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作者: 杨启凤 崔福祥 李冰峰

摘 要:大肠杆菌病是鸡养殖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疾病,任何年龄阶段的鸡都会感染该疾病。鸡在感染大肠杆菌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较高的死亡率,从而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原菌、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诊断、发病原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减少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108-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25

0 引言

大肠杆菌病属细菌性传染病,任何生育期和品种的鸡都有可能感染该疾病。该病的诱因较多,且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在感染大肠杆菌后,鸡的生产性能会明显下降。

2022年3月,笔者对抚顺市某鸡场进行调研,发现该地3月份天气多变、气温偏低,饲养员为保持鸡舍内温度,一直将门窗关闭,导致20日龄的雏鸡感染大肠杆菌病,一夜间有65只雏鸡发病、18只雏鸡死亡。3月7日,有32只雏鸡发病、13只雏鸡死亡;3月8日,有30只雏鸡发病、11只雏鸡死亡。该养鸡场此期共有127只雏鸡发病、42只雏鸡死亡,发病率为25.4%、死亡率为33%。患病鸡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拉水样粪便,且精神沉郁,羽毛蓬乱,肛门周围的羽毛沾有粪污。经诊断,确认为鸡大肠杆菌病。养殖户应先了解该病的危害性及致病原因、流行特点等,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防治该病,以提高养殖效益。

1 鸡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与发病原因

1.1 病原菌

大肠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其抗原结构较为复杂,有多种血清类型,且不同血清类型的交叉保护能力较差,导致对该病的治疗难度越来越大,且病菌易产生耐药性。大肠杆菌在常温或低温环境中,或在土壤、水中,均可存活较长的时间。但大肠杆菌不耐高温,将其置于60 ℃的环境中15 min即可被杀死。此外,漂白粉、强酸、强碱也能杀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对广谱抗生素较为敏感,但因使用不够规范,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雏鸡的各项身体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其抵抗能力也相对较差,导致雏鸡发病率相对较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鸡的病死率会进一步提高[1]。

1.2 流行特点

如果患病鸡是自然感染,在感染后的48 h内就会发病,且临床症状会随病情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大肠杆菌的传播方式有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继发与混合感染等。垂直传播通常是蛋壳被患病鸡的粪便污染,病原菌从蛋壳侵入内部,导致部分鸡在孵化前就已经死亡,即使能孵化出来,带菌的雏鸡也因抵抗能力差而存活率较低。水平传播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健康鸡与患病鸡或被污染的环境接触后会染病。继发与混合感染也是该病的一个主要诱因,包含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多指养殖环境、饲养管理水平;传染性因素是指一些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即当鸡感染其他疾病后会引发大肠杆菌病[2]。

1.3 临床症状及诊断

发病初期,患病鸡会逐渐萎靡,无法站立,羽毛变蓬松,畏寒打颤,鸡翅开始下垂;采食量明显下降,鼻中流出较多分泌物,并伴有腹泻症状,粪便呈白绿色蛋清样。随着病情发展,患病鸡会出现脱水、抽搐、转圈等症状,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患病雏鸡腹下皮肤变成暗紫色,会出现大量腹水。雏鸡感染以脐炎型和急性败血型为主。若为脐炎型病例,临床症状为脐环闭合不全,脐周围出现红肿,后腹部位明显肿大,皮肤变薄发红,在发病后的几天内就会死亡;若为急性败血型病例,会出现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等症状,极易出现混合感染。处于产蛋期的鸡患病后,其食欲及精神状态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粪便呈黄白色或黄绿色,鸡冠会变红、变白或变紫,有明显的萎缩或倾倒现象。

对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可实现对疾病的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应根据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1.4 发病原因

大肠杆菌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可分为以下2类。

1.4.1 饲养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水平会对鸡群健康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管理较为粗放、生长环境较为杂乱,会加速病菌滋生。在养殖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避免鸡群出现应激反应。保持鸡舍内环境良好,对鸡群健康生长十分重要。若鸡群长期生活在潮湿、通风不畅的环境中,也没有及时清理粪污,则会产生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硫等),损伤鸡的呼吸道黏膜,导致鸡的免疫力下降,从而诱发疾病。在投喂饲料和饮水前,没有对饲料和饮水进行检查,会导致鸡因食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感染疾病。饲料配比不合理会导致鸡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进而导致鸡因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而感染疾病。此外,消毒或生物安全措施没有做到位,也会引发感染[3]。

1.4.2 药物使用不规范

现代化养殖应遵循“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但目前仍有部分养殖场对这一原则的认识不到位。此类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不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工作,发病后也缺乏科学的防治方法,会因药品见效较慢而随意更改药物使用剂量和次数,尤其是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鸡肠道内的菌群失去平衡,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变强,同时还易引发其他疾病。

