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糯玉米“4090”栽培模式技术要点
作者: 李洋
摘 要:为了提高大庆市种植的糯玉米单产,从栽前准备(选地选茬、品种选择、玉米秸秆集行处理)、适时栽培(播种时间、播种方法)、田间管理(除草、病虫害防治、中耕管理、肥水管理)等方面分析大庆市糯米“4090”栽培模式(即宽窄行播种模式)的技术要点。大庆市在应用糯玉米“4090”栽培模式后,有效促进玉米植株生长、省时增效、减少水土流失、增产增质、保护土壤结构,也进一步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并提升了糯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但该模式也存在土壤耕层温度提升慢、土壤板结等缺点。因此,春季要及时清理秸秆,并进行集行作业,也可适当晚播。
关键词:糯玉米;“4090”模式;宽窄行播种;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9-84-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9.020
0 引言
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黄金作物”。因此,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已成为当前研究焦点,这对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充足、保障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转变及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食用糯玉米的好处,尤其是糯玉米美味可口、富含丰富的营养元素,导致人们对糯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糯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糯玉米种植因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严重阻碍其产量与品质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报道了很多提高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方法,但推广应用较少,且认可度低,并没有应用于生产中。在实际生产中,玉米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可采用调整植株行间距离、转变耕作方法等措施,以实现玉米的高效生产[2-3]。在大庆市农业生产实践中,大部分种植户采用单一垄(行距相同)种植方式。苌建峰等[4-5]认为,等行距种植能提高玉米群体的整齐度,但存在株间竞争大、相互遮阴及透光差的问题[6]。因此,笔者通过改变栽培模式,并应用高效的水肥管理技术,从根本上提升糯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1 糯玉米“4090”栽培模式优势
在采用“4090”栽培模式种植糯玉米苗时,糯玉米的苗与苗之间留有一定距离,有利于空气流通,可避免密植影响植株生长,从而提升保苗效果。当光照充足时,糯玉米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实现良好生长。相较于传统的单行耕作,“4090”栽培模式具有节能环保、省时增效的优势,能为大中型农机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充分发挥其性能。此外,“4090”糯玉米栽培模式具有抗旱防涝、稳固根系的优点,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4090”栽培模式还能有效增加光照面积,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且该模式下的糯玉米能提前3~4 d收获。采用“4090”栽培模式种植糯玉米,可避免秸秆焚烧,能减少污染,提高秸秆利用率,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
2 糯玉米“4090”栽培模式概述
在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进行的多年种植试验表明,“4090”栽培模式对提高糯玉米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作用。“4090”模式和常规垄模式如图1所示。“4090”栽培模式是把传统的垄挨垄种植行改为40~90 cm,即宽窄行宽130 cm。90 cm的空隙能提高空气的流通性和阳光的照射率,从而实现玉米边界效应的最大化利用。有研究表明,采用双垄种植技术能使玉米产量增加15%[7]。
3 糯玉米“4090”栽培模式技术要点
3.1 栽前准备
3.1.1 选地、选茬
在应用“4090”栽培模式时,应先对地块进行平整,确保土层深厚、通透性强、有机质含量丰富及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好、排灌良好。采用3 a以上的合理轮作模式,优先选择前茬未使用长残留期农药的大豆、小麦、马铃薯等肥沃的茬口,有利于糯玉米植株的生长。此外,坡地或沙质土地块不适宜采用“4090”栽培模式。
3.1.2 品种选择
为了使“4090”栽培模式和品种配合能发挥最大作用,提高生产效益,要全面考虑品种特性、市场需求等,并挑出适应密集种植、产值较高且品质优良的糯玉米品种进行栽培。严格执行《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GB 4404.1—2008)标准,选用的种子纯度至少为96.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至少为85%,精细播种的发芽率也不低于95.0%,且种子水分含量要超过14%。这样才能确保种子的活力和田间出苗率。
3.1.3 玉米秸秆集行处理
在上一年推进归行处理后,第2年对玉米秸秆进行集行处理。为提高播种条带的地表温度,播种前要对秸秆进行集行晒地。对常规垄地,可用玉米秸秆集行处理设备将两排玉米秸秆合并到同一垄沟内,而另一侧未被覆盖的垄沟可用于播种。若采用“4090”栽培模式,可用玉米秸秆集行处理工具将玉米秸秆聚集在窄行中央,并清扫出一条90 cm宽的播种通道。
3.2 适时栽培
3.2.1 播种时间
当5~10 cm深的耕层土温为7~8 ℃,且土壤水分含量为25%~30%时,播种糯玉米。相较于传统垄作法,“4090”栽培模式的播种时间要晚5 d左右。
3.2.2 播种方法
