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金秋 王清岩 张文静摘 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与实践分析。首先,深入分析了蓟州区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中“五旅”融合的经验;其次,指出了蓟州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高质量发展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深挖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化农业与旅游的互动发展、激发红色文化发展新动力等,旨在推动蓟州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蓟州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63-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1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号)都强调旅游业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众多地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力量。蓟州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区域,同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势在必行。
回顾现有研究,不难发现,关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探讨已颇为丰富,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维度。研究表明,在经济方面,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贡献[1-3]。部分学者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产品创新、政策支持、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4-6]。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维度,缺乏对蓟州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产品创新、政策支持等的系统性分析,特别是在依托蓟州区自然资源和文化积淀,借助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策略,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较少。
基于此,笔者对创新“旅游+ ”模式的蓟州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首先,深入分析蓟州区乡村旅游的实践经验;其次,识别并诊断蓟州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最后,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相应的高质量发展策略和建议。
1 蓟州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实践经验
蓟州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致力于服务京津双城,并为此制定了《蓟州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方案(2023—2027年)》。该方案的核心是“1+4 ”工程,旨在构建一个特色承接平台,并实施“资源承接”“农品进京”“引客入蓟”和“黄金走廊 ”四大战略工程。这不仅为蓟州区明确了发展目标,还为其旅游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坚实的支撑,力求将其打造为非首都功能特色承接地、京津城市服务保障基地、国家休闲度假目的地及宜居的山水文化名城。
近年来,蓟州区在乡村文旅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通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体来看,蓟州区乡村旅游已经辐射到区内20个乡镇、100多个村,发展了2 089户农家院和304户精品民宿,提供了近6万张床位,直接吸纳了1.2万人就业,带动了6万人就业,使18万人受益,形成了“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发展格局。2023年,蓟州区通过举办包括长城国际马拉松在内的100多项特色文旅活动,全年接待游客达到2 3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90亿元,显示出文旅产业对区域经济的重要贡献。
在民宿产业方面,蓟州区计划申报5个全国甲级、乙级民宿,并打造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乡村旅游“网红村”和2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3年前3季度,蓟州区重点监测的文旅消费场所共接待游客1 786万人次,直接收入达31.6亿元,完成了年度计划的77.7%和98.7%。同时,27个文旅项目快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86亿元。
1.1 文旅融合:文化赋能与旅游创新
蓟州区在文旅融合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不仅建设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还实施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通过实施“艺术家村委会主任”计划,蓟州区联合区文联、摄影家协会等机构,成功地将艺术与乡村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村和摄影村,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蓟州区还积极举办文化大师课、系列艺术节、音乐节和体育赛事等活动,不断推出新业态和新场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为了进一步深化蓟州的文化内涵,蓟州区还广泛搜集并整理了当地的诗词、典故、史实和风景,编撰了《诗词中的蓟州》《典故中的蓟州》《清史中的蓟州》和《风景中的蓟州》等一系列图书,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蓟州的文化底蕴,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1.2 体旅融合:体育活动与旅游体验
蓟州区的毛家峪潮玩谷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该项目占地约107 hm2,计划总投资额达到1.35亿元。该项目致力于将潮玩互动、运动赛事、生态体验和高山运动等元素融为一体,打造一个差异化、年轻化、多元化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该项目将成为蓟州区的一大亮点。此外,蓟州区还充分利用其山岳优势,继续举办京津冀山地公路自行车赛等体旅活动。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蓟州区成功培育了“跟着赛事游蓟州”的体旅融合品牌,并打造京津冀地区的标志性体旅融合产品,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1.3 商旅融合:商业发展与旅游经济
蓟州区借助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契机,进一步加快了古城、新城、盘山等活力商圈的建设步伐。通过丰富渔阳古街、春山里等街区的文旅消费场景,蓟州区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旅游选择,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经济的活力。此外,蓟州区还计划打造3~5家乡村网红大集,以提升乡村市集的休闲功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的魅力。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商业的发展,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实现商业与旅游的共赢发展。
1.4 农旅融合:农业资源与旅游发展
在农旅融合方面,蓟州区重点打造了官庄、穿芳峪、下营3个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并丰富了红香酥梨园、和顺生态园等农旅结合功能区,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通过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规范刘庄户村“芳草园”、津围公路北二线山货市集,提升114家休闲农业采摘园的品质和服务水平,蓟州区全力推进了农产品进京入津、进景区工程建设。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体验,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1.5 学旅融合:教育体验与旅游拓展