2 防治方法

2.1 重视清洁消毒工作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清理鸡群排泄物,及时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大肠杆菌的传播媒介有饲料、饮水、空气、排泄物等,只有及时清理,才能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并对所有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消毒。根据养殖场当地气候及实际的养殖条件确定消毒频次,冬季可适当延长消毒周期,夏季要缩短消毒周期。目前,应用较多的消毒剂有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要选择对鸡群刺激性更小的消毒液,并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及消毒频次来确定药剂使用量。为避免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大肠杆菌能通过种蛋进行传播,因此要及时对种蛋和孵化设施进行消毒。此外,要定期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及时排出鸡舍内的有害气体,并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控温度和湿度,避免因温差过大而导致鸡群出现应激反应[4]。

2.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只有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转变饲喂方式,提升鸡群免疫能力,才能降低疾病发生率。喂料时,要选择优良的饲料,还要做到合理确定饲料的营养配比,并根据鸡不同生长阶段的进食特点和营养需求制定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案,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维生素及中药添加剂。严禁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且对变质的饲料进行无害化处理。要合理规划养殖密度,避免鸡群过于拥挤而对鸡的健康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应尽量减少引进鸡苗。要选择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即某一批鸡出笼后,对养殖场地进行清理、消毒,空置14 d后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2.3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的一种方式[5]。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接种合适的疫苗,能有效提高疫苗的预防效果。目前,常用于防治大肠杆菌病的疫苗有大肠杆菌灭活油乳苗等。在雏鸡出生后第21 d和第70 d分别接种1次。接种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严禁接种破损或被污染的疫苗。要严格遵守疫苗接种流程,保证接种工作的规范性。在接种疫苗后,观察鸡群是否有异常反应。同时,对鸡体内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避免出现无效接种。

2.4 药物治疗

加强日常管理,留意鸡群精神状态变化,并观察其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用药物进行治疗。采用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并降低病菌的耐药性,且不会给鸡带来较大的副作用,能有效减少养殖场的损失,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2.4.1 西药治疗

养殖场应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病进行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抗菌药物有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盐酸林可霉素等。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用药前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更强的药物进行治疗。将患病鸡进行单独隔离,并肌内注射卡那霉素或恩诺沙星,每天1次,连续用药5 d左右,或将3%氟苯尼考可剂溶性粉剂添加到鸡群的饮水中,连续用药5 d左右,病鸡会逐渐恢复。

鸡在患病后,入侵的病菌会对体内正常微生物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导致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从而给其他细菌繁殖提供便利,最终引发疾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治疗时可辅助使用一些益生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酸制剂等),对病鸡的肠道功能进行调节。当鸡体内的微生物菌群趋于平衡时,有利于对药物的分解和吸收,能显著提高其免疫能力,更有利于患病鸡的恢复。

2.4.2 中药治疗

近年来,中草药在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养殖户应先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抑制、杀死病鸡体内的大肠杆菌,再用具有补气功效的中草药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提高病鸡免疫能力。养殖户可将20 g黄连、15 g赤芍、13 g牡丹皮、8 g鱼腥草、30 g地黄、15 g黄芩、20 g连翘、30 g麦冬、20 g玄参加水煎煮后饲喂病鸡,每天1次,连续用药3 d;或将15 g水牛角、20 g生地黄、15 g白芍、20 g牡丹皮、10 g地榆、15 g栀子研制成粉末,按照1%的比例掺到患病鸡的饲料中,连续用药5 d;或将60 g白头翁、35 g黄芪、35 g陈皮、30 g地黄、25 g鱼腥草、15 g甘草、20 g厚朴、20 g金银花、20 g竹叶心、15 g丹参加水煎煮2次,按照1∶10的质量比加到患病鸡的饮水中,每天1次,连续用药5 d左右,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6]。

抚顺市某养鸡场在鸡群感染大肠杆菌后,先将患病鸡隔离,再肌内注射卡那霉素或恩诺沙星(每天1次),并将15 g水牛角、20 g生地黄、15 g白芍、20 g牡丹皮、10 g地榆、15 g栀子混合研制成粉末,按照1∶10的质量比与饲料混合后饲喂病鸡,连续用药5 d后,病鸡痊愈。

3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养鸡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稳步发展,但各种疾病的发病概率却越来越高。鸡大肠杆菌病属细菌性传染病,一旦在养殖场内暴发,不仅会影响市场的正常供应,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养殖人员要加强对鸡大肠杆菌病的认识,对该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等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制定相应的中西医防治预案,落实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期接种疫苗,从而不断提高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冀威.中西医结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试验[J].农民致富之友,2018(13):117.

[2]冀威.朝阳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试验研究[J].乡村科技,2018(18):108-110.

[3]韦立明,牙海宁,黎爱融.中西医结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J].兽医导刊,2012(5):64.

[4]邢兰君,孙涛.中西医结合治疗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与大肠杆菌病[J].中国兽医杂志,2012(3):84-85.

[5]王会.中西医结合治疗珍珠鸡慢呼继发大肠杆菌病[J].山东畜牧兽医,2011(7):29-30.

[6]刘承军,杜雯雯.中西医结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J].湖北畜牧兽医,2008(3):26.

(栏目编辑:于瑞涛)

作者简介:杨启凤(1977—),女,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崔福祥(1987—),男,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李冰峰(1980—),男,本科,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