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绿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刘杰怡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国村庄发展及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之相对应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绿美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次创新性探索,强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村庄发展建设进程中,应注意留住村庄底色的“绿”,同时也应注重装扮体现乡愁的“美”。基于此,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绿美乡村建设为例,概述该县绿美乡村建设现况,分析当地绿美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其他地区绿美乡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澜沧县;绿美村庄;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87-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21
0 引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1],这种需要既要求物质文化的进步,也要求精神文明的提升。然而,中国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影响着其全面振兴。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美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云南省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口密度大、人流量大的区域(如城镇建成区及重要交通沿线)普遍存在绿化质量不高、美化效果不佳、生态产品匮乏等问题,使得云南省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气候类型和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由于缺乏专业的乡村建设人才、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监管,大多数村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村庄的基底条件和原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侧重于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但往往只追求外观美化,打造出的村庄缺乏特色,变成了一味模仿的同质化乡村。
为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提升乡村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2022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云南省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开展乡镇、村庄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加快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2]。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绿美乡村建设需要充分体现各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稳妥、有序推进,努力打造村绿、景美的生态宜居村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加强对《三年行动方案》的深化落实,澜沧县积极围绕乡村自然生态保护、乡村绿化美化、生态产业发展3个方面开展绿美乡村建设行动,力求在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的同时,提升乡村的整体环境质量,并促进生态产业的繁荣发展。
1 澜沧县绿美乡村建设现状
近年来,澜沧县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政策,围绕绿美乡村的建设标准和需求,针对当地村庄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绿美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1.1 建设总量
根据澜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澜沧县基本县情》,澜沧县共有165个村委会(社区)、2 702个村(居)民小组,户籍总人口49.16万人(常住总人口43.75万人)[3]。澜沧县在全县范围内,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推进《三年行动方案》的全面实施,重点围绕城郊村、交通干道沿线村、古村名村和旅游风景区周边村优先开展绿美乡村建设。
《普洱市城乡绿化美化规划(2022—2031年)》明确,2022—2024年,澜沧县绿美村庄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省级绿美村庄5个,市县级绿美村庄579个;2025年—2031年,澜沧县绿美村庄的规划目标是实现全域乡村绿美,所有村庄100%建成绿美乡村[4]。澜沧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澜沧县成功创建省级绿美村庄1个,建设市县级绿美村庄193个[5]。澜沧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创建省级绿美村庄2个、市县级绿美村庄193个;2024年目标任务是创建省级绿美村庄2个、市县级绿美村庄193个[6]。
1.2 建设成效
根据澜沧县政府工作报告数据,2022年澜沧县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两污”治理,新建自然村卫生公厕11座、卫生户厕6 000座,实施23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及建设96座村庄生活垃圾收集亭,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5.29%[5];2023年澜沧县完成157个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县级审批,新建卫生户厕5 049座,完成79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5.47%[6]。绿美乡村建设行动开展以来,不仅村庄的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态福祉得到了提升,绿色生态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位于景迈山、邦崴及其周边地区的村庄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茶文化景观资源,这些村庄绿化基础良好,村落文化积淀深厚,这一类茶园村落绿美建设示范性强。茶园村落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其四周古茶林环绕,生态环境优美,村落整体风貌、传统建筑保存完整,人居环境优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态”示范。古茶园村落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乡土植物的合理运用、绿色产业发展的积极经验,能为其他乡村的绿美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例如,芒景村是位于澜沧县惠民镇南边的一个布朗族村落,地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地带,村庄四周古茶树环绕,生态环境优美,人们走进芒景村就可以感受到大山与村落、茶树与房舍、森林与茶人相伴相生。绿美乡村建设行动开展以来,村庄绿化总量持续增加,乡村美化质量不断提升,各项绿美乡村建设指标均有所提高,绿美乡村提质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成效明显。