蓟州区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了学旅融合发展。借助千年古刹独乐寺的古建筑文化特征,蓟州区扩大了独乐寺建筑学社的影响力,并与相关高校合作,举办了古建筑高端研学会。这一举措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古建筑文化的机会。同时,蓟州区还打造了学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冰雪实践基地等多个教育基地,并推出5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此外,通过整合地质博物馆资源,蓟州区还推出了地质研学游览路线,为游客提供更多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旅游选择。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推动了教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蓟州区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了蓟州区乡村旅游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此研究将从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和红旅融合3个方面,深入剖析蓟州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1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文旅融合优势不明显
蓟州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实际开发中,却存在资源挖掘不深入、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一方面,对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仅仅停留在表面展示和简单复制的阶段,未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这导致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难以吸引高端游客群体,也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旅品牌。另一方面,节庆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特色和创新,未能很好契合“Z世代”(互联网世代)游客群体的消费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蓟州区在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未能形成系统的开发思路和整合机制,导致文旅融合的优势未得到充分显现。
2.2 农业与旅游互动有待加强,农旅融合深度不够
蓟州区在农旅融合方面虽有所尝试,但融合深度不足,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仍有待加强。具体而言,一方面,农业科技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不够广泛 ,智慧农业展厅等高科技体验项目缺乏,传统农耕文化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有限,无法满足游客对现代化、科技化旅游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和创新,仅仅停留在传统的餐饮和住宿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农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导致游客参与度不高,忠诚度难以提升。
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蓟州区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策略。相关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重要性,也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机制和合作模式。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旅游开发人才和团队,也是制约蓟州区农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红色资源开发待深化,跨界融合创新不足
蓟州区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上虽有一定基础,但跨界融合创新不足,导致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有限。具体而言,一方面,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未能充分挖掘蓟州区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厚内涵,也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红色旅游品牌;另一方面,红色旅游的沉浸式体验氛围营造不足,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不够广泛,导致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无法形成深刻的红色文化体验和教育效果。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蓟州区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上缺乏跨界融合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相关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的潜力和价值,也未能形成有效的跨界合作机制和创新模式。
3 蓟州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蓟州区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区位条件优势,探索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深挖文化与旅游资源,构建文旅融合新优势
一是以文化为魂,推出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和活动。蓟州区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的指示,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官场村麦秆手工扇、刘氏糖画技艺等,在旅游线路融入地方戏曲、民俗节庆等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价值。同时,蓟州区可利用抖音、快手、Bilibili 等直播平台进行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播,以此促使蓟州区成为文旅团建、研学旅行、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二是以节庆为介,创新开发全域休闲旅游产品项目。针对“Z世代”群体,蓟州区可策划如冰雪嘉年华、蓟味小吃节等精品旅游项目,以满足年轻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可引入网红打卡产品,如烟花光影秀、无人机灯光秀等,让游客体验文旅活动的现代化和未来感,从而构建当地休闲旅游的新优势。
三是以美食为媒,激活“旅游+美食”发展新动能。蓟州区可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品牌。例如,充分挖掘并推广蓟州传统美食,如“蓟州八大碗”,设计并推出以特色美食为核心的旅游线路,如“蓟州美食文化游”,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
3.2 深化农业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实现农旅双赢
一是以智能为力,集聚科技资源,发展蓟州区农耕文化旅游。蓟州区相关部门应以罗庄子红香酥梨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农产品产业园和采摘园,促进当地农旅发展。蓟州区可利用AR(增强 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设计智慧农业展厅,展示农业种植和养殖的全过程 ,发展科普农耕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