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方传统村落空间特质及活化路径分析

作者: 张康乐 王力忠

中国南北方传统村落空间特质及活化路径分析0

摘 要:传统村落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资源与抓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以河北省西古堡与安徽省宏村为例,从传统村落群关系、村落空间结构、街巷关系和公共空间等方面进行特质对比,探讨我国南北方传统村落空间利用方式的异同,旨在探寻传统村落空间价值转换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空间特质;村落活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11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26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最早的“住区单元”[1]。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发展定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以地域性研究为主。但不同地域、不同村落的相互借鉴,也是探寻村落发展途径的重要方式。湖南省十八洞村串联周边景区,采取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方式,打造旅游片区,带动区域内脱贫致富;江西省乐安县政府坚持“整体保护+旅游激活”,依托村内公共建筑展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活动。各地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同,发展现状也不同,整体上呈现出南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普遍领先于北方传统村落的状态[2]。该研究以“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西古堡与徽派传统村落典型代表宏村为例,通过多角度对比村落空间特质,探析我国南北方传统村落空间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

1 研究对象概况

1.1 产业发展情况

2012年,西古堡和宏村同时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蔚县古堡群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古堡群,西古堡则是蔚州“八百古堡”中最典型的村落,被誉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是蔚县保存最完整、最独特的古堡村落。而宏村是徽派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2010年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2020年,西古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2.5万元。宏村依靠旅游业实现了“一业兴而百业兴”,2020年接待游客132.4万人次,门票收入5 68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570万元。

1.2 规划思想与村落群

西古堡位于飞狐陉陉口,地处南北山脉之间的平地,呈两山夹一水的山水态势[3]。西古堡的总体布局、街道走向、建筑朝向顺应南北山脉的整体走向,呈现“小屋平头墟里落,炊烟起处是人间”的村落风貌。西古堡所在的暖泉古堡群面积约1.761 km²,是长城文化与边塞民俗文化的载体。暖泉镇古堡群的3个古堡相距极近,西古堡位于暖泉古镇西北角,东面紧邻中小堡,东北400 m为北官堡(如图1所示)。3个堡子有完整的城墙,形成一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防御性古堡群。

宏村位于皖南低山丘陵区,呈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水是宏村的营建特色[4],外有浥溪河和东边溪环绕,内有水圳贯穿村落,呈现“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水乡风貌。宏村传统村落群是典型的徽州传统村落群,村落群面积约3.711 km²(如图2所示),包括宏村、际村、塔川村、万村、叶村、大同村及卢村等传统村落及木坑竹海,是农耕文明的宝贵遗存,是以徽文化作为地域文脉、以血缘为纽带的民居型传统村落群。

两个村落的选址体现了因地制宜的风水观,因地域相近、文化相关、特征相似等,联合周边的若干传统村落形成了传统村落群[5]。上述传统村落群对比情况见表1。暖泉古镇古堡群因建筑群面积较小、村堡之间较独立、与周边传统村落和景区的联系较弱等,整体上地域文化氛围与村落间的连接度弱于宏村传统村落群。

2 我国南北方传统村落空间特质对比

2.1 道路街巷空间

街道高宽比(D/H值)能够衡量街道尺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量化人对空间的感知。芦原义信等[6]认为,D/H=1~2时空间尺度较为舒适。西古堡街道测点位置见图3,其街道D/H值见表2。西古堡主要街道D/H值在0.54~1.34,主轴线街道D/H值为1.27,街道两侧分布的乡绅宅院的D/H值与普通民居相比建筑尺度较大。主街连接南北瓮城及公共建筑,是西古堡最具代表性的街道,空间尺度较舒适。

宏村街道测点位置见图4,其街道D/H值见表3。宏村街道D/H值在0.20~0.50。街巷连续多转折,形式多样,流线有收有放,空间层次丰富。宏村街巷空间尺度较小,在院落群之间保留开敞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可以促进村民联系交流,增强村落凝聚力。

西古堡和宏村街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街巷连接值和街道D/H值不同。丰富多变的街道走向使空间更具层次感,合理的D/H值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大游览者在室外停留的概率。西古堡宽敞的街道和窄屋檐,夏不避烈日,冬不遮风雪;而宏村利用街巷走向、空间尺度、植被和水体来改善村落小气候[7],营造出更舒适的街巷空间。

2.2 公共空间

西古堡整体空间结构受军事防御思想影响,街巷呈“国”字形,体现“家国同筑”的营建思想,如图5所示。该村落空间特点如下:①平面方整呈方格网状,道路系统规整;②街巷院落均按模数修建[8];③街巷数量少,且多“死胡同”;④多祠庙建筑,且主要集中在南北瓮城。

宏村平面呈“牛”字形结构,是典型的象形布局[9]。如图6所示,月沼、南湖既是空间节点,也是村民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村落空间特点如下:①村落整体空间呈内聚型,建筑及道路以节点空间为中心围合布置;②街巷与水圳交错,建筑顺应地势布局;③建筑呈组团状,公共空间散落于其中。

西古堡规整的道路能够快速调动人员,城墙上的瓮城向东开门而非朝向街巷,能够阻隔敌人进攻,增强防御功能[10]。但在军事防御功能需求弱化的今天,“北瓮城—主街—南瓮城”两点一线的主流线减少了来访者的停留时间。而宏村公共空间层次丰富、道路密度高、参观浏览路线多,游客停留驻足的时间也会增加。

