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水电站鱼道工程鱼类资源监测效果研究

作者: 王忠伟 周畅

JC水电站鱼道工程鱼类资源监测效果研究0

摘 要:西藏高原鱼类资源物种丰富,但当地此前修建的水电站大多未有鱼道等过鱼设施,水电站的建设对当地的鱼类生态造成了破坏。为了缓解水电站对当地鱼类的阻隔,加查水电站(JC水电站)修建了竖缝式鱼道供流域内鱼类洄游、生殖、繁衍。为进一步了解该鱼道项目的实际过鱼效果,研究对JC水电站坝上、坝下鱼类资源及水体资源进行了监测和统计,总结了坝上、坝下的鱼种组成及鱼类特征,同时结合鱼道内部流动特性对JC水电站鱼道的过鱼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鱼道的优化策略。经过优化后的鱼道更有利于过鱼控制和过鱼效果监测。

关键词:鱼类资源;过鱼设施;竖缝式鱼道;水体资源;JC鱼道

中图分类号:S9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129-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29

0 引言

在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中,资源价值利用较高的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有下降趋势,但绝大部分土著鱼类种群仍处于原始的动态平衡状态[1]。为减少水电站建设的大坝蓄水池对河道内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部分水电站建设了生态鱼道。常毅等[2]对比了苏洼龙水电站不同类型的鱼道建设方案,发现苏洼龙水电站鱼道对鱼类基因交流和洄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鱼道过长且比较狭窄,效果并不理想。陈静等[3]对藏木生态鱼道的设计及建设投运等进行了资料整理及调查,发现藏木生态鱼道很好地解决了鱼类洄游的问题,以及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阻隔,且过鱼效果较好。何伟等[4]对夹岩工程区域内过鱼目标、鱼类洄游能力、主要过鱼季节、过鱼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发现鱼道建设可以缓解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阻隔,有效改善了河流之间的连通性,对保护鱼类种群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位于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桑日至JC峡谷段的JC水电站为例,对坝上、坝下鱼类资源及水体资源进行监测和统计,总结了坝上、坝下的鱼种组成及鱼类特征,结合JC水电站鱼道的内部流动特性,分析了JC鱼道的过鱼效果,并提出了鱼道的优化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JC水电站鱼道概况

JC水电站的鱼道设置了进口和出口2个观测研究室,并在进口观测研究室旁增设了鱼道旁通池室,以便在鱼道过鱼效果不佳时启用。鱼道进口观测研究室承担了统计鱼类数量、观察研究和参观游览的任务[5]。进口观测室旁设计的旁通池室既可以作为鱼道休息池,也可以作为后续捕捞过坝的集鱼池。鱼道出口观测研究室位于19号坝段下游,承担了统计成功过鱼数量和观察研究的任务。鱼道过鱼监测设备安装在JC水电站进厂公路鱼道观察室内,主要对鱼类迁移洄游等行为习性进行监测。

1.2 鱼类资源监测方法

鱼类资源监测采样通过人工捕捞、水下视频监测、生物学示踪剂追踪等方法,对JC水道进行了近3 a的鱼类资源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对大部分鱼类进行了现场拍照鉴定,并进行了分类汇总。对于无法直接辨别的鱼种,利用化学方式进行储存,后续通过查阅鱼类志等方法进行鉴定确认。

1.3 数据分析方法

捕获的鱼类样本经过分类鉴定后,通过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估雅鲁藏布江鱼类资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6]。相关计算公式见式(1)至式(3)。

[H=-(pi*lnpi)]                      (1)

[D=1-(p2i)]                          (2)

[E=H'/Hmax]                                 (3)

式中:H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实际观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pi为第i个物种在样方中的相对丰度,D为Simpson多样性指数,E为Pielou均匀度指数。

1.4 鱼道池室内水流特性监测方法

研究采用小型剖面流速仪(StreamPro ADCP)配合旋桨流速仪及计算机采集分析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在鱼道池室内按左右走航式进行逐点测量,每个测点自水面起按不同深度分层测量,每隔0.07~0.11 m测量1次。研究全面测取了典型池室内三维水流的流速、流向特征,以验证鱼类上溯洄游的可能性及其环境特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JC水电站鱼道鱼类检测结果

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共监测到鱼类9种,分别为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拉萨裸裂尻鱼、拟硬刺高原鳅、鲤、鲫、镜鲤、鲇。监测记录过鱼数量49 385尾次。其中,异齿裂腹鱼数量占渔获物总数的67.12%,巨须裂腹鱼数量占渔获物总数的13.70%,拉萨裂腹鱼数量占渔获物总数的4.80%,拉萨裸裂尻鱼数量占渔获物总数的3.42%,拟硬刺高原鳅占渔获物总数的0.34%,外来物种如鲤、鲫、鲇、镜鲤共占渔获物总数的10.62%。

