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探讨
作者: 包灵摘 要:以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了解公园气候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条件、水质条件、动植物资源等基本情况和分析建设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作理念有待转变、工作机制不健全、经费保障不到位、保护与利用水平不高、科普宣教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坚持规划引领、切实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强化部门协作、切实提升湿地管理能力,注重补齐短板、夯实湿地保护环境基础,深入生态功能研究、明确保护管理方向,多措并举、提升科普宣教能力等对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综合功能。
关键词: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生态功能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8-13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31
0 引言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和水文、净化水质、提供天然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1]。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协同发挥其各项功能。以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简单介绍公园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管护、湿地修复、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达到上述最终目的。
1 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南阳市中北部,主要涵盖鸭河口水库和下游的白河城区段一定区域,规划总面积为17 276.2 hm2,涉及的行政区域有卧龙区、职教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方城县、南召县。
1.1 气候条件
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区域,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季冷热交替,经常会出现倒春寒天气。
1.2 地质地貌
受长期演化、不同层次变形改造的影响,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地质构造复杂多变,但地势相对平坦,由北向南缓慢倾斜,逐渐降低。
1.3 土壤条件
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大部分为砂土和砂质黏土,部分地段有砂岩出露。鸭河口水库周边土壤主要为砂土,属南阳盆地边缘的垄岗地带,主要土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和湖相沉积层,自上而下分为亚黏土、黏土、亚黏土,承载力为0.12~0.22 MPa,为地震Ⅵ度烈度区。
1.4 水质条件
根据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2—2022年,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标准,说明湿地公园水体水质良好。
1.5 动植物资源
据调查,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有高等维管植物900种,脊椎动物5纲29目72科25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动物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动物21种。河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有灰瓣蹼鹬和红颈瓣蹼鹬;特色物种有桃花水母、蒙古红鲌等。
2 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现状
近年来,南阳市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发展中心在南阳市林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管护、湿地修复、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被河南省林业局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2024年1月,九三学社南阳市委会在湿地公园大坝管理站建立了九三学社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推动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笔者所在单位先后在职教园区莲花温泉区域建设280 m2的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在鸭河口水库大坝建设70 m2的乡村湿地学校,在涉及县区建立4处湿地保护管理站,配备桌椅、电脑等办公用品,安装无线监控摄像头26个,建设科普宣教长廊3处,安装大、中、小型湿地宣教牌200余个,购置无人机、专业相机、笔记本电脑、望远镜、增倍镜等监测设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可以为湿地公园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2.2 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加强
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完善了“五长四员”林长责任体系(省、市、县、乡及公园保护发展中心五级林长,巡护员、技术文员、警员、监督员四员),建立林长巡林制度、林长制工作推进制度、会议制度和信息制度,先后多次与南阳市森林公安局、卧龙区林业局、职教园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联合开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违法行为。聘用5名专职巡护人员,配备电瓶车、垃圾清运车等巡护工具,按照划定的路线进行不间断巡护。定期对巡护人员进行鸟类知识、巡护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巡护人员素质。
2.3 湿地保护修复稳步推进
利用中央、省级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实施退化湿地恢复项目,在鸭河口水库下游焦枝铁路以上至水库溢洪道以下科普宣教区、南召县水库保护保育区、卧龙区、方城县河流保护保育区,恢复与修复退化湿地47 hm2,栽植柳树、水杉、海棠、火炬松、荷花、鸢尾、菖蒲等各类景观树种及湿生、水生植物170余万株,维护巡护道路8 km,营造出良好的生物栖息环境和湿地景观。结合卧龙区水系连通项目,在泗水河入白河区域实施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工程,长度400 m,建设生态挡水堰1座。对麦河入白河口、专题园区域进行局部水系疏通优化(长度6 000 m),在疏通水系的同时营造湿地小生境,增强湿地水源涵养能力。
2.4 科研监测效果显著
笔者所在单位与南阳师范学院联合,开展植物群落演替、鸟类动态变化及泗水河汇水区湿地水质净化科研监测等项目,撰写完成湿地鸟类演替、动态监测报告。定期开展鸟类监测,调查水鸟在越冬期、迁徙期、繁殖期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及栖息地保护现状等,对水鸟资源及其栖息地现状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评价。在2023年全年水鸟资源同步调查监测工作中,共监测到42种1万余只鸟,其中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大天鹅、小天鹅均首次在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被监测到。
2.5 科普宣教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近年来对原有的科普宣教设施进行全面清查和维修维护。对莲花温泉科普宣教中心内的宣传版面进行更新换代,在鸭河口水库大坝周边新安装“林长制”宣教标牌30余块,维护维修宣教标牌40余块。二是开展一系列科普宣教活动。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重要节点,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提高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三是在单位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南阳市林业局、河南省林业局有关公众号及南阳主流新闻媒体上及时发布工作动态,营造良好氛围。
3 建设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3.1 工作理念有待转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湿地保护的工作理念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管理转变为系统治理,要进行科学修复和合理利用。但有些工作人员对湿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湿地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3.2 工作机制不健全
湿地保护相关法规不仅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别作出了规定,同时还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强湿地保护协调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发挥还不够,各部门单独参与湿地各项工作是常态。部门之间配合衔接、协调联动机制还不健全,日常工作会商和联动机制并未真正形成,部门协作不力现象仍然存在。此外,市县层面湿地保护职责规定不够具体,未能细化,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湿地监管工作存在“宽、松、软”及推诿扯皮现象。