2.3 小结

两个传统村落的选址遵循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联合周边特质相近的村落形成村落群。但因自然气候、建设目的等因素不同,最终村落结构、街巷尺度、公共空间表现形式不同。整体而言,宏村街巷更加自由灵活,公共空间依水而建,空间层次更丰富。西古堡街巷布局规整,公共空间秩序感更强,空间单调但层次分明。

3 传统村落空间的多元利用方式

3.1 街巷空间

街巷是村落空间价值转换的重要载体[11]。结合村落路网结构与整合度分析,整合度数值大小为主街>次街>支路。如图7、图8所示,西古堡与宏村的整合度均由内向四周递减,主街的可达性最高,空间聚散能力最强。

3.2 公共建筑与特色节点空间

西古堡公共建筑包括:①地藏寺、鬼王殿、三义殿、马王庙及观音殿等庙宇建筑;②祠堂、学堂、双耳戏楼等民俗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崇拜和民俗文化色彩浓厚。公共建筑集中在南北瓮城及主街两侧,少量分布于东西巷巷尾,呈“以点串线”分布状态。

宏村公共建筑包括:①太子庙、正义堂等庙宇建筑;②乐叙堂、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等祠堂建筑;③以南湖书院为代表的大型书院。公共建筑以维系宗族凝聚力和村落发展为目的,散落在宏村各处,多傍水而建,建筑周边风景优美,颇具意境。

西古堡与宏村节点空间风格迥异,两地特色空间见表4。西古堡特色空间主要依托城墙建设,以防御、拜神为目的;宏村特色空间多围绕古木、水环境建设,以交流、生产生活为目的。

3.3 传统民居与院落空间

西古堡多合院式民居,有以四合院为主的独院式民居、以苍竹轩为代表的多进式院落、以东楼房院为代表的连环院落,均为一层建筑,层高低,建筑密度大。西古堡古院落的整体保护情况较好,其中东楼房院、西楼房院、郭家大院、九连环套院、苍竹轩、知县故居等代表院落现已修缮,均可免费参观;其余普通民居部分居住,部分闲置。

宏村村落民居建筑形式更为自由,建筑以一二层为主,有少量三层,建筑密度较小;建筑更为精美,内有开敞空间,粉墙青瓦分列规整,入口门槛精雕细琢,石雕漏窗样式丰富。其中,“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被誉为“民间的故宫”。宏村代表民居现均已开放参观,普通民居院落则多改为民宿。

3.4 现状小结

西古堡对村落资源维护较完整,但活化利用处于起步状态。西古堡与宏村古建筑利用现状对比情况见表5。西古堡村落及内部景点均不收取门票,仅主街有景区讲解员收取少量费用。街巷空间内的业态单一,实际购买者较少。公共建筑与特色空间均为免费参观,相关衍生产品较少,蔚县剪纸多陈旧样式。民居院落部分开放参观,多数处于居住或闲置状态,未改造利用。

宏村资源活化利用方式成熟,但存在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现象[12]。宏村通过对村落空间的维护整治,营造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将村落整体建设为景区,景区门票收入成为宏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村落内空间业态丰富,公共建筑和特色空间成为错落有致的小节点,吸引游客学生打卡写生,并衍生出众多文创产品。民居院落改造为特色民宿,让游客能够感受水乡风情。

4 传统村落空间活化利用路径

4.1 连点串线成片,形成集中连片优势

传统村落的发展应发挥传统村落群集中成片的优势[13],联合区域内其他传统村落和景区,营造出更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和更丰富的文旅路线,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如西古堡所在的蔚县,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更应发挥整体优势,通过联合专业院校、举办创作比赛、利用大数据技术等手段整合资源,塑造更加生动的古堡形象,扩大蔚县传统村落整体影响力和知名度。

4.2 结合街巷空间,提升村落整体形象

街巷是村落空间价值转换和展示村落形象的重要空间。西古堡可以在保留村落整体格局的基础上,适当打通部分“死胡同”,增加道路可选择性,使村落的街巷空间更具层次感;可借鉴宏村使用大数据分析村落空间活力的方法,为西古堡的村落再开发提供导向[14]。同时,西古堡可以通过提高街巷空间品质、举办文化展览和民俗节庆活动展现古堡风采,增强村落文化氛围,提升游客观感。

4.3 利用公共建筑,促进空间价值转换

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是村落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也是村落内部人流的聚集点,应结合建筑原有功能进行改造利用。西古堡可在祠、庙、寺等公共建筑定期举办祭拜、求签等日常活动,同时结合民风民俗开展节庆活动,与院校联合开展研学写生基地等教育活动,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并提升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依托文化遗产,丰富村落空间业态

各地应因村施策,结合村落文化遗产,丰富村落空间利用方式。西古堡及其他蔚县传统村落的发展,在宏观上应融入区域经济、旅游发展格局,联系周边资源,发挥集中连片优势;在中观上应结合民俗文化衍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更多交互途径,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在微观上应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和发展[15],结合村落特色,丰富村落文化场景、举办特色民俗活动,如定期举办市集、文化节、音乐会等活动,增加村落的人气和社会活力。

5 结束语

笔者对我国南北方村落的街巷、公共空间、特色空间及传统民居进行对比分析,在探讨两地村落空间利用方式异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寻求北方传统村落空间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面对千差万别的传统村落,“因村施策、联合发展”才是村落发展的主调。该研究对比案例较单一,若想进一步验证活化发展策略的普适性和实效性,需要对更多传统村落进行对比。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各地应不断探索其活化发展途径,助力乡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