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乡村绿化现状与优化策略

作者: 罗伟 张文娥 孙娟 王国莉

城固县乡村绿化现状与优化策略0

摘 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城乡融合、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乡村绿化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部分。文章调查了城固县乡村绿化现状,总结了近年来当地乡村绿化取得的一些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城固县乡村绿化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人居环境;乡村绿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1-101-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23

0 引言

乡村绿化美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以“保护、增绿、提质、增效”为主线,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发展能力和美化村容村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全面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构建宜居生态区、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笔者对城固县乡村绿化开展实地调查,发现城固县在乡村绿化工作中存在树种配置不合理、绿化管护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乡村绿化提供助力。

1 城固县概况

城固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腹部,地处东经107°3′~107°30′、北纬32°45′~33°40′,北依秦岭南麓,南屏巴山北坡,中纳汉江平川,县域总面积2 265 km2,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30个行政村47个社区,总人口54.3万人。城固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4.3 ℃,年降水量为843.9 mm。

2 城固县乡村绿化成效

近年来,城固县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绿色村庄建设等工作,乡村面貌有所改善,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绿化工作。全县大部分村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绿化,主要体现在通村道路、村内主干道、农户庭院等区域,有些村庄还建起了公共绿地、绿化小广场等,涌现出桔园镇郭家山村和刘家营村、原公镇青龙寺村、莲花街道莲花池村等绿化美化较好的村庄。

2015年以来,城固县坚持每年1~2个镇、每镇2~3个村的进度持续推进全县乡村绿化,以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绿化提升为目的,积极开展绿化美化活动。城固县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重点集镇绿化美化,以提升镇村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和绿化覆盖率为抓手,在进村主干道、村组道路两旁、农户庭院内外种植景观树,建设镇村休闲广场、公共绿地、小微花园,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绿化效果得到不断提升。双溪镇以建设景观带为重点开展了镇村绿化活动,积极创建了园林镇;上元观镇结合古镇建设开展了集镇绿化和移民小区绿化美化活动,形成了与古镇协调统一的绿化风格;桔园镇以园林乡镇建设为抓手,建成了果香型绿色镇;董家营镇开展了过境道路、镇村绿化活动,合丰村形成了连片桃花、樱花、桂花、红梅等花海景观;二里镇镇村绿化以公路沿线村庄绿化和金沙滩休闲娱乐场地周边美化为重点,形成了特色乡村旅游镇;原公镇重点加强了集镇和现代农业园区、青龙寺生态观光沿线绿化,其中青龙寺村被列为乡村旅游省级示范村;文川镇绿化结合汉中市油菜花节活动要求,重点抓好观花环线绿化,形成了别致的丘陵区绿化风格;柳林镇以桃花岛景区建设为重心,提升了重点集镇绿化成效;莲花街道莲花池村的莲花池公园成为城区群众喜爱的打卡地。近年来,乡村道路绿化也形成了各自特色:城龙路以桂花、樱花为主,搭配女贞、鸢尾、月季等灌木和花草;城石路双溪段形成了以碧桃为主要绿化树种的镇村道路绿化景观;文褒路大径级的红叶李是进入城固西大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原宝路、西饶路高标准红叶石楠道路绿化成为全县通村道路绿化示范。开展乡村绿化活动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了可喜变化。柳林镇草坝岭村、桔园镇刘家营村、董家营镇金星村和合丰村、三合镇秦家坝村等村庄通过了陕西省林业局“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验收,草坝岭村还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村”,郭家山村、青龙寺村和莲花池村被国家林草局命名为“国家森林乡村”。

3 城固县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

城固县乡村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千万工程”人居环境整治要求标准存在差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3.1 群众认识不足,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城固县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受秦岭和巴山天然屏障保护,气候温和,县域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灾害较少。部分群众满足于乡村环境现状,对改善自身生活环境漠不关心,对周围环境改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认为乡村绿化工程是政府的一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应该是政府的事。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乡村绿化发展不平衡。个别村庄只注重外部形象,村庄外缘绿化较好,村内绿化质量不高,自然村落、农户房前屋后、沟渠田坎等区域绿化树种栽植面积较小,庭院绿化中存在农户种菜和绿化抢地的现象。

3.2 绿化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绿化管护责任未落实到位

由于绿化资金投入有限,建设区域分散,管护战线长、面积大,农村劳动力缺乏,少数绿地管护责任无法落实等,导致绿化苗木栽植后丢失、死苗、缺水少肥、任意疯长、无人管护等问题依然存在[2]。特别是由于绿化植物管护资金短缺,现有乡村公共场所绿化植物管护中难免存在“突击管护”“形式管护”和“名誉管护”等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公共场所绿化植物的日常养护成为难点。

3.3 绿化标准有待提高,植物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2020年3月至2024年3月,笔者按照全县17个镇办(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以30%的比例抽取了5个镇办,再以20%的比例抽取了辖区内35个山区、半山区和平原区行政村的村庄道路、小广场、河流水域和农户庭院等,对其绿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收集记录了城固县主要乡村绿化植物种类及栽植区域数据(见表1)。目前,城固县乡村绿化中栽种的乔木及半乔木树种多为柳树、香樟、玉兰、紫薇、樱花等,灌木树种多为丁香、栀子、黄杨等,未将农村道路绿化、居民房前屋后绿化、沟渠绿化等区域绿化区别对待以形成特色。少数农户在房前屋后盲目栽植树冠较大的树木,导致室内通风与采光受到影响,随意采伐现象时有发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村庄在道路旁、田间道路边栽植树木,因树冠较大、栽植过密,影响农作物生长、农业机械作业、车辆出行等,导致农户对乡村绿化有抵触情绪。为改善这种状况,有些村民将田间道路边栽植的树木采伐,改种为紫薇、樱花等树冠小、遮阴少的树种,但仍因修剪和管理不到位,树木生长杂乱,未形成良好的造景效果。

