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需求视角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综述
作者: 杜静芝 张然 陈颖 刘城郡
摘 要:为推动基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分析当前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可划分为伊始期(2005—2014年)、增长期(2015—2018年)、稳定期(2019—2023年)3个阶段。其中“老有所养”方面研究成果与热点最多,“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医”次之,“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学”方面成果最为匮乏。今后应关注以下乡村养老领域课题: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居环境适老化研究、多学科视角下的适老性策略、生产性养老策略、老年人教育资源及其承载空间供给。
关键词:老年人;生活需求;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7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1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04
0 引言
根据《2023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22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9%,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2021年11月)指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与城镇地区相比,我国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发展进程更快,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严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营建符合“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多种需求的乡村人居环境已成为重要课题。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针对基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设置“适老OR老年OR老人OR老年人OR老龄化”AND“乡村OR农村OR村落OR村镇OR聚落OR村庄OR乡镇”作为主题词,时间跨度为2005年1月到2023年12月,学科选择建筑科学与工程,文献类别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学术辑刊和特色期刊,共得1 081篇文献。删除与乡村人居环境无关的文献,最终得608篇作为基础数据。
通过CiteSpace软件,结合政策制度、社会经济、人口结构等因素,分析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进程与阶段性特征、研究热点与冷门方向,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2 相关研究发展进程与阶段性特征
根据发文量及相应政策制度、社会经济、人口结构等因素,将基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领域研究划分为伊始期、增长期、稳定期(见图1),各阶段关键词突现情况见图2。
2.1 第一阶段:伊始期(2005—2014年)
国际公认的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是1999年。在1990年,张伯扬[1]就在《住宅科技》上探讨了某农村敬老院设计的理念与方法;2001年,杨谆[2]等人系统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村镇住宅的设计要点。然而,相关研究连续开展从2005年开始。
第一阶段(2005—2014年)年发文数量少且中间有停滞,共发表文献31篇。该阶段研究重心集中在乡村无障碍设计、农村住宅及居住空间适老性设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物质空间环境的适老性提升方面。
2.2 第二阶段:增长期(2015—2018年)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83%,城镇化建设进程加速。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1%(数据参见《中国统计年鉴》)。随着乡村年轻人口外流,乡村地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传统养老模式不再可行。因此,需要考虑合适的养老方式和空间,以应对这一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
第二阶段(2015—2018)年共发表文献136篇。该阶段研究重心集中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养老空间环境设计,居家养老、抱团养老、互助式养老、旅居养老等不同养老模式下的乡村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策略、乡村公共设施的适老化设计、养老建筑的设计策略等方面。
2.3 第三阶段:稳定期(2019—2023年)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这就意味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乡村养老不再只关注居住条件、生活设施、养老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还对生活空间及景观环境的适老化品质、养老服务多元化程度、城乡空间均衡发展程度、医养资源配置程度等提出了更多要求。
第三阶段(2019—2023)年每年发文数量稳定在80篇以上,研究成果向多元稳定化发展,共发表文献441篇。该阶段研究重心集中在对现行养老服务体系“家庭—社区—机构”进行补充的抱团养老、互助养老、分时养老、田园旅居式养老、都市下乡养老、乡村养生养老、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下的农村地区的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适老化景观设计,老年宜居环境评价体系,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等方面。
3 研究热点与冷门方向
图3是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揭示了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表1是在此基础上,剔除“乡村”“适老化”等无参考意义关键词后得到的频次排前30的名关键词,可以更清晰地反映研究热点。表2反映了由关键词统计得到的608篇文献与“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等生活需求的对应关系。
3.1 老有所养方面
老有所养方面研究成果最多,共438篇,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研究热点一:养老设施建设。此方面研究主要围绕4方面展开:①探索养老设施配置和布局优化。基于对养老设施可达性评价,武安琪[3]探析养老机构布局优化策略。②智能技术在养老设施布局中的应用。方力[4]通过定量模拟,探讨养老设施选址和规划应用。③利用乡村闲置资源改建养老设施。董赛微[5]从乡村闲置学校改建视角,研究养老设施和托幼设施复合设计方法。④银发产业发展下养老设施建设。廖益[6]探索乡村休闲养老产业发展对策,提出加强乡村养老设施建设。