澜沧县民族文化璀璨,其中的生态智慧彰显出绿美乡村建设的特色。其民族生态文化富集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丰富的生态管理模式,是绿美城乡建设中的重要智慧来源。老达保村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村民依托绿美乡村建设行动,在村域范围内见缝插绿、串绿成林、串美成景,有力地推进了乡村的绿美生态建设,在实现村绿景美的同时为村庄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 澜沧县绿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传统的城乡建设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缺乏理想的乡村经济建设监管机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开始大规模采砂、采林,对天然水体、山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原本翠绿的山脊变成了狰狞的乱石山,曾经清澈的河流变成了浑浊的“泥沙河”,曾经炊烟袅袅的乡村景象也被阴霾笼罩,一度平衡的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过度耕种和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乡村排污、垃圾处理不当导致水体、土壤和空气受到污染,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丧失平衡,这些行为影响了村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绿色空间缺失
多数村庄缺乏规划,整体公共空间和绿地的郁闭度较低,绿化覆盖率不足,公共空间地表裸露现象明显,绿化效果欠佳,植物色彩和雅观程度有待提高(绿化质量较差的道路广场绿地如图1所示)。公共绿地空间不足,绿化进程相对滞后。部分村庄的建筑密度高,绿化率偏低,整体绿地面积不足;且少有的绿地空间未得到专业管护,部分地表裸露,绿化空间品质不佳。庭院空间较为杂乱,整体绿化也较为简单,多以盆栽进行装点或简单栽种几棵乔灌木,铺装材料单一且缺乏地方特色。尚未形成层次丰富、自然舒适且具有乡土特性的庭院景观。
2.3 缺乏村庄特色
乡村景观存在同质化现象,盲目效仿现代化景观风格,缺乏因地制宜的环境规划设计,导致各类景观小品形式相似。村庄环境的可识别度较低,减弱了乡村风貌的创新性和吸引力,也对乡村绿美建设的成效产生了不利影响。部分村庄乡土树种的应用不足,未能充分体现“适地适树”的植物选择原则。绿地类型单一,缺少多元绿色休憩空间。多数村庄的绿地以庭院绿化和道路广场绿地为主,缺少公园绿地和生态景观绿地等多元化的绿地类型。绿地整体绿化质量欠佳,植物配置随意无序、景观空间缺乏变化、休闲设施配置简单,这削弱了绿地的公共服务功能,对村民的文化生活及社区互动产生了不利影响。缺乏文化内涵的茶马古道村落景观设计如图2所示。
2.4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部分村民在乡村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并不充分,对新的保护理念认识也不够深刻。他们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提高耕地效益上,忽视了对环保工作的重视,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宣传效果不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宣传内容的单调性和宣传方式、渠道的局限性上[7]。由于相关部门对当地村民生活方式的了解不足,绿美乡村建设的宣传内容往往显得宽泛而不具体,难以触动村民的内心,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关注。
2.5 管理维护欠缺
绿化建设中的“三分建、七分管”原则常被忽视。在绿化建设初期,政府积极投资建设了村庄活动广场、绿化带等,但由于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长期规划、专业的管理维护人员不足、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绿化美化的质量和水平。此外,电力线、通信线、数字电视线相互缠绕、私拉乱接,房前屋后、场院内外积存垃圾堆、废弃柴草堆、建筑垃圾堆,村庄主干道、巷道、过道等公共环境、公共活动空间私拉围墙围挡等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影响村容村貌的电线与塑料棚如图3所示。
3 澜沧县绿美乡村建设策略
3.1 保护淳朴自然乡村环境
相关管理部门应保护好村庄周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资源,强化村落三生空间格局保护,保持乡土景观的风貌特征,加大力度保护和恢复村域周围的古树名木、护村林和风景林等自然植被,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裸露山体的修复[8-10];整合破碎农田,复垦闲置农田,鼓励在田间地头见缝插绿、碎地补绿,尽快形成农田林网,充分发挥环境的生态效益(改新村农田风貌现状及其绿化美化效果如图4所示)。严禁通过侵占山体、林地、水源地、道路等途径来扩大私人建设用地范围。保护乡村传统建筑、传统街巷格局、公共空间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资源,及时修缮传统历史建筑,使其形制完好[11];局部调整基本保持历史风貌的建筑,恢复其原有风貌特色,营造和谐美观的整体视觉风貌。
3.2 合理布置乡村绿化空间
澜沧县应合理布置乡村绿化空间,提升“四旁”空间绿美质量,强化“四地”空间绿美成效。各村庄应整理、利用村内的边角地、闲置空间等,秉持“田园风光是乡村最美的风景,蔬菜瓜果是乡村最好的绿化”设计理念,广植乡土树种,适当增加休闲活动设施,打造乡村休憩场所。
各村庄应加强庭院绿化美化,积极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培植绿篱,凸显植物配置的层次感,整体体量、色彩应与建筑物和谐匹配(笼蚌村庭院空间升级改造示意图如图5所示)。道路绿化以自由温馨、能体现乡土气息为主,宜采用乔木列植或乔木和灌木混合种植的方式,多栽植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入村道路绿美宜选树形优美、适应性强、季相特征明显的乡土树种;村内路旁空间应与宅旁空间统一协调规划设计。
3.3 推动乡村绿美产业发展
澜沧县应将乡村绿美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相融合,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田园景色等宝贵资源,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地应推动庭院经济、生态创意产业及乡村休闲康养旅游业的创新发展,积极推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打造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乡村民宿、庭院经济、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推动乡村环境持续向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高质量产业开发与多功能绿色家园建设有效融合。
澜沧县应发展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鼓励村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发展智慧农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澜沧县应立足区域特色发展产业,依托科技力量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重产业链条中的环环相扣,提升其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蒿枝坝村通过专家团队常驻一线,手把手教、面对面指导的方式,提升了当地群众林下三七、旱作水稻等种植技能和种植效益,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乡村特色产业的科技链、创新链,从而支撑乡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