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撂荒地玉米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试验

作者: 申三保 杨振波 史苹香

清水县撂荒地玉米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试验 0

摘 要:随着土地撂荒治理工作的顺利完成,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特进行撂荒地玉米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试验,使用测土配方施肥“3414”数据管理系统中的肥效试验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探明清水县复耕土地的最佳优化施肥量。由试验结果可知,三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的回归系数R2为0.96、标准差RMSE为452.3 kg/hm2,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的推荐用量分别为718.13 kg/hm2、683.08 kg/hm2、56.38 kg/hm2。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大面积撂荒地复耕复产的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撂荒地治理;肥效试验研究;依据

中图分类号:S147.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9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20

0 引言

自2021年以来,清水县累计完成1.17万 hm2撂荒地整治。经核查,整治后的撂荒地全部完成复耕复种。但在撂荒地耕种过程中,农民施肥偏氮肥、轻钾肥。钾肥的缺失会导致玉米果穗发育不良、行小粒少、籽粒不饱满,最终使玉米产量下降[1]。为改变不合理的施肥习惯,减少因盲目施肥而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农产品品质和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探明清水县复耕土地的最佳施肥量,为今后大面积撂荒地复耕生产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在清水县玉米主产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田间试验。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先对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2]。采用测土施肥技术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例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是判定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指标,应根据相关标准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增强土壤肥力;同时要根据检测结果和相关标准,及时补充土壤中缺乏的营养元素,增强土壤循环利用的能力[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的减量增效,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4]。

笔者对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及常规施肥下的肥料利用率进行试验分析,探究常规施肥下玉米对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清水县大面积撂荒地复耕复产的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情况

于清水县王河镇全寨村旱川地开展试验。该地海拔为1 760 m,年平均气温为8.8 ℃,年降水量为560 mm,常年无霜期为180 d,≥0 ℃有效积温为3 120 ℃,≥10 ℃有效积温为2 760 ℃。供试土壤为黑垆土,播种前测定的土壤养分如下:pH值为8.5、有机质质量分数为14.1 g/kg、全氮质量分数为1.075 g/kg、碱解氮质量分数为50.37 mg/kg、全磷质量分数为0.886 g/kg、全钾质量分数为21.98 g/kg、有效磷质量分数为6 mg/kg、速效钾质量分数为232 mg/kg、缓效钾质量分数为1 154 mg/kg。前茬作物为玉米。

1.2 供试作物

供试作物为玉米(优迪919)。

1.3 供试化肥

供试N为尿素(含N为46.0%),购自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试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5O2为12%的颗粒),购自四川省德阳市龙泉磷肥厂;供试钾肥为氯化钾(含K2O为60%),购自青海省冷湖化工厂。

1.4 统计方法

采用“3414”田间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对产量的计算公式见式(1)。

相对产量(%)=缺素区产量/全肥区产量×100%  (1)

1.5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设计,设3个因素(氮、磷、钾)和4个水平,即“0”水平(不施肥)、“2”水平(当地最佳施肥量,施N量为207 kg/hm2、P2O5 量为72 kg/hm2、K2O量为30 kg/hm2)、“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共14个处理。试验不设重复,外围设有保护行,共计14个小区,每个试验小区长8 m、宽6 m,面积为48 m2,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标准栽培技术,每个小区种6垄,每垄种2行玉米,垄距为110 cm、行距为55 cm、株距为35 cm,种植密度为3 460株/667 m2。各项试验处理及田间施肥量见表1。

1.6 试验实施

于2023年4月3日起垄覆膜,4月15日破膜点种。在起垄覆膜时,将40%尿素、全部磷肥和钾肥均匀撒施在小垄两侧的玉米播种沟内,并将剩余的60%尿素于5月30日玉米大喇叭口期作追肥施用。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有轻度玉米螟发生,于6月22日喷施敌杀死1次,没有发现其他病害和虫害。玉米于9月25日成熟,收获后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与考种,采样风干后测产。

2 各处理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分析

2.1 各处理生育期调查结果

不同处理下的玉米生育时期见表2。各处理均于2023年4月15日进行点种,4月25日所有试验小区的玉米种子出苗。不同处理的玉米拔节期最大相差4 d,处理1和处理2的玉米拔节期最迟(6月9日),处理11的玉米拔节期最早(6月5日);不同处理的玉米抽雄期最大相差4 d,处理11的玉米抽雄期最早(7月10日),处理1和处理2的最迟(7月14日);不同处理的玉米成熟期最大相差5 d,处理11的玉米成熟期最迟(9月25日),处理1和处理2的玉米成熟期为9月20日,其他处理的玉米成熟期为9月23日。

2.2 各处理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不同处理下的玉米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幼苗期,处理11的玉米株高最高(11.9 cm)、地径最大(1.10 cm),其次为处理8(株高为11.6 cm、地径为0.99 cm),处理1的玉米株高最低(10.5 cm)、地径最小(0.90 cm)。在拔节期,处理7的玉米株高最高(188 cm),其次为处理11(186 cm),处理1的玉米株高最低(140 cm),处理6、处理7、处理11的地径最大(3.8 cm),处理3的地径最小(3.0 cm);处理7的玉米叶长最长(57.8 cm),处理1的玉米叶长最短(55.4 cm);处理11的叶宽最大(10.6 cm),处理1的叶宽最小(8.5 cm);处理7的叶片数最多(15叶1心),处理1、处理2的叶片数为13叶1心。在成熟期,处理7的玉米株高最高(334 cm)、叶宽最大(11.7 cm)、穗位高最高(125 cm),处理6的地径最大(4.5 cm)、叶长最长(94.5 cm)。

