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王一萌 赵文冰 冯雨
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也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探究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角色,选取安徽省黟县丰梧村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该村如何通过构建行动者网络来激发文化资源的活力并培育相关产业。研究发现,以文化为抓手不仅能够唤起乡村的内在动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多维度的和谐发展。同时进一步归纳了创新柔性引才、基础产业搭建和文旅特色打造的三大创新路径,这些路径相互交织、互为支撑,不仅为其他乡村提供了文化振兴的实践参考,而且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策略。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者网络;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D422.6;G24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05-6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01
0 引言
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融合传统与现代、经历多次转型与重塑的史诗。从传统乡村文化的形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改造,再到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乡村文化建设,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乡村文化新面貌最终形成。然而,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价值观缺失、主体和人才匮乏[2]、发展同质化[2]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乡村的整体发展与振兴。因此,探究创新路径、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因素有诸多讨论,例如,索晓霞[3]提出,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黏合剂和发动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本,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要保护好乡土文化。可见,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对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丰梧村进行案例调研,探讨乡村如何通过搭建行动者网络,实现内外部主体的联动合作,助力乡村文化资源的活化与文化产业的培育。文章尝试探讨以下问题:第一,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中,文化的作用和角色是什么?第二,如何搭建网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 理论基础
1.1 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活动,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以提升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强调了乡村文化的连续性、伦理性和整体性,要求在保持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5]。
学术界通过广泛的文献分析,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挑战、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BURGAR等[6]提出乡村文化现实价值的淡化、城乡文化同质化发展等一系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应建立 “四位一体”的现代文化治理模式[1],提倡因地制宜,走特色化文化产业发展之路[7]。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过程,需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的政策支持,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1.2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Actor Network Theory)主张消除自然与社会的主客体模式,平等看待人类与非人类,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动态 “关联”[8]。近年来,ANT作为一种创新的研究方式被应用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中,为乡村空间[9]、乡村转型发展[10]等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目前对于ANT的理论应用主要强调3个核心:行动者(agency)、转译(mediator)和网络(work-net)。行动者分为核心行动者(focal actor)和其他行动者,包括人类与非人类;转译是指核心行动者通过价值转换对其他行动者的需求予以满足,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的利益联盟的过程,其包含4个相互交织的阶段[11]:问题呈现(problematization)、利益赋予(interessement)、招募(enrolment)、动员(mobilization);网络是指一系列的互动过程。构建行动者网络的过程是指核心行动者进行异质利益问题化从而聚焦核心议题,即确定网络的强制通行点(OPP,Obligatory Passage Point)[8],各行动者通过转译联结成一个稳定的动态网络。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模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上,而对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重视则相对不足。这种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本文以行动者网络为理论基础,探讨丰梧村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创新举措,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借鉴其成功做法,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探索和实践参考。
2 案例选择
本案例选择的丰梧村,是一个以粮油、茶叶、木竹为传统产业的半山区村,过去由于基础设施滞后、村集体经济薄弱,被列入省级重点贫困村。丰梧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以丰口自然村为主辐射带动周边片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创造出了产业振兴新天地。
本案例的主要资料包括实地调查资料、访谈调查资料、网络报道资料、政策文本资料等,资料的搜集方式包括线上搜集和线下搜集。其中,线上搜集的资料主要是相关报道及村党支部提供的内部资料;线下搜集则通过访谈积累音频资料。
3 丰梧村行动者网络构建
3.1 丰梧村行动者
在丰梧村乡村治理的多元行动者中,人类行动者有县委县政府、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建筑师、企业家、村民、外部公司等,非人类行动者有政策法规、民俗历史、信息技术、土地及农业生产资料等。丰梧村的发展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空间改造、文化建构和产业振兴,且每部分都有各自的行动者引领。村两委作为中坚力量支持丰梧村营造空间基础,探索村落文化,引进创新业态,促进资源活化利用,是理所应当的核心行动者。
3.2 转译过程分析
3.2.1 问题呈现
聚焦乡村各利益主体问题。为了响应中央《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的政策,Z同志作为全省第八批选派干部,深入丰梧村开展工作。“我刚来的时候村中有基本的产业在建”“‘八分的山,一分的水,一分的田’是丰梧村的缩影”“村子人才流失,老龄化、空心化严重,需要年轻的优秀人才为乡村建设出力”“整个村子几乎没有影响力,成熟度不高,群众基础服务尚未完成”。于是Z书记提出了问题:怎样改善村基础构造让村貌变美?现有产业如何让村民获益?