3.4 盲目追求造景效果,随意更换绿化植物

在乡村绿化中,有些镇村为追求“一夜成景”的效果,在栽种绿化植物时,违背植物生长规律和生长习性,存在大径级苗木密植、大冠幅苗木全冠栽植等现象,未经过引种试验就大规模引进外来树种栽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未做到“适地适树”“适树适地”[3],造成植物生长不良,造景失败。有些镇村存在“跟风造景”现象,频繁更换绿化树种,没有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栽植植物未达到造景生长年限和绿化预期效果时已被更换掉,造成苗木及人工浪费。

4 乡村绿化工作建议

开展乡村绿化工作是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能够使乡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貌得到改善,村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能为乡村振兴贡献绿色力量。

4.1 积极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城固县充分利用报纸、黑板报、短信、微信公众号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介,开展乡村绿化活动标语宣传、图像采集、跟踪报道等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环境绿化、美化知识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乡村绿化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努力形成人人关心、积极参与和支持乡村绿化的良好氛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绿化时间,利用春、秋农闲时节全面栽植、补植,在树木休眠期进行修剪。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资助绿、送苗进村、认建认养等方式支持乡村绿化建设,进一步繁荣村组文化,尝试开展“绿美村庄”“最美庭院”“文明农户”等评比活动,营造共建绿色氛围,逐步形成绿色风尚,推进乡村绿化管护常态化。

4.2 针对不同区域,全面科学开展乡村绿化工作

4.2.1 优化乡村绿化总体布局

乡村绿化应遵循“适地适树”“适树适地”原则,立足长远,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切合实际,针对不同区域选择适宜树种,特别是优生乡土树种,为绿化树种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达到良好的造景效果[5]。在编制村庄整体规划时,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做好村庄绿化规划,在绿化树种配置上考虑不同区域及用途[6],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适量选择冠幅大、主干高的乔木植物,形成乡村绿化骨架;有条件的村庄可利用地形地势布局,建设林带,形成护村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边角地,合理配置乔、灌、花、草,见缝插绿,见空造景,增加绿量。根据镇村地形地貌、资源、村庄规划等,利用原有林地、林木资源,挖掘人文内涵,新栽突出地方特点的风景树、经济树,争取达到“一路一景”“一村一景” “一村一片特色林”效果,体现不同的绿化风格。山区和丘陵乡村实施宜林荒山荒地及采伐迹地造林绿化;平原乡村实施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空坪隙地绿化;城郊村庄建好口袋公园、城郊绿道等。结合群众娱乐、休憩、健身等需求,将闲散地建成乡村小花园,进一步加快乡村道路、水库、渠道的绿色廊道建设,积极营建乡村防护林,持续做好村委会、村民广场等公共绿地的日常绿化维护工作,加快农户庭院绿化,逐步完善乡村绿地系统。通过调查及分析,建议城固县乡村绿化根据栽植区域与植物特性优化植物配置(见表2),使乡村整体绿化效果不断提升。

4.2.2 乡村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可形成村庄绿网,对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改善环境有显著效果。乡村道路绿化树种宜选用根系深、主干高、冠幅小,树形优美、季相表现明显、易修剪造型的乡土树种,搭配常绿灌木、四季花卉等,做到乔灌花结合、针阔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7],建设村级道路绿化全覆盖的环村绿道,避免选择会造成农田遮阴、影响群众出行的树种,强调道路造景和周围环境充分协调,着力创造良好的行车、行人环境,体现路景交融、和谐自然,以乡村道路绿化促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4.2.3 村庄公共场所绿化

村庄公共场所是容纳村民自由进入,开展日常邻里交往,参与公共事务、祭拜、民俗节庆、健身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展村庄公共场所绿化是向群众展示村庄面貌,提升村庄整治认可度,增强村民幸福感、归属感的有效途径。村庄公共场所的绿化应以方便人群活动、交流、聚集为目的,充分利用固定建筑和原有文化背景,建设含有乡土人文气息的村庄绿色景点供群众休闲、娱乐,使群众享受生态建设的成果。植物配置宜选用树干高大、速生成材、抗逆性强的乔木树种,搭配彩叶植物、灌木[8]。根据村庄地形地势和公共场所布局等实际情况,建设小型林带、景观带、村庄小花园、健身绿道等。利用村庄现存古树建设乡村绿化小景观和中小学生自然科学教学课堂等,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适当点缀之后变成老人乘凉、孩童嬉戏的地方。这不仅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留住了原生态的“村味”和“乡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价值日益被发掘。保护传统村落、原生态村落的自然风光,将村庄的乡土文化特征融入公共场所绿化建设中,能避免出现乡村绿化“千村一面”的现象,可为群众营造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家园。对村庄公共场所进行合理绿化与利用,可为更多群众提供相互交流和放松的场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2.4 河流、水库、塘渠、岸堤绿化

城固县水资源丰富,汉江、湑水河是县内2条主要河流,均属长江水系。营造汉江防浪林、护坡林和湑水景观林,既可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安全,又能不断提高汉江、湑水湿地景观效果,丰富乡村绿化内涵。在水库、水塘、灌溉渠、排水沟等周边种植耐水湿[9]、固岸(堤)护坡的树种,种植草皮和彩叶植物,在绿化、美化的同时还可起到调节气候、改善水体、加固岸堤、预防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城固县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小微湿地整治、退化植被修复、水域岸线修复等项目,推进乡村水系绿化,加快河流、水库、坑塘污水处理及周边环境整治。城固县通过绿化植物栽植与养护,营造小微湿地景观带、景观点,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既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又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