对各处理不同时期的玉米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发现各处理幼苗期无明显差异,但从拔节期开始,施氮处理的玉米株高、地径、叶长、叶宽及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均优于不施氮的,且处理6、处理7、处理11均表现出明显的茎秆粗壮、叶长叶宽增加、叶色浓绿等丰产特性,其他处理差别不大。

2.3 产量结果分析

田间考种及产量结果测定情况见表4。在玉米生长后期,受持续干旱的影响,玉米授粉不充分,造成玉米灌浆不良,导致秃顶普遍增加、籽粒秕瘦,具体表现是处理1、处理2的秃尖长最长(分别为3.3 cm、3.1 cm),其余各处理的秃尖长为1.7~2.7 cm;各处理的穗粒数差别较大,处理11的穗粒数最多(640.0个),处理6次之(624.0个),处理1最少(456.0个);各处理的百粒重相差较大,处理6的百粒重最大(34.00 g),处理1的百粒重最小(26.90 g)。不同处理的玉米产量不同,处理11的玉米产量最高(11 260.5 kg/hm2),处理6的玉米产量次之(11 011.5 kg/hm2),处理1的玉米产量最低(6 366.0 kg/hm2);且各处理较处理1均增产,增产量为1 126.5~4 894.5 kg/hm2,增产率为17.9%~77.1%。此外,处理11、处理6、处理7较处理1分别增产4 894.5 kg/hm2、4 645.5 kg/hm2、3 94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77.1%、73.1%、62.3%,这说明不同施肥量处理对玉米产量有影响,且受施氮量的影响最大。

3 测土配方施肥系统“3414”田间试验结果分析

3.1 统计分析

使用测土配方施肥“3414”数据管理系统中的肥效试验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详细分析结果见表5到表11。

3.2 养分丰缺指标评价

养分丰缺指标见表12。缺氮、缺磷、缺钾的相对产量见式(2)到式(4)。

缺氮的相对产量=处理2产量/处理6产量×100%=68.04%(低肥力)                                          (2)

缺磷的相对产量=处理4产量/处理6产量×100%=88.73%(中肥力)                                          (3)

缺钾的相对产量=处理8产量/处理6产量×100%=90.61%(中肥力)                                          (4)

3.3 方差结果分析

由表10可知,处理间F值=11.01>F0.05=6,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4 施肥模式效应确立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三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见式(5)。

Y=6 412.2+7.789 9×X1-0.032×X12+39.877×X2-0.194×X22+85.71×X3-1.123×X32+0.089 9×X1×X2+0.237 6×X1×X3-1.051 6×X2×X3                               (5)

式中:Y为产量;X1为施氮量;X2为施磷量;X3为施钾量。

当产量Y为11 265.62 kg/hm2时,氮的最佳施用量为X1=330.44 kg/hm2,磷最佳施用量为X2=81.97 kg/hm2,钾的最佳施用量为X3=33.83 kg/hm2;当产量Y为11 339.91 kg/hm2时,氮最大施用量为X1=391.93 kg/hm2,磷的最大施用量为X2=82.41 kg/hm2,钾的最大施用量为X3=41.02 kg/hm2。综上所述,在以黑垆土为耕作层土壤种植玉米时,氮(N)、磷(P2O5)、钾(K2O)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330.44 kg/hm2、81.97 kg/hm2、33.83 kg/hm2,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的推荐用量分别为718.13 kg/hm2、683.08 kg/hm2、56.38 kg/hm2。

4 结束语

笔者采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3414”肥料效应试验方法,对清水县撂荒地玉米测土配方施肥进行肥效测试,试验设计既可用二元二次或二元一次肥料效应函数来拟合,也可用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来拟合[5]。结果显示,施肥既能提高玉米的株高、地径、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又能降低玉米的秃尖长度,这与已有的[4,6]研究结果一致。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系统计算可知,三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的回归系数R2为0.96、标准差RMSE为452.3 kg/hm2。结合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在以黑垆土为耕作层土壤种植玉米时,氮(N)、磷(P2O5)、钾(K2O)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330.44 kg/hm2、81.97 kg/hm2、33.83 kg/hm2,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的推荐用量分别为718.13 kg/hm2、683.08 kg/hm2、56.38 kg/hm2。

参考文献:

[1]曹环,侍伟红,张玲,等.测土配方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技推广,2020(8):52-54.

[2]吴雯.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2023(8):108-110.

[3]邵平.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8):33.

[4]郑杰,郭世乾,崔增团,等.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1(11):103-107.

[5]宋希梅,朱永全,卢迎春,等.基于“3414”的三七氮磷钾施肥量研究[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1):16-25.

[6]丁增伟.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方式下化肥利用率试验研究[J].南方农机,2023(9):46-49.

作者简介:申三保(1977—),男,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土壤肥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