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作者: 潘坤添摘 要:近年来,由于人类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人们愈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需要向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农业发展,以此提高产业优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愈发兴旺、产品更加多样、设施不断健全、机制趋于完善,但当前也面临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技术应用局限、市场与政策不确定等问题,应采取促进资源优化利用、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市场与政策应对等措施,以更好地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使其向着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56-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11
0 引言
绿色农业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优质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传统农业相比,绿色农业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升产品品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顺应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要求[1]。在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市场培育、政策供给等方面的优化路径,并对绿色农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绿色农业产业愈发兴旺
近年,我国绿色农业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0.08亿hm2,同比增长8.1%;绿色食品产值突破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2]。
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种养加一体化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例如,海南省依托热带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火龙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产业,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山东省以烟台市、潍坊市等地为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果品蔬菜精深加工,打造果蔬汁饮品、方便食品等绿色食品产业链;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区积极发展都市菜园、生态渔业等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了一批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此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大型农业企业,如绿叶蔬菜集团、丰益国际集团、怡亚通上海、益海嘉里集团等纷纷布局绿色农业,投资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促进产加销协同的同时,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升级。目前,在政策扶持、市场拉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绿色转型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推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和活力。
1.2 绿色产品更加多样
随着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绿色农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可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已涵盖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中药材等几十个门类[3],上千个品种。据农业农村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的产品达2.8万个,较2015年增长46%。其中,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1.6万个,产地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如福建武夷山有机茶、陕西洋县有机苹果、黑龙江五常有机稻米等,品质优良、特色鲜明,深受消费者欢迎。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开发生态食品、森林食品等新兴绿色产品,拓展精深加工,研发功能性食品,不断丰富绿色农产品的种类和业态,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提升。
1.3 绿色设施不断健全
为了更好地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各地加快推进绿色设施建设,力求为绿色生产提供坚实保障。近年,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截至2021年底,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0.28亿hm2,较2015年增长32%;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率达6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较2015年提高56.5%。同时,各地大力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回收网络和处理体系。据统计,2021年全国农膜回收率超过85%,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同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77%,较2017年提高19个百分点[4]。此外,各地不断加强绿色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延长绿色农产品货架期,减少损耗浪费。总体而言,不断健全的绿色设施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升级。
1.4 绿色机制趋于完善
为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发展,我国不断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第一,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主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30.8万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第二,实施绿色食品行动计划。2021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印发《“十四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5],提出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12万亿元,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第三,加快制定修订绿色农业标准规范。近年,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绿色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控制等标准制定,目前已制定绿色农业标准1 200多项,基本涵盖农业生产各环节。第四,强化绿色发展评价考核监管。将绿色发展纳入各地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评价考核,并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农业投入和农产品全程监管,为规范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抓手。
2 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
尽管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当前发展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是主要问题,已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6],这使得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较为脆弱。另一方面,长期粗放经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虽然化肥农药使用量已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但使用量仍然较大,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和2.5倍。不仅如此,化肥利用率依旧较低,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不足40%;大量化肥农药随水流失,造成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第三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农田氮、磷流失率分别高达67.2%和44.3%[7]。与此同时,农田土壤重金属超标、农膜残留、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亟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节约集约、清洁安全的绿色发展之路。
2.2 技术应用局限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尚显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有限。这制约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具体而言,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优质高产、抗逆高效的绿色品种培育技术尚未突破,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还较低,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同时,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资源节约型技术的推广普及也面临诸多瓶颈。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总体滞后,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配套政策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如此,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农业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支撑能力有待加强[8]。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体系的差距比较明显,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实用技术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比较突出。总的来说,科技创新供给的不足及先进技术应用的受限,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
2.3 市场和政策不确定
目前,绿色农产品市场培育和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市场需求和政策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经营者参与绿色农业发展的顾虑和风险。市场因素方面,绿色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消费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市场需求培育不足。许多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概念、标准、认证等缺乏了解,难以有效识别和选购,加之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导致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此外,绿色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常规农产品,在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的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有限,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政策因素方面,现有支持政策在落实中还存在碎片化、短期化问题,可持续性和系统性有待增强。一些地方出台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执行时间较短,随意性较大,未能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制度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者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预期和信心。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创新还不够,激励相容机制尚不健全,政策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
3.1 促进资源优化利用
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挖掘农业资源利用的内生潜力,走出一条投入品减量提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经路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为了有效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必须优化农业资源利用。一方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9]。相关主体应不断探索与实践,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以此提高农民的节水积极性。同时,加强现代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从而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另一方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农户为对象,加强土壤养分监测和平衡施肥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推进农药减量控害,集成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效低风险农药研发应用,提升农药利用率。此外,还应加快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支持畜禽粪污和秸秆就地就近综合利用,加大农膜回收处理力度,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3.2 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动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对绿色发展的贡献率,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为此,我国应在农业领域深入实施新一轮育种创新工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培育绿色优质高效新品种,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效施肥、农药减量、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10],强化技术集成创新,促进形成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加快智慧农业关键装备、系统平台等研发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同时,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绿色发展相关专项资金投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互联网+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激励机制。
3.3 优化市场和政策应对
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因此,我国应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绿色农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生产,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绿色农产品认证。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宣传月等活动,强化公益宣传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度,通过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的不断完善,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绿色农产品流通。另一方面,要创新完善绿色发展政策,强化制度激励引导。加大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力度,完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支持农民增加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积极发展绿色信贷,扩大农业绿色发展项目信贷投放量。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要加强法治保障,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规范绿色农产品市场秩序。
此外,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职责需要明确,通过市场化手段的创新运用和绿色发展制度政策体系的健全,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参与绿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4 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展望
4.1 智能化
今后,现代信息技术将与农业加速融合,智慧型绿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绿色农业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通过部署农业物联网感知系统,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农情信息实时感知和采集;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数字孪生系统,可精准预测产量、虫情等关键信息,为农业生产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区块链技术与农产品溯源管理深度结合,可构建安全、透明、可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11]。可以预见,数字技术与绿色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将大幅提升农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形成集监测预警、精准管理、科学决策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