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丘陵地区设施阳光玫瑰葡萄绿色生态高效栽培技术
作者: 王彩霞 齐英 何玲敏 王景顺摘 要:为探索出一套适合豫北太行山丘陵区的阳光玫瑰葡萄绿色生态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实现稳产、适产、精品、节本、安全的生产目标,从园址选择、道路规划、大棚建造、排灌系统、架式选择、整地定植、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等方面出发,对阳光玫瑰葡萄设施大棚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在应用该技术后,种植园第2年实现挂果1 230 kg/667 m2,连续3 a产量为1 500~1 600 kg/667 m2,且一级果品率在90%以上,增产增值效果显著。
关键词:阳光玫瑰葡萄;设施;栽培;高效;绿色生态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70-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14
0 引言
阳光玫瑰葡萄是由日本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以安芸津21号和白南为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葡萄新品种,属欧美杂交种[1]。该葡萄品种的浆果形态整齐美观,果粒大,皮薄肉脆,质地细腻,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穗紧实耐储运,已成为鲜食葡萄的主推品种之一。
通过搭建避雨棚来栽培阳光玫瑰葡萄,虽然成本相对较低,但随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且种植技术参差不齐,部分种植园出现树势过旺、枝条徒长、田间郁闭、田间病虫害严重、农药使用量大、葡萄品质品相较差、精品果率较低的现象。此外,避雨棚和葡萄植株易受风雨雪雹的损害,严重阻碍葡萄产业的发展[2]。设施大棚能很好地预防病虫害和强对流天气对葡萄生长造成的危害,并能提前20~30 d上市,且价格更低,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设施大棚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葡萄产业的二次升级,也为安阳市丘陵地区集约化农业转型指明方向。
林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主要地形为山区和丘陵,果树种植面积较大,但葡萄种植面积极小,且种植的葡萄品种较为落后,效益较低。为改善当地果树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的优势,于2019年引进阳光玫瑰葡萄,经过不断试验研究和经验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合林州丘陵地区的阳光玫瑰葡萄设施大棚绿色高效标准化种植技术。应用该技术后,种植园第2年实现每667 m2平均挂果1 230 kg,连续3 a每667 m2产量稳定在1 500~1 600 kg,且穗粒数为50~70粒、单果粒重为12~16 g、成熟穗重为700~900 g、果穗底部糖度在18 °Bx以上,一级果率在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品性,实现了高效、稳产、适产、精品、绿色栽培的目标。
1 园址选择
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园位于林州市茶店镇,生态条件适宜,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地下水位在3 m以下,pH值为7.3,砾质土壤,改良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2%,土层厚度在80 cm以上,透水透气性良好;地势平缓(坡度为5°~7°),背风向阳;土壤重金属含量符合无公害食品的生产要求。
2 道路规划
根据葡萄园规模来确定园间道路规划。对面积较大的葡萄园进行道路规划时,可将道路分为大、中、小3级。其中,大路贯穿全园,便于车辆通行。园内每6 670 m2划为一个小区,小区之间修宽为4 m的中路,并根据需要在每小区内修建小路,或加宽某个行间作为小路。试验园区共有5栋塑料大棚,有6 670 m2的避雨棚用来栽培阳光玫瑰葡萄,棚前有4 m宽的道路。