2.2 JC鱼道内部流场特性

试验选取了鱼道观察室段、圆弧形回转段、典型顺直段、连续转折段、过坝段、坝前段等18个典型区间、75个池室结构进行池室内流场特性监测,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室段、休息室段2个区间进行了池室内水流流速特性分析。

2.2.1 鱼道过坝段及1#观察室段池室内水流特性

2.2.1.1 水深分布

池室段水深变化范围为1.62~2.34 m,上游3个池室水较深(约2.00 m),下游最后一个池室下游段水深减小(约1.60 m)。

2.2.1.2 流速分布

池室段垂向平均流速变化范围为0~0.62 m/s,最大流速区域位于隔板竖缝附近区域。池室主要水流方向为从上游隔板竖缝处流向下游隔板竖缝处,水流呈“S”形,靠近边壁区域流向呈螺旋状,流速较小。

池室段平均流速为0.23 m/s,最大流速为1.3 m/s,位于0.23 m水深的隔板竖缝处。该池室段流速分布满足鱼道竖缝设计流速要求,存在上下贯通的鱼类上溯通道,满足鱼类上溯洄游需求。

2.2.2 坝下#1休息池段池室内水流特性

2.2.2.1 水深分布

该池室段从上游到下游水深逐渐增大,上游#1池室水深约为1.60 m,下游#5池室水深约1.80 m。

2.2.2.2 流速分布

该池室段垂向平均流速变化范围为0~0.48 m/s,最大流速位于隔板竖缝附近区域。池室主要水流方向为从上游隔板竖缝处流向下游隔板竖缝处,水流呈“S”形,靠近边壁区域流向呈螺旋状,流速较小。休息池内流速接近0,可为上溯鱼类提供休息场所。

研究选取了4个水深分别为0.22 m、0.50 m、0.71 m、0.99 m的监测点,发现随着水深的增加,该池室内水流流速逐渐减小,池段平均流速为0.13 m/s,最大流速为1.23 m/s,流速均小于设计流速(1.3 m/s)。因此,该池室段满足鱼类上溯洄游需求。

2.3 鱼道过鱼监测

2021年3月1日鱼道首次运行以来,持续监测其过鱼情况,截至2023年6月30日,经3个过鱼周期,JC鱼道出口段观测室共监测到过鱼数量超过27.5万尾次,日均过鱼758尾次,具体数据见表1。鱼道过鱼期监测过鱼种类见表2。监测到最大的过鱼个体体长超过480 mm,最小个体体长约50 mm(幼鱼)。从鱼道过鱼效果来看,JC水电站鱼道有效地发挥了其作为鱼类迁移、洄游通道的功能。

2.4 鱼道功能提升和优化

鱼道进、出口启闭机房内设置高程水位测试仪,以满足相应洪水位的校核,进、出口闸门均采用液压启闭机,可以更精确地远程控制水位和流量,满足各种工况下的联合运行。

配置鱼道监测设施,如1#至4#进口诱鱼防水LED灯、暗涵段和过坝段灯带、鱼道监测计数系统、水下摄像系统、机械与动力捕捞设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流速在线监测系统、鱼道在线监测集成平台等,实现远程监控信息化。

3 结论和展望

3.1 结论

鱼道内鱼类主要种类为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和巨须裂腹鱼,与坝下鱼类主要种类组成基本一致。进入鱼道中的鱼类个体之间体长、体重均存在差异,表明鱼道能满足不同规格鱼类的上溯洄游需求。

鱼道各处过鱼缝最大流速大多小于竖缝设计的流速(1.3 m/s),垂线流速分布显示过鱼缝均存在小流速过鱼空间,所以JC鱼道池室结构满足鱼类上溯洄游需求。

优化后的鱼道实现了远程控制和远程监测,方便对过鱼情况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监测。

3.2 展望

小型剖面流速仪在特定环境(如低流速、浅水域)下,测量精度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水流中的微小变化和紊乱流态的捕捉可能不够精细。对于高流速或紊动较大的区域,旋桨流速仪的测量结果可能会产生波动,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可结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流速仪(如激光流速仪等),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计算机采集分析系统在处理大量数据时,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可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以减少数据采集的出错率。

参考文献:

[1]李洪池,龚君华.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种类组成及区系资源分布特征研究[J].西藏农业科技,2023,45(3):63-69.

[2]常毅,谭奇林,张轶超,等.苏洼龙水电站过鱼设施方案比选初步研究[J].水力发电,2016,42(7):8-11.

[3]陈静,郎建,周小波,等.雅鲁藏布江藏木水电站鱼道工程设计与研究[J].水电站设计,2017,33(1):52-58.

[4]何伟,石远航,谭龙英.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过鱼设施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20,41(9):97-101.

[5]曾海钊,周小波,陈子海.藏木水电站鱼道设计[J].水电站设计,2017,33(1):68-71.

[6]庞景豪,梁燊,刘亚斌,等.恢复年限对高寒金属矿山排土场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23,43(4):110-120.

作者简介:王忠伟(1990—),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