另外,丰梧村与皖南古村落(以西递村及宏村为代表)均位于安徽省黔县。丰梧村所在的徽州地区文化内涵丰富,如何更好地传承这种历史文化故事是村民关心的话题,也是很多学者感兴趣的话题。“文旅不分家”,传承宣传村落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丰梧村,带动当地产业建设与经济发展。
基于上述讨论,丰梧村面临的关键问题有3个:一是如何进行乡村空间基础改造,二是如何引入不同业态促进乡村现有产业升级,三是如何以文化为支点带动乡村振兴。丰梧村振兴各行动者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村两委作为核心行动者,聚焦“强制通行点”,积极探索发展道路,界定其他行动者的预期利益,如图1所示。根据各行动者的利益诉求,确定了他们在行动者网络中的角色:建筑师是乡村国际人才营造社的发起者,是乡村的关键行动者;乡建青年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属于网络的协调者;企业家带来外资,是网络的引导者;外来公司期望能够树立良好形象,为村民带来先进技术的相关文化知识,是网络的支持者;村民能够获得就业机会,是网络的参与者。非人类行动者中,政策措施包括驻村干部选派、点状供地等优惠措施,发挥宏观调控的根本优势,是产业活化、持续创收的基石;土地、产业建筑、设施设备、农业生产资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历史与文化是乡村联系外界、吸引游客的桥梁。
3.2.2 利益赋予
由核心行动者进行利益整合,通过文件动员、会议号召、人脉联系等手段凝聚合作共识,将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转化到乡村振兴集体行动中。从人类行动者来看,对于村两委来说,丰梧村经济基础薄弱,在提高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尚需关注村民生存生活环境,增设文化娱乐场所;对于建筑师来说,其乡村感情深厚,愿意为村子出力;对外来企业家来说,城市空间趋于饱和,乡村市场待开拓;对于乡建青年来说,研学期间便于搜集文化开发调研资料;对外来公司来说,业务服务能够满足乡村增收需求;对村民来说,当前收入低,文化生活匮乏,迫切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世界。从非人类行动者来看,部分土地资源生产价值较低,利用率亟须提高;产业设施设备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尚需引入先进产业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当前本土文化逐渐流失,历史逐渐被淡忘,传承保留历史文化遗留任务艰巨;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创新采取点状、定向、租赁等多种供地模式促进资本下乡,解决用地问题。
3.2.3 征召
此阶段其他行动者受到感召,自愿参与行动者网络。“两位企业家带着资金进入丰梧村,一位企业家是市公司的老板,另一位是做酒店的企业家,都有比较雄厚的资源和经济背景”“村中的资源也能够适配,农场所使用的地是村集体的建设用地,有一个老茶厂和编织竹材的厂房,刚好不用新增了,在土地要素保障上没有问题”“另外一家酒店赶上当时点状供地政策,直接拍了4 000 m2建设用地,有11栋建筑30多间房。”Z书记全方位保障商业需求的满足与落实。从此,村中的业态初步兴起。
在Z书记的带领下,建筑师刘鲁滨、张靓秋接续发起两期“丰梧·季”乡村建设行动。第一季的主题是打造公共空间,改善乡村面貌,解决村民公共区域设施与娱乐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问题;面向国内国际招募青年建筑学子,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文化记忆的基础上,用最小干预的微改造方式让乡村更具活力,探索乡村振兴更多的可能性。第二季注重乡村文化方面的传承,招募城市乡建青年深入乡村实地调研,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助力下,十二位乡建青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从建筑空间的提升延展至乡村记忆与村落文化的建构。通过乡村记忆展、丰梧季纪录片、村庄视觉导视升级、基础设施设计提升、记忆地图等,为丰梧村量身打造具有高度文化识别性的整体形象。征召环节由核心行动者发挥主要作用,主导与统筹多元行动者的协同合作,村两委牵动各方带来了新碰撞和新希望。
3.2.4 动员
各主体之间开始产生稳定积极的互动,核心行动者团结其他行动者共同维系合作网络的稳定。产业振兴方面,如图2,“山沟里建酒店,抛荒地变农场。”丰梧村培育和引入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朴蔓农场、以自然疗愈为主题的无名初乡村酒店,为村集体增收,带动季节性务工180余人,平均每人增收6 000余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7个。无名初以传统的天人合一为理念,开展茶艺、食疗、禅修等自然疗愈服务,在大自然中缓解城市压力,感知生命的专注。朴蔓充分结合文化特色,改造村里的老厂房打造乡土米酒工坊,运用传统徽州工艺生产三款米酒,受众为年轻消费群体;同时组建青年工作团队,把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与优质农产品结合起来,打造成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创礼盒,开发文创IP,实现了“乡土好物奔赴城市,农村特产卖出高价”。
空间改造方面,如图3,起初是Z书记的真诚服务打动了G老师,所以G老师才会自愿地为村里量身打造以古诗“梧凤之鸣”为概念的文化地标“凤鸣广场”,同时引荐他的女儿女婿两位青年建筑师也带着朋友们来到了丰梧。丰梧季行动第一季空间微改造通过前期充分调研建设了3个位点:水渠廊桥、田野驿站、徽州巷陌,其都成了群众休憩的地方,有很强的公共服务属性。Z书记说:“这个连廊建成后,太阳晒不到,下雨淋不着,许多村民都在这纳凉,可热闹了。” “你做的东西让老百姓能使用,老百姓当然会说你好,作为他们一个休息的地方,这几个点他们会觉得挺实用的。”丰梧季行动还对乡村环境进行了艺术改造,包括公共照明、基础设施和景观设计与艺术优化,使丰梧村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