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作者: 杨玲

基于CiteSpace的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0

摘 要:为了解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运用CiteSpace 6.2.R2 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的研究主题与扶贫时代背景相贴合:发文量自第4阶段起有所下降;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涉及扶贫模式、扶贫绩效、贫困人口参与三大层面;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表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须持续关注。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进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6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12

0 引言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助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实践证明,凭借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及实现价值共创等优势,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衔接,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 6.2.R2软件,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通过关键词聚类及突现分析,掌握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探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趋势,以期为新一阶段的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以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科门类之间关系及自身结构的研究方法,具有显示文献图表化和学科演进规律的双重属性。为更好地了解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及动向,采用知识图谱法,对获取的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CiteSpace 6.2.R2软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和突现分析,展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在主界面将时间区间限定为1990—2023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为核心关键词,以1990—2023年为文献检索时间(从出现该类研究至今),共检索到295篇符合条件的文献。为保证获取数据的客观性,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预处理,删除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文献,最终获取289篇有效文献,并将其作为研究的最终分析样本。

2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总体研究趋势

对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初步发文量统计,见图1。由图1可知,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1990—2007年),这是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旅游发展对民族贫困地区所起到的经济作用。由于是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发文量还相对较少。第2阶段(2008—2015年),这是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初步阶段,研究内容大多针对旅游扶贫开发、扶贫问题与对策的探索,发文量较第1阶段有所增多。第3阶段(2016—2020年),这是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贫困人口的参与、受益问题。由于处于脱贫攻坚阶段,这一时期发文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第4阶段(2021—2023年),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开始关注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旅游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扶贫路径与模式等,由于脱贫攻坚已经完成,这一时期的发文量下降趋势明显。

3 发文期刊统计

发文期刊学科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期刊学科分布。对获取文献中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进行统计,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贵州民族研究》,发文量为16篇。其次是《旅游纵览(下半月)》,发文量为13篇。此外,刊发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较多的期刊还有《农村经济与科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从文献来源期刊来看,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主要涉及民族学、社会科学及农业科学等学科。

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主题分析

利用CiteSpace 6.2.R2软件,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到由277个节点和324条连线组成的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2。在图谱中,节点代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关键词,节点间连线的粗细程度与关键词联系的紧密程度呈正比,线条越宽,表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从图2可知,“旅游扶贫”“民族地区”和“精准扶贫”在网格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对其他网络节点有重要的影响。对关键词进行进一步聚类分析,得到图3。从图3可以看出,1990—2023年,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宏观区域性的实证研究(广西、贵州、四川、西南、东南、云南、湘西、实践、实证);绩效研究(经济、效应、价值);问题、对策研究(影响);扶贫模式研究(路径);贫困人口参与研究(社区、参与、居民);扶贫机制研究(新农村、生态);等等。

4.1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旅游扶贫及其模式研究,聚类标签包括#0、#1、#2、#4。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经济效益、文化保护、利益分配等问题。根据民族地区的基本条件、旅游资源状况,探索适宜当地的旅游扶贫模式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鲍青青等[1]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依据该区域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提出发展特色旅游名村建设模式、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杨德进等[2]基于国内外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的旅游者驱动和社会型旅游企业带动两种模式。殷红梅等[3]基于贵州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探讨了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模式。谭丽燕等[4]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探讨了具有旅游优势的少数民族地区全新的参与式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贫困人口参与问题研究,聚类标签包括#0、#1、#2、#4。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是其从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以贫困人口参与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构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方式的对比分析、贫困人口参与障碍研究等。其中,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构建研究侧重扶贫利益分配机制、资源开发与保护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等内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方式对比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同一地区不同的参与模式、参与阶段进行对比。

扶贫绩效研究,聚类标签包括#3、#7、#11。目前,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成果相对较少。例如,谢小庆[5]利用深度访谈法进行研究,提出从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游客等4个方面,构建高城村旅游扶贫动力系统。黄忠伟[6]利用赋值评分法,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景点的实际效益进行了测算。马创[7]利用案例分析法,从经济、社会、环境等3个层面,探讨了民族地区旅游投资的扶贫效应。李佳等[8]利用问卷调查法,深入探析了旅游发展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居民的实际经济受益情况。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焦克源等[9]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及精神文化等4个维度构建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体系;张海燕等[10]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社会、环境、制度等维度构建了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王晴[11]从经济、社会、生态等3个维度构建了西藏当雄县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的感知量表。

4.2 关键词突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 6.2.R2软件,得到1990—2023年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领域研究前14位突现关键词(见表2)。由表2可知,1990—2023年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排在前14位的关键词分别为旅游业、扶贫开发、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扶贫、民族关系、对策、贫困、少数民族、路径、精准扶贫等。从关键词出现的时间来看,1999年以前的突现关键词为旅游业、扶贫开发、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扶贫。这一阶段针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较多侧重于旅游扶贫的概念、开发式扶贫及旅游扶贫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2002—2008年,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开始关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2015年以后,因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针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由定性研究开始转为定量研究,更加强调扶贫的精准性,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问题。从关键词的突现度来看,扶贫、旅游开发、对策等关键词的突现度较低,表明这些关键词逐渐淡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的视野。贫困、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等关键词的突现度较高,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贫困问题后的更高发展阶段。从关键词突现的持续时间来看,路径、精准扶贫、时空分异等关键词持续的时间较短,扶贫开发、旅游开发、扶贫等关键词突现的时间较长,说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学者持续关注的研究领域。

5 结束语

此研究采用知识图谱法,借助CiteSpace 6.2.R2软件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研究方法来看,较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为缺乏,小尺度的定量分析则更加缺乏。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涉及一些与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方法,但局限于旅游扶贫所产生的一般性、区域性的经济效应,借助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目标地区贫困人口进行定量识别的研究较为缺乏。另外,案例研究局限于一般性的描述和分析,针对案例的具体研究较为缺乏。而在旅游扶贫对象的识别方面,较多侧重于经济层面,且缺少对维度指标的量化处理,而针对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的量化识别则更显不足。

我国系统化旅游扶贫研究开始时间较晚,但成果显著。实践证明,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有效消除乡村贫困的方式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共识,从旅游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现有文献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缺少明确的扶贫目标;在研究内容方面,偏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研究,较少涉及具体的解决方案、机制的建立和模式的设计等,针对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和参与程度则鲜有涉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于扶贫绩效的研究也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鲍青青,郭传燕.广西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攻坚新模式探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6):113-116.

[2]杨德进,白长虹,牛会聪.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J].人文地理,2016,131(4):119-126.

[3]殷红梅,徐燕.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197-200.

[4]谭丽燕,李月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扶贫模式探讨: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扶贫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132-134.

[5]谢小庆.乡村地区旅游扶贫机制及其效应研究:以湖南省安化县高城村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6]黄忠伟.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景点效益的因素分析[J].中国商贸,2013,(30):84-85.

[7]马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投资的扶贫效应研究:以云南丘北县仙人洞村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10,12(2):90-92.

[8]李佳,田里.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6):96-102.

[9]焦克源,杨建花.基于AHP-熵权法的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益评估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2):133-143.

[10]张海燕,向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实证分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8(4):16-20,92.

[11]王晴.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以西藏当雄县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杨玲(199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