3.3 经费保障还不到位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湿地各项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开展湿地各项工作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列入年度预算。但在实际工作中,湿地工作经费不能如实按期拨付、申请湿地保护经费渠道单一等现象仍然存在,造成湿地项目进展缓慢、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湿地管理、修复、利用、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社会层面尚未建立健全湿地工作相关表彰、奖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湿地工作的积极性。
3.4 保护与利用水平不高
虽然国家对湿地工作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健全湿地保护政策、科技支撑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目前从事湿地专职管理和技术研究的人才相对较少,对湿地的调查、监测、修复、利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不能很好地实现湿地天然产品的价值转换。在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湿地生态恢复等领域,对一些关键技术和前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不够,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基础数据相对缺乏。监督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不能整合发挥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治理湿地的能力有待提高。
3.5 科普宣教能力不足
普遍来看,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科普宣教的形式都比较单一,就是简单地树立标牌、制作宣传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没有深入思考是否需要特意建设宣教场所,宣教场所的选址是否科学,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宣教活动[2]。大部分宣教内容以纯文字为主,游客参与度不高,缺乏互动性,有些语言表达过于学术化,游客根本看不懂。科普宣教中心缺乏专业的讲解人员,每逢活动即由工作人员代替,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和系统指导,导致现场宣教服务不能满足游客需求,达不到预期的宣教效果。
4 有关建议
4.1 坚持规划引领,切实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体系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尽早完成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土地、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强化规划落实,进一步推动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二是强化法治体系建设。注重法律配套衔接,细化职责分工,必要时推进湿地保护地方立法,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三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考核机制,将湿地修复面积、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等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核体系,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湿地保护和评价结果,有效提升保护成效。
4.2 强化部门协作,切实提升湿地管理能力
一是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切实做到规划一致、信息共享、协同执法。二是加强湿地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养湿地保护专业技术人才,持续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三是持续加大湿地保护执法力度。组织开展相关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非法占用湿地、违法采砂、捕捞、猎捕候鸟、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乱采滥挖保护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督,及时查处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行为。
4.3 注重补齐短板,夯实湿地环境保护基础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加强湿地水文、地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研发,尽快推广成熟先进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的湿地修复模式,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及相关决策、绩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统筹力度,建立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积极争取上级湿地保护专项资金。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
4.4 深入生态功能研究,明确保护管理方向
各地湿地公园由于其地理位置、人文条件的不同,主要发挥的生态服务功能不同。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它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在对大众开展科普教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继承了过去几百年来形成的果林形态,营造出独特的南亚热带湿地景观类型——垛基果林湿地。因此,该湿地公园最核心的生态功能是特色农耕文明传承和环境意识教育[2]。而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鸭河口水库和白河是南阳市的城市饮用水源,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命脉,同时也是下游1 400 km2农田的灌溉水源,是南阳市重要的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屏障,所以其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维护水生态安全。由此可见,不同的湿地公园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提炼出最核心的服务功能,湿地公园的保护修复、资源管理等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功能展开,这也是有别于其他湿地公园的特色所在[2]。
4.5 多措并举,提升科普宣教能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科普宣教形式难以使生态保护意识转变为游客的自觉行动。湿地公园应提高创新意识,创新宣教形式,强化宣教效果,提升湿地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感化力[3]。针对广大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开展户外讲堂、自然课堂等形式,辅以视频影像、户外展板、现场体验等手段,传授湿地保护知识;还可通过举办湿地风光与鸟类摄影大赛、观鸟周及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成立研学课程团队,编写自然课程教材,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和研学实践基地。湿地公园在招聘人才时应放宽专业限制,增加文史类、传媒类专业要求,积极引进宣教相关专业人才。如果因机构编制要求暂无法招聘新进人员,则应定期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系统培训和针对性专项训练,从而提高现场宣教效果。还可通过社会渠道招募更多对湿地保护感兴趣的志愿者作为义务讲解员,为科普宣教工作注入新鲜活力[3]。
5 结束语
环境支撑当代,生态引领未来[2]。湿地从业者,要争取做合格的建设管理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资源,提高建设利用水平,构建健康、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水禽乐园、生命水源”,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宵寅.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现状分析与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9(28):181-182.
[2]王盛弘.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新思维[J].云南林业,2016,37(4):63-64.
[3]陆光琴,兰洪波,张雁泉,等.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世界生态学,2021,10(2):307-312.
作者简介:包灵(1991—),女,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