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偏关县农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
作者: 贾璟琪摘 要:“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通过现场调研、文献阅读等方法,分析偏关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十四五”农业发展形势,提出了强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完善产品转化服务支撑等具体做法。研究结果对推动偏关县农业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新解决偏关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新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偏关县;农业发展;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66-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13
0 引言
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是黄河入晋第一县,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严酷。近年来,偏关县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关于农业发展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现代化、绿色农业等方面。此研究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研和政策分析,旨在全面分析偏关县农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对策,期望提供系统、深入的农业发展研究视角,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 发展现状
“十四五”以来,偏关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使全县农业农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新农村建设展现新貌,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
1.1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偏关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偏关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 890元,年均增速为21.35%。“十四五”以来,偏关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确保经营性收入稳增的基础上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确保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充分就业,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2 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合理
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偏关县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传统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偏关县逐步形成以糜黍、谷子、高粱、马铃薯等为主的特色优质小杂粮产业。政府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偏关县种植谷子10 000 hm2、马铃薯3 333 hm2、糜黍3 333 hm2、高粱2 000 hm2,“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同时,依托特色产业,一批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3 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升
偏关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偏关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8.6%,农机装备总量达20.75万台套,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一批高性能、新型农业机械装备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初步构建了以大中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耕种收农机装备体系,支撑并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同时,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偏关县现有农机服务人员3 800人,农机户3 426户,农机经营服务年总收入达2 000万元。
1.4 农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依托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偏关县近年来在黄河一号、长城一号两条旅游公路沿线,规划建设20 km2观光农业景观廊带,并配套建设具有采摘、垂钓、住宿、研学、写生、摄影、特色餐饮等功能的农旅融合基地。偏关县对“黄河人家”“长城人家”进行了改造,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同时,为激活文创产业内生动力,对首次将旅游商品推入市场并取得涉旅商标、版权或专利认证的企业或个人,偏关县投入财政资金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5 涉农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完善
相关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偏关县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高效低毒农药应用面积超75%,生物农药应用面积占农药使用量的13.5%;重大病虫短期预报准确率超95%,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超30%,重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覆盖率超85%。截至2020年底,偏关县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2个,“三品一标”品牌165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7家,绿色食品产品12个。偏关县优质农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
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增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下,偏关县特色种植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偏关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30家,合作社成员32 000人;有家庭农场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6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6亿元,累计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5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偏关县大力支持当地经营主体开办网店,对新开网店实行以奖代补,依据开办网店年总销售额分情况给予奖励。
2 存在问题
2.1 发展规划存在短板
偏关县农业发展面临着显著的发展规划短板,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和综合性发展策略。虽然近年来偏关县制定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产业政策30条》(偏政发〔2021〕5号)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农业特色种植产业实施方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健康养殖产业实施方案》(偏政发〔2021〕7号)等文件,但由于缺乏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农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较低。这些短板制约了偏关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2.2 农业设施比较薄弱
偏关县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块较为零散,大多是旱地,水浇地和农业设施极少,“靠天吃饭”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高标准农田的占比也比较低。在偏关县,一般的丰歉年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在1/3以上,风调雨顺的丰收年份的粮食产量是严重干旱的歉收年份的粮食产量的2~3倍,产量极不稳定[1]。偏关县农作物种植仍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不够高,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旱作农业投入不足、发力不够;农业生产中的轮作倒茬、土壤培肥、病虫害防控、抗旱救灾等技术应用不够;有机肥料加工企业较少,粪污资源转化利用不够。
2.3 产品加工转化欠缺
偏关县是一个杂粮产业资源、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县。但调研显示,偏关县特色农产品产地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较为简陋,传统作坊式加工较普遍、深加工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形式销售,多自产自销,商品率较低,没有形成区域性和规模性种植,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任重而道远。偏关县农产品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综合加工水平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
2.4 农业产业竞争力较弱
偏关县农业产业仍然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产品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深加工转化率还不够。偏关县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低。根据2023年偏关县统计年鉴,全县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偏关县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不足10个。品牌影响力的缺乏使得偏关县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导致农民收入受限。
2.5 农村实用人才不足
近年来,偏关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出现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特征,青壮年劳动力逐步转移到二、三产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逐年下降,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一方面,劳动力严重不足。偏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县常住人口为73 382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34.55%。另一方面,农民人才培养方面仍有不足。根据2023年的偏关县政府统计数据,全县农业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农业培训的仅占不到15%。
3 “十四五”时期农业发展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不会改变,农业优先发展战略不会改变,农业发展保持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必将为偏关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持续加强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从发展趋势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道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如火如荼,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不断涌现,“互联网+”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型农业逐步兴起。信息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从县级层面看,近年来偏关县对内紧扣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这一主线,对外抢抓忻州杂粮之都发展机遇,为当地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4 发展建议
偏关县应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协调推进的思路,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聚焦“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筑牢农业农村发展根基,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影响力,培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4.1 强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
偏关县应建立健全“十四五”特色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商制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强化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合力推进“三农”工作落实落地;进一步调整理顺县、乡(镇)两级特色农业产业工作机制,完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制度;加快制定偏关县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规划引领,推进偏关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重点抓好特色农业产业、农旅融合产业及产业园区的规划;建立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规划有效落实和发展目标如期实现[2];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绩效评估制度,推进偏关县特色农业产业工作决策和部署落地生根;组建督办专班,加强对偏关县落实特色农业产业工作的督办,并定期通报;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对各相关部门进行定期督办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单位领导班子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实行硬账硬结[3]。
4.2 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偏关县应完善农机服务保障体系,调优农机装备结构和总量,积极推进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机装备数量和作业水平。偏关县要想实现农业机械装备全面提升,应抓好“三个关键”。一是抓好关键环节,以推进重要生产环节机械化为重点,推进谷子、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抓好关键区域,扶持基础条件较好、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大镇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三是抓好关键少数,加大对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机专业户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4]。
4.3 完善产品转化服务支撑
偏关县拓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并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主推技术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加大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确保偏关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县校合作基地作用,强化科研成果的引入、转化、推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持续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建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重点培育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着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升科技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优化农业开发环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推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在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