3 大棚建造
大棚依丘陵地形而建,单棚长、宽分别为100 m、10 m,棚高为3.5 m,两侧肩高为2 m,两侧各设1个防虫网、卷膜,棚顶每隔10 m设1个通风口(有调节开关),棚内铺地膜,促早栽培要覆盖二膜。要注意大雪天气,及时除雪,以免压坏棚体;还要注意防风、防冻、防热害。
4 排灌系统
豫北丘陵山区干旱少雨,通常将排水和灌溉系统合并,可实现雨天排涝、干旱灌溉。试验园区以灌溉为主,将输水渠铺设在道路两侧,葡萄行间设有灌水沟。为了实现节水灌溉,可用管道代替输水渠,但园区四周必须挖排水沟,且进水沟和排水沟要配套。行间畦沟深20 cm、排水沟深30 cm、出水沟深40 cm,“三沟”配套,保障排水通畅。
膜下滴灌不仅能节约用水,降低田间湿度,还能很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供应,从而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管理用工成本。滴灌系统由首部枢纽、输水管路和滴头组成。其中,首部枢纽包括水泵、施肥罐、过滤器、流量和压力调节器等,输水管路包括干管和支管(铺设在园区道路两旁),支管与聚乙烯塑料滴灌带连接在一起。
5 架式选择
阳光玫瑰葡萄适合用多种架式进行栽培。技术人员应根据园区的土壤条件、地势、气候特点、园区定位、实际生产规模水平等,选择合适的架式。试验园区采用主干为1.5 m、结果部位为1.75 m左右的改良飞鸟形架式。
6 整地定植
大棚宽10 m,定植行距为3 m、株距为1.5 m,种植密度为140株/667 m2左右。挂果2~3 a后,应根据情况隔株间伐,以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利于生产精品果。按栽培行长来挖定植沟(沟宽1.0 m、深0.8~1.0 m),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存放。将腐熟的有机肥(5 000~10 000 kg/667 m2)、钙镁磷复合肥(80~100 kg/667 m2)、氮磷钾复合肥(50 kg/667 m2)及少量的钙、铁、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与表层土混合均匀后回填定植沟,然后回填底层土壤,灌水沉实土壤后,起10~15 cm高的定植垄,保证根系的呼吸质量,增强土壤与空气的热交换,提高地温,使阳光玫瑰葡萄根系能提前复苏。
定植苗纯度在98%以上,接穗茎直径在0.8 cm以上,根系发达,保留3个有效芽,剪除多余的芽。当平均地温为10 ℃时进行栽植,要在萌芽前完成栽植。这是因为当地温为12~14 ℃时,阳光玫瑰葡萄植株根系开始生长[3]。定植穴深和穴径均为30 cm,定植前对苗木根系进行修剪,留20 cm长的根系,并将苗木枝蔓部位放入3~5 °Bé的石硫合剂或多菌灵500倍液中浸泡消毒(根部不能浸泡),可杀灭病菌和害虫。栽植时,将根系舒展均匀散开后填土压实。栽种不宜过深,应保证嫁接苗的嫁接口在种植垄面5 cm以上。栽种后浇水、封填、踏实,并覆盖1 m宽的黑色地膜,用来保水压草。
7 整形修剪
7.1 树形培养
苗期树形整形不及时会导致阳光玫瑰葡萄苗乱长,易造成无用生长,对葡萄苗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可采用以下方法对葡萄植株进行整形:在距离苗根部10 cm处插一根小竹竿,用于捆绑苗木主干,使其直立生长;葡萄苗萌芽后留2~3个萌芽,当萌芽长至10 cm左右时留一副梢,并将其余萌芽抹去,遵循留下不留上、留强不留弱的原则;当留下的萌芽长到定干高度时,在定干高度下方10 cm左右留一副梢为结果臂,并进行单干单臂培养;当结果臂上的副梢长出3片叶时进行摘心,以增粗主干和结果臂;当结果臂上的副梢长到1 cm左右时进行绑蔓,并反复摘心;及时进行去卷须、摘心等操作,并对植株及时进行整理。
7.2 冬季修剪
于每年12月中旬到次年2月上旬,用短梢修剪与中梢修剪的方式对枝条进行修剪。当结果枝条出现缺失时,对缺失部位下部的结果枝条或其他合适部位的枝条进行延长修剪,用来弥补上位结果枝条的缺失。为防止枝条抽干,剪口与芽眼的距离应保持在5 cm以上,或在留芽上部2芽眼中间进行截断。在定植当年进行冬剪时,结果母枝全部保留2芽的要进行短梢修剪。此外,种植户要掌握单枝更新法、双枝更新法,科学合理地对枝条进行短截、回缩。
7.3 夏季修剪
7.3.1 抹芽
在萌芽后的10~15 d进行第1次抹芽,当叶片微展、花序微露时即可进行抹芽,抹去副芽和主蔓基部的萌蘖等无用芽。在第1次抹芽10 d后进行第2次抹芽,及时抹去第1次多留的萌芽、后萌发的萌芽、位置不当的萌芽等。当主蔓有缺位时,缺位附近的萌芽无论强弱都要尽量保留。抹芽时,要做到分批抹芽、抹上留下、防止外移。
