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析

作者: 郑毅平

摘 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总结提炼公有制经济发展经验的重要成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强国伟大目标。为此,要发挥村党组织领导作用,要健全乡村集体经济制度,要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要优化集体资产监管体系,要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农业强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6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14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 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1]。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新时代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从政治经济学视域透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能够把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能够有效扬弃资本增值逻辑给农村带来的“异化”现象,更能够从国家宏观视野来推动乡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

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逻辑理路

1.1 理论逻辑: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相比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交换为核心的商品经济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商品经济从自然经济中蜕变而来,既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人类社会逐步实现了从“人依赖于人的社会”向“人依赖于物的社会”转化。1949年后,我国不断摸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逐步建立了计划与市场并重的经济发展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马克思认为,小农的消亡具有必然性。小农户排斥分工与协作[2]。小农经济的衰亡将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必要过渡阶段。商品经济以私有制与社会分工为重要条件,具有开放性和开拓进取性。马克思曾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了[3]。商品经济构建了一个跨越国界与地域的庞大生产与消费链条,没有哪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能够 排除在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合于商品 经济不断发展的新需要,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 把握。

1.2 历史逻辑:是总结提炼公有制经济发展经验的重要成果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维护农村经济安全,增强国家对农村经济的调控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自奴隶社会以来,人类社会一直坚持生产资料私有制,它适应了生产力相对低下情况下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需要,最大化地保障了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但是人类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社会财富两极分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相较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以交换为核心的商品经济难以为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计划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又一重要形式,缓解了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划经济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为促进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私有制下的计划经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出现。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斯大林同志领导时期,苏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时间,就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蜕变。1949年后,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与公有制经济密不可分。在新时代,推动新型农村集体 经济发展符合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1.3 实践逻辑: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进步使分工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逐渐被纳入整个市场经济的庞大链条。未来,资本主义生产一旦占领农业,其对农业工人数量的需求就随着资本积累而绝对减少[4]。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将使产业后备军人数更加庞大,工人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农业工人的工资将会被压到最低限度。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公有性质,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共同富裕。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集中,能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生产,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让农村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制衡农业资本家过度掠夺和剥削。相当程度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存在,能够有效调控农业资源和劳动力市场,让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公平有序。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将所获得的利润反哺农村,用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等,从而助力共同富裕。

2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价值意蕴

2.1 有利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发展和振兴。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仍具有非常强的小农经济色彩,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农业生产效率与工业生产效率相比十分低下,年轻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与工厂,乡村振兴缺乏人力支撑,经济难以有效发展。马克思认为,宗法式的小农经济不可能使农民幸福[5]。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顺应了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趋势,能有效推动农村资源资本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农民可通过分散经营和为村集体劳动获得双重生活保障,村集体能够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而社会资本则能获得更多投资机遇。而随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农村土地闲置率将会大大降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被充分运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将极大提高,从而有效推进人民幸福和乡村振兴。

2.2 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6]。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整合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而保障工业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要,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也能使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还能吸纳更多劳动力返乡就业,增加农村对各类现代化商品的消费能力,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7]。商品交换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交换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一定是商品,更有可能是生产商品的人。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的有效条件是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间资源能实现合理配置。乡村地区是城乡空间的绿色生态基底,更是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商品的销售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国内大循环的“稳定器”。

2.3 有利于实现农业强国伟大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农业强了,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经济大局才能稳住[8]。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化产业化的有效保障。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化经营可能会带来小农经济规模的急剧缩小,但生产资料消费市场比生活消费市场增长得更快。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蕴藏着巨大的“进步因素”。农业社会资本的扩大会使农村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固”,但越来越多的居民被卷入“社会漩涡”,被迫思考以往漠不关心的社会生活制度,反而能“缔造自己的幸福”。 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先进农业技术的结合为农业强国建设创造了机遇。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不是一个以不变速度创造经济进步的稳态过程,而是跳跃式地向前发展[9]。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3.1 发挥村党组织领导作用

村集体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最能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一是要不断优化带头人队伍,增加基层党组织领导力。要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纯洁党的干部队伍。要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和党纪等学习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组织领导能力。要充分引进、培育、使用和留住人才,鼓励更多青年优秀人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充实基层党组织队伍,优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二是要提升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完善村集体组织体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重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体民情、察民忧和解民困。各级党校要开展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村干部结合农村当地具体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打造有地域特色、有文化风貌的乡村集体产业。三是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把握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也要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参与权和建议权,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

3.2 健全乡村集体经济制度

健全乡村集体经济制度是实现新型农村集体化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一是要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要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深化土地、林木等集体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国有资产公有制性质不动摇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使用权与经营权。要充分整合农村集体闲置资源,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以资源发包、资产参股、兴办产业和特色旅游等多种方式,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法律法规。要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并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支持保护制度。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将其纳入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并鼓励银行与社会资本以贷款与参股的形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大力推动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推动城乡各类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有效衔接。四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经营自主权,营造良好的农村经济经营氛围与规范的交易机制,引导人民群众在农村市场中公平有序竞争,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3.3 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是要营造公平、法治和合理的市场环境。要鼓励自由竞争和遵守市场规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进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域。二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工业化生产成果,以现代农业生产工具为媒介,进行品牌化、规模化生产,推动传统农业生产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三是要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要根据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引进优质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完善物流冷库等设施,整合农产品产业上下游资源,提升农产品深加工处理能力,丰富农产品销售种类。四是要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要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结合农村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让政府引导和群众探索相结合,打造农村特色生态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并解决群众就业难题。五是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政府要加强政策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同发展,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推进一体设计和三产融合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3.4 优化集体资产监管体系

各地政府必须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以打破农村现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管作用。积极开展“以案四说”和“以案四改”等警示教育,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集体经济违纪违法高发领域,将监督与管理前置,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二是强化党委在监督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要大力支持,建立一定程度的容错机制,鼓励创新与探索;也要以身作则严格管控,要在思想教育上念好“紧箍咒”,在重大财务事项审批中把好“总开关”。三是要健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管理办法。要放活土地经营权,赋予农村土地经营权合法地位和权能,利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契机,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也要充分保障群众对土地的承包权,保障群众的实际利益。四是要完善新型农村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和公示制度。村集体经济负责同志要定期向社会公示村集体经济经营状况和集体资产使用情况,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五是要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要推动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有机衔接,并强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用工监管,让集体统一经营成为引领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