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潘佳斌 李晓云

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0

摘 要:为促进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产业振兴,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区域差异明显,表现出“一心两翼、沿县区边缘分布”的核密度分布特征;②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地方文化解释力最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次之,交通区位解释力相对较弱。

关键词: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121-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28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但现存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乡村聚落形态[1]。其作为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现代人感知、认同、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的“乡愁之所”,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终结”或“再生”的命运抉择[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传统村落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发展刻不容缓。自2012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公布了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提出传统村落建档与挂牌保护、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等保护制度与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高度重视。然而,我国地域广袤,文化底蕴深厚且多样,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无论是在空间形态上还是在分布格局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对传统村落进行差异化、针对性地保护与活化利用,是当前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在国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繁荣的背景下,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跨区域的边缘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为切入点,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与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产业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大别山革命老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以大别山为主体,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集山区、边区、老区于一体。为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加快中部地区发展,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规划范围涉及鄂豫皖三省12个地市63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为10.86万km2。规划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派文化交相辉映,传统村落地方性特征显著。截至目前,研究区域内共143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分布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传统村落既是传统文化保护的对象,也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主战场。

1.2 数据来源

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名录来源于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通过高德地图坐标拾取系统获取各传统村落的经纬度信息,并进行坐标纠偏;影响因素中的高程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数据云SRTMDEM 90 m分辨率原始高程数据;坡向数据由DEM数据生成;河流、公路和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1 000 000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人口密度、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城镇化率等社会经济数据,从各地级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政府网站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收集;地方文化类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鄂豫皖三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1.3 研究方法

该研究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平均最近邻指数用来测算和衡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核密度分析用来判断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均衡或集聚程度,地理探测器用来识别和诊断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原因,具体研究方法模型及释义见表1。

2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分布类型

依托ArcGIS Pro软件的“平均最近邻”工具,测算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态。计算结果显示,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的预期平均最近邻距离(re)为13 479.98 m,实际平均观测最近邻距离(ri)为9 547.97 m,最邻近比率R为0.71,R<1,且显著性水平P<0.001,说明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型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检验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准确性和集聚程度,计算研究区域Voronoi图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越大,表示要素集聚程度越强。计算结果表明,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与平均值分别为1 232.52 km2、791.31 km2,变异系数Cv值为155.76%,远高于Duyckaerts给出的点集群分布临界建议值64%[3],这说明传统村落呈集聚型分布态势,且集聚程度明显,高度集聚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中部及东南部地区。

2.2 空间分布密度

借助ArcGIS Pro的“核密度分析”工具,计算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密度。结果表明,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整体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沿县区边缘分布”的“一心两翼”空间结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①以中部为核心的片状集聚区,形成了以光山县、新县、麻城市、罗田县、大悟县、红安县为中心及其相交地带的连片抱团高密度集聚区;②以西北部、东南部为两翼的线状分布带,西北片区北至驻马店西平县、南至孝感市安陆市呈零星线性分布,东南片区北至六安市裕安区、南至黄冈武穴市呈连片带状分布,且两翼分布带分布于县区边缘特征显著;③以北部为代表的近空白分布区,仅淮滨县和寿县各有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除此之外驻马店市东部、信阳市北部与东部及六安市北部大部分县区尚无国家级传统村落。综上,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数量相对较多,整体分布密度大,集聚特征明显,空间分异显著。

3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3.1 影响因素的选取

借鉴已有研究[4-6],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发展实际,将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地方文化4个维度。遵循数据的可取性、可比性、可量化等原则,最终确定高程、坡向、河流水系、与中心城镇距离、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城镇化率、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共12个指标作为影响因子,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成因进行因子探测[7]。

3.2 空间分异影响因子探测

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因子探测q值按解释力大小排列为:红色文化(0.309)>城镇化率(0.127)、高程(0.127)>人口密度(0.065)>坡向(0.062)>第一产业比重(0.042)>第二产业比重(0.031)>民俗文化(0.027)>人均生产总值(0.024)>与中心城镇距离(0.023)>河流水系(0.020)>路网密度(0.016)。总体而言,地方文化因素对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最后是交通区位因素。其中,红色文化影响力最大,完全吻合革命老区既红又古的历史价值与发展定位,也充分说明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扶持政策为传统村落保护与评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第二大影响因素为城镇化率,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是其长期伴随的标签,也使大多数区县城镇化率普遍偏低,但这反而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传统性”保护与发展;高程也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大别山地区地形复杂,多山区、丘陵,交通不便,既影响了传统村落的选址,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对外交流与历史演变。人地关系决定了“地”的发展,因此,人口密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河流水系、路网密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大别山地区水系丰富,临水而建是传统村落的典型选址特征,而大别山革命老区处于三省交接处,多为山区,少有经济重市,交通路网建设落后也是该区域大多数县(市、区)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河流水系、路网密度是传统村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但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这一特定区域内,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并不强。

4 结论

该研究以大别山革命老区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平均最邻近、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分异成因。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①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区域差异显著,高度集聚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中部及东南部地区,表现出“小集聚大分散,沿县区边缘分布”的“一心两翼”式核密度分布特征;②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地方文化因素中的红色文化、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城镇化率、自然环境因素中的高程等因子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交通区位因素解释力相对较弱。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0-13.

[2]文军,吴越菲.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基于15个典型村落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32(4):22-45,243.

[3]DUYCKAERTS C,GODEFROY G. Voronoi tessellation to study the numerical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urones [J]. Journal of Chemical Neuroanatomy,2000,20:83-92.

[4]高楠,邬超,白凯,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4):97-107.

[5]薛明月,王成新,窦旺胜,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4):94-99.

[6]王培家,章锦河,孙枫,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21,41(9):204-213.

[7]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基金项目:信阳农林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QN2021039);2019年信阳农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ZDJH-602)资助。

作者简介:潘佳斌(1992—),男,硕士,研究方向:GIS与旅游地理(通信作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