7.3.2 定枝
为了确定架面新梢数量,调整负载量,当新梢长到15 cm左右,并能分辨出花穗质量好坏时进行定枝。1个结果母枝保留1个新梢,新梢间距为15~20 cm。当相邻结果的新梢有缺失时,保留2个新梢,每667 m2的留条量为2 500~3 000条。也可根据枝条长势强弱来确定定枝数量,一般长势强的、花穗发育充分的、穗形较大的枝条,要适当少留新梢;长势中庸或较弱的、花穗发育一般的、穗形较小的枝条,要多留新梢,并去除分化不好的小型花穗。
7.3.3 摘心
葡萄摘心的最佳时期为始花期,当花序以上出现第4片叶或第5片叶,且摘心口的叶片为鸡蛋大小(正常叶片1/3)时,摘除顶梢。主梢摘心后,叶腋副梢生长旺盛,会造成架面郁闭,影响通风透光。因此,应在不影响树体整形的前提下,对副梢进行摘心,并将下边副梢全部摘除,留最顶上副梢继续生长。摘心可终止新梢延长生长,使养分集中供给花序,从而提高坐果率和果品品质。
7.3.4 枝条引缚
为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促进枝条发育,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要及时对葡萄植株进行绑蔓,使枝蔓在架面上的分布更合理。
8 花果管理
有效的花果管理可实现控产、提质,提高鲜食葡萄的商品性和生产效益。花序分离到果实封穗是阳光玫瑰葡萄管理的关键时期,更是其生长的重要时期,应促进花果生长,提高果实品质[4]。
8.1 疏花序
根据枝条健壮程度确定每枝保留花序的个数(一般留1个),疏除过多、过小或发育不良的花序,弱枝不留花序。
8.2 花序整形
在花序完全分离期去除副穗,保留3.5~4.5 cm长的穗尖;若开花后穗尖长6~7 cm,则预留100~150粒果粒。阳光玫瑰葡萄对赤霉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能用赤霉酸对花序进行拉长处理,否则成熟果穗易松散,会降低其商品性。
8.3 无核化处理
无核化处理分2次进行:即在花满开(穗尖花帽全部脱落)后的0~2 d,用25 mg/L赤霉酸+2 mg/L氯吡脲进行第1次处理;于第1次处理后的15 d左右,用25 mg/L的赤霉酸+2 mg/L氯吡脲进行第2次处理。建议使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发的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DBY大果方案”对阳光玫瑰葡萄进行无核处理,可使无核率在90%以上,单果粒质量为12~16 g。
无核处理过早会出现大小粒、卷曲、僵果等现象,过晚会出现落果严重、无核率低等现象。果穗蘸药后应及时抖掉残余药液,以免烧果。棚内温度在30 ℃及以上或清晨及阴雨天花穗上有水时,不能进行无核化处理。
8.4 疏果疏粒
疏果越早越能促进留下的果粒发育。在无核化处理后的第5~7 d,应进行第1次疏果(打单层、去病穗)。紧接着进行第2次疏果,疏掉发育不良、比较拥挤的果粒,留果量为50~70粒/穗(可使单粒重为12~16 g、成熟后穗重为600~900 g)。
套袋前,清除果穗上的烂果、畸形果、有核果和着生紧密的内藏果粒,保证阳光玫瑰葡萄具有较好的商品性。
8.5 果实套袋
为减少鸟类危害和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延迟采收,提高果实的商品性,在开花后30~40 d,于晴天喷施广谱性杀菌剂和杀虫剂,待果穗上的药液完全风干后,于8:00—10:00或16:00以后,用白色或绿色葡萄专用袋对果穗进行套袋。果穗入袋后从两侧收紧,紧靠新梢后扎紧袋口。
9 水肥管理
9.1 当年苗水肥管理
加强苗期管理是葡萄园尽早进入丰产、实现收益的关键,苗期管理的好坏、树形培养是否一致规范决定了葡萄产量、果品品质、管理难易程度等。苗期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树形整形、除草、旋耕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且阳光玫瑰葡萄对水肥的需求高,当年苗长势旺,较少发生僵苗[5]。因此,其苗期管理的关键是水肥管理。根据葡萄苗生长发育及需水需肥规律,结合当年苗木的培育目标来制定水肥管理方案。2019年试验园新栽苗管理目标为葡萄苗主干直径在3 cm以上,侧枝直径0.6~1.0 cm,枝条圆形饱满不旺长,冬芽饱满,树形整齐一致,次年每667 m2产量在1 000 kg以上。要实现该管理目标,除了要加强水肥管理外,还要进行抹芽定梢、摘心、绑蔓等树形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