅游等下游产业繁荣发展,全力推动柳州螺蛳粉产业做实做强做优。

3.2 乡村振兴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鱼峰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坚决执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制度,设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并成立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指挥部设立1个办公室和13个专责小组,形成“1+13”工作架构),形成了统一指挥的长效机制;创新建立机关帮基层、企业帮农村、强村帮弱村、组织带强、能人带富“三帮两带”城乡组织联动体系,引导各方资源力量直达基层,共促乡村振兴。

鱼峰区高标准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71.4%的行政村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星级命名,47.6%的行政村成功创建红旗村;建成960 m2的乡村振兴产品展馆和850 m2的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融入全国市场。

3.3 螺蛳粉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一二三产高度融合

3.3.1 自治区和柳州市高度重视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加快柳州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柳州市依托坚实的工业根基和丰富的产业发展经验,致力于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驱动螺蛳粉产业发展。当地发展螺蛳粉产业的核心策略是实施“六个一工程”[3],包含鼓励领军企业建立自主生产设施,大力扶持企业进行新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升级及资本市场上市。

同时,政府引导企业塑造知名品牌,力争使其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柳州市政府发布《柳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现代中国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行动计划》,明确将螺蛳粉产业列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对象,提出要大力扶持螺蛳粉骨干企业和名优品牌,改良螺蛳粉口感口味和丰富产品种类,带动米粉、螺蛳、竹笋、豆角、腐竹等产业发展。

3.3.2 柳州螺蛳粉加工业发展迅猛

鱼峰区积极推动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创新驱动转型,借鉴工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行螺蛳粉产业全链条发展策略,以强化产品质量与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致力于深化和拓展螺蛳粉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领域,以延长价值链,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鱼峰区成立了鱼峰区螺蛳粉产业联盟联合体,引进了广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柳州市石山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螺蛳粉原料生产企业,实现了从原料生产到精深加工再到餐桌食品的升级和跨越。当地先后培育出螺霸王、乐哈哈、沪桂、螺状元、石山脚、中柳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开展种—管—销技术指导、产品加工、仓库、冷库、冷链物流等服务。

柳州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等城市开设10 000多家螺蛳粉门店,有通过出口认证的自营企业7家,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开有实体门店,年出口总值达3 000万元以上。鱼峰区螺蛳粉产业产值占全国螺蛳粉产值70%以上。

3.3.3 建立“龙头企业+”模式,联农带农机制健全

鱼峰区构建了“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村集体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等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建立了成熟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出租、入股、雇佣等方式参与经营。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就业人口达到25万人,直接带动原料基地农户20余万人,间接带动加工、物流、销售、旅游、培训、配套服务等从业人员将近5万人,带动脱贫户4 600多户约2.3万人,人均年增收9 000元以上。

3.3.4 柳州螺蛳粉品牌家喻户晓

柳州螺蛳粉凭借其鲜明特色,于2012年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风靡全国甚至海外。随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大型媒体多次对柳州螺蛳粉进行了深入报道。

2018年,柳州市成功申报注册了“柳州螺蛳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鱼峰区积极推动“柳州稻螺共生农业系统”申报中国第七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实体店地理标志商标的申报注册工作,推进以螺蛳粉原料为主的农产品地理标准认证申请。柳州市已连续举办十届柳州螺蛳粉美食节活动,吸引众多客商参与互动。

4 制约因素分析

4.1 产业发展的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

柳州螺蛳粉以其独特的酸、辣、鲜、爽、烫的多元口感,展现了丰富的饮食文化风貌。尽管其产品设计独具匠心,口味独树一帜,但袋装螺蛳粉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品牌如“康师傅”“统一”的袋装方便面相比,份额很低、销量较小。

目前,其产销供“一条龙”的全产业链还有待强化,特别是在原料供应方面,部分原材料初级加工品还需依赖外部调配。

目前,柳州螺蛳粉调味包配方技术和配料包装工艺相对滞后,相比其他袋装方便食品成熟的全产业链生产,其附加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此外,柳州螺蛳粉的新品研发速度缓慢,部分品牌市场定位过于接近,且在塑造品牌时,对螺蛳粉深厚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挖掘和利用,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