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重塑乡村文化的必要性与路径

作者: 柳雨晴

摘 要:在城镇化加速、市场经济深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城市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独特性与活力正逐渐减弱,呈现出一种潜在的衰退迹象。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来看,重塑乡村文化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塑农民群体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体系,着力培养乡村文化建设者的主人翁意识,共同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G24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2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05

0 引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乡村文化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城镇化加速、市场经济深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文化遭遇了来自城市文化的强烈冲击,逐渐显现出式微的态势[2]。若农民群体对本土文化失去信心,乡村社会将失去坚实的文化基石,这无疑会严重阻碍乡村振兴这一美好愿景的落地。因此,如何有效重塑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已跃升为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与价值追求,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目标达成的关键举措。

1 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其核心目标在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

1.1 历史维度——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乡村文化犹如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乡村不仅是农民心灵寄托与精神生活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得以传承的坚实基石。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记忆载体与文化基因的传承者,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根脉与鲜明的底色。乡村文化不仅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中的理念、制度和知识,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基因,对国家的持续发展和民族的永续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宗族制度、乡贤文化等,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元素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了维系社会秩序和传承道德教化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强化社区凝聚力具有深远影响。

乡村文化中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节气农事、传统手工艺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些传统知识和实践是中华民族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结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乡村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地方语言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1.2 现实维度——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智慧之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庞大的商业资本如潮水般涌入乡村,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然而,这一进程也悄然改变着农民的文化观念与价值体系。资本的逻辑逐渐渗透到乡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引导农民形成了更加功利化、理性化的价值取向,导致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日渐式微,生态伦理观念受到严重侵蚀,道德底线面临严峻挑战[4]。

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需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以保持其活力和魅力。乡村文化通过共同的信仰、习俗和价值观,增强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是构建和谐乡村社会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乡村文化的振兴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对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化教化和价值引导,可以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促进乡村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1.3 未来维度——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力

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精神生活的象征和文化特色的体现,也是促进乡村整体进步的关键动力。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文化治理,可以激活乡村文化的塑魂育人功能,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振兴乡村文化,关键在于再造乡土文化的活力,既要维护和弘扬乡村的杰出传统,又要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因子有机结合,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留住乡村共同记忆,跨越乡村边界,推动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存。

培育与提升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可以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这就要求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积极推广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坚持乡村文化发展的为民导向。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这就需要用好文化资源,凝聚乡村人才,创新文化业态,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2 乡村文化重塑面临的困境

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仅要保障物质财富的积累、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秩序的和谐,更关键的是要保持乡土文化的连续性和活力,实现乡村文化的持续创新与传承。这样的追求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文化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在当前乡村文化重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挑战和难题。

2.1 价值困境——价值观念的变迁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受到挑战。城市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输入,使得乡村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感受到冲击,导致价值观念的转变。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物质文化和消费模式的快速变化,乡村居民在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可能逐渐放弃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转而接受以物质消费和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现代价值观念。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离去,削弱了乡村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这些年轻人在城市中接受新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与乡村传统价值观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在他们回到乡村时可能引发代际间的价值观冲突。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居民可能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缺乏文化自信,这种不自信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甚至被遗弃。现代教育体系和媒体传播的内容往往以城市文化为中心,这可能会使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在乡村发展规划中,可能存在对文化保护和传承重视不够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文化规划,使得乡村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失去特色和活力。

2.2 现状困境——乡村文化的日渐衰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更高的生活品质。这一趋势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使得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重的人力短缺。许多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削弱了乡村文化的活力。在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淡化,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兴趣和动力。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对松散,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协调机制,这导致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难度较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够充分。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限制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乡村民众和相关干部在思想意识方面存在误区和懈怠,部分乡村民众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性,这种思想意识的滞后,直接影响了乡村文化重塑的推进。

2.3 乡村文化建设核心动力的削弱与主体角色的空位

随着大量年轻力壮的男性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乡村地区呈现出以留守群体为特征的人口结构。在这一背景下,留守妇女逐渐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然而,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许多留守妇女可能未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对于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导致她们在主观上对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缺乏积极性。留守儿童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他们的文化偏好往往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倾向于将城市文化视为主流,而将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学校教育在乡村文化传承方面的不足,是影响留守儿童文化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的缺席,留守儿童缺乏亲子互动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容易形成对文化的误解和价值判断的偏差。此外,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等媒介的普及,对留守儿童的文化认知和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促使他们更加渴望城市生活,从而忽视或排斥乡村文化。

人口流动引发的乡村空心化现象,进一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空洞化。随着乡村文化建设中核心力量的流失,那些曾经充满生机、鸟语花香、炊烟升起、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乡村景象,逐渐被寂静和萧条所取代,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内在动力遭受严重削弱。

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路径

乡村文化的重塑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或者完全重建其价值和行为模式,而是要在珍视和继承乡村文化传统精髓的同时,摒弃那些不再适应时代的元素。这一过程涉及将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融入乡村文化,以此激发其新的活力,促进其从传统向现代自然过渡。通过这样的重塑,我们能够保存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以及那些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

3.1 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

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需建立在深刻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统农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美德,勤劳质朴、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以及民俗节庆、民间艺术、农耕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资源是农民身份认同的基石,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活动等形式,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在传承的基础上,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还需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包括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平台,传播乡村文化,拓宽农民视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与机遇;同时,鼓励农民参与文化创作,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乡土气息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教育是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必须增加对农村教育领域的财政支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特别是要加大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力度,致力于培育农村学生全面的能力素养和人文关怀[5]。同时,通过实施多样化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协助农村居民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利用教育手段,引导农民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并建设图书馆、文化馆、体育设施等公共文化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注重设施的现代化、便利性和实用性,引入数字阅读、在线学习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提升乡村文化设施的吸引力和利用率[6]。

传承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民俗、手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记录和整理,为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活动、非遗展示等,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给乡村居民和外界游客,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栏、广播、网络、文化活动等)普及乡村文化的重要性,让村民认识到自己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7]。同时,讲述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组织各类文化培训和学习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手工艺技能传承班、文艺创作工作坊等,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让村民学到新知识,还能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搭建平台,鼓励村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文艺创作,如诗歌、歌曲、舞蹈、绘画、手工艺等。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才艺展示会等,为村民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在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诉求,引导他们参与文化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等。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文化志愿者队伍等组织,让村民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提升乡村文化发展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