研究热点二:养老服务体系。此方向研究主要围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展开:①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建筑设计研究[7]。②社区养老环境提升研究。何成等[8]研究全龄友好型社区,提出了乡村适老化社区人居环境营建策略。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改造研究。朱松伟等[9]探究了乡村民办养老院环境的改善途径。
研究热点三:探索养老服务模式。此方面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①旅居养老模式。马修瑶[10]针对康养田园综合体,研究养老设施空间模式化设计策略。②智慧养老模式。针对互联网+在互助养老领域的应用,张昊等[11]提出“三方协同”智慧互助养老模式的实施策略。③互助养老模式。姜雪[12]基于互助养老体系,针对村落设施建设提出优化策略。④未来乡村场景中的养老模式。魏姝妍等[13]基于未来乡村健康场景,探究适老化改造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3.2 老有所医方面
老有所医方面研究成果较少,共35篇,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研究热点一: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模式是指将医疗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护理服务的模式。杨梦阳等[14]从选址布局、功能与布局、设计理念三方面提出医养结合下“田园式”养老建筑的设计策略。
研究热点二:老年人护理与康养。老年人护理与康养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运营。李建伟等[15]针对老年照护服务需求,提出老年照护服务发展策略。②康养环境设计规划。王蕾[16]分析室内环境对老年人健康影响,提出严寒地区村镇居住建筑的设计策略。③五感疗法。有学者提出,通过刺激人的五感促进身心健康和治疗[17]。
3.3 老有所为方面
老有所为方面研究成果十分匮乏,仅有3篇,当前属于研究冷门。
研究冷门一:生产性养老策略。生产性养老指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和价值实现,为国家、社会、邻里和亲朋提供帮助,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身心满足。结合养老社区和乡村空间,林慧玲[18]基于老年人再就业和社会参与需求,提出适老化社区改造策略。
研究冷门二:“再劳动化”。农村老年人“再劳动化”是指鼓励农村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后重新参与劳动、生产或其他社会活动的过程。毛华敏[19]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再劳动化”的需求和可行性,探究农村老年群体实现再劳动化的有效途径。
3.4 老有所学方面
老有所学方面研究成果同样十分匮乏,仅有3篇,当前属于研究冷门。
研究冷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途径。①公共空间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祖培龙[20]等关注乡村老年人公共文化生活需求,分析乡村博物馆的适老化设计策略。②康养研学景观设计。夏梦芬等[21]基于老年人的康养研学需求,探究乡村老年人康养研学景观设计。
3.5 老有所乐方面
老有所乐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共129篇,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研究热点一:宜居环境设计。①景观规划设计。②公共空间设计。宋晨旭[22]分析农村老年人对室外公共空间的需求,提出相应的适老性设计策略。③交往空间设计。张丹丹[23]总结乡村交往空间布局、服务设施、景观植被等问题,提出相应的适老化设计策略。
研究热点二:休闲养老。休闲农业园建设是休闲养老的特色途径,指通过结合旅游与农业景观,满足老年人游憩需求。罗晓莹[24]分析了老年游憩行为与休闲农业的关系,提出以老年游憩不同行为尺度的景观设计策略。
4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基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伊始期(2005—2014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乡村地区物质空间环境的适老性提升开始被关注;第二阶段为增长期(2015—2018年),城镇化建设进程加速,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现象明显,导致研究重心向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养老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养老模式下的乡村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策略、乡村公共设施及养老建筑的适老化设计策略等方面转移;第三阶段为稳定期(2019—2023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乡村养老对生活空间及景观环境的适老化品质、养老服务多元化程度、城乡空间均衡发展程度、医养资源配置程度等提出更多要求,研究重心进一步向多种养老方式下的乡村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乡村适老化景观设计、老年宜居环境评价体系、乡村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等方向拓展。同时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次之,“老有所医”较少,而“老有所为”“老有所学”方面研究成果十分匮乏。
4.2 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热点与冷门方向的分析,笔者研究提出今后相关领域可加强关注的方向。
①在老有所养方面,探索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乡村适老化设计。通过研究智能科技在乡村适老化中的应用、智慧化环境提升设计、“互联网+照护服务”等内容,为需要照护的人群提供线上线下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质量,引导养老服务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②在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方面,融合多学科视角,探析乡村人居环境的适老性规划策略。如以建筑学和医学角度,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下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融合效应;结合社会学研究,关注乡村老年文化体育活动需求,探究乡村养老机构体育设施配置等问题。总之,应全面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环境特征,加强乡村养老保障,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