在应用“4090”栽培模式时,采用双行免耕播种机械进行精准定点播种,确保播种深浅一致,且覆土均匀,覆土厚度为4~5 cm。播种完成后,应及时镇压,要做到不漏压、不推堆。采用“4090”栽培模式时,对特别干旱的田块,要及时补水。播种密度由糯玉米品种特性来决定,每公顷保苗49 500~52 500株。
3.3 田间管理
3.3.1 除草
在糯玉米播种后到出苗前,可选用异丙甲草胺、乙草胺混配异噁唑草酮、嗪草酮、莠去津、2,4-D异辛酯、噻吩磺隆及其复配制剂,对土壤进行封闭处理。要掌握好土壤湿度和喷药时间,最好在播种当天或播种后第2天喷药,此时喷药的效果最好,喷药后会形成封闭层,所以要求土壤有一定湿度,从而保证除草效果。出苗后可选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莠去津、 2,4-D异辛酯混配除草剂来除草,施药时可适量添加植物油助剂。一般在玉米苗3~5叶期、杂草 3~5叶期喷施除草剂。喷药时,应尽量避开高温,也不要在下雨前喷施,否则会影响除草效果。采用科学合理的除草措施,可以保障玉米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8]。
3.3.2 病虫害防治
糯玉米果穗的养分含量要高于普通玉米,但其易受病虫害侵害,要及时进行防治。在糯玉米生长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危害糯玉米生长的害虫主要有苗期的地下害虫和穗期的玉米螟。对害虫成虫可用杀虫灯或性诱剂进行诱杀,也可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盛期释放赤眼蜂来寄生玉米螟卵。若病害严重,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应在糯玉米小喇叭口期进行,尽量使用低毒农药,施用量尽可能少。
3.3.3 中耕管理
中耕管理是促进植株生长的重要环节之一。中耕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对土壤进行浅层翻倒、疏松表层土壤。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好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有效化,能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在糯玉米刚出苗后进行第1次中耕,耕作深度为14~22 cm;当糯玉米植株长到3~4叶时,除了要补苗和定苗外,还要进行第2次中耕和浅培土;当糯玉米植株长到7~9叶时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为10~13 cm,此时可在植株根系附近追施肥料,保证植株中期有足够的养分供应。中耕管理是确保作物生长健壮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3.4 肥水管理
糯玉米的施肥应遵循增施有机肥,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策略。一般每公顷施氮肥(N)200~275 kg、磷肥(P2O5)150 kg、钾肥(K2O)225~300 kg。其中,将全部有机肥、磷钾肥和50%氮肥作基肥或苗肥施入,并将剩余50%的氮肥于大喇叭口期施入。糯玉米的需水特性与普通玉米相同,苗期可适当控水蹲苗,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65%;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5%~80%。根据天气状况、降水量及土壤湿度合理安排灌溉,可将浇水与追肥相结合,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在糯玉米整个生育期内要及时浇水,防止因缺水导致糯玉米生长受阻[9]。
4 结束语
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4090”栽培模式在提高糯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优势,且能提高种植效率。但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在地面,因此土壤耕层的温度提升慢;机械作业易造成土地板结,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在春季要及时清理秸秆,进行集行作业,并适当晚播。每3 a使用深耕犁深翻1次,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
参考文献:
[1]赵明,李建国,张宾,等.论作物高产挖潜的补偿机制[J].作物学报,2006(10):1566-1573.
[2]LAMBERT D M,LOWENBERG-DEBOER J.Economic analysis of row spacing for corn and soybean[J]. Agronomy Journal,2003,95(3):564-573.
[3]王春虎,陈士林,赵新亮,等.玉米郑单958、14、18系列品种高产生理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5):253-256,268.
[4]苌建峰,张海红,董朋飞,等.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生理生态效应比较[J].玉米科学,2014,22(3):115-120.
[5]苌建峰,张海红,李鸿萍,等.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抗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6,42(1):104-112.
[6]何冬冬,杨恒山,张玉芹,等.宽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叶面积、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3):248-252.
[7]赵萍,张焕章,田悦,等.玉米大垄双行深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40(2):235-240.
[8]胡伟.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要点[J].中国农机装备,2023(10):59-61.
[9]李洪义.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要点及效果[J].河北农业,2016(4):7-9.
(栏目编辑:于瑞涛)
作者简介:李洋(1988—),女,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大田作物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