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稻虾轮作种养模式技术试验及效益分析
作者: 马义军摘 要:近年来,全国多地实施稻鱼综合种养生产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粮渔双赢”,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为探索适宜安徽省宁国市推广应用的稻虾轮作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于2022—2023年在当地实施稻虾轮作种养模式技术试验示范,不仅每667 m2稻田增收1 000元以上,而且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减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稻虾轮作;生态种养;模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S344.19;S96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94-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21
0 引言
宁国市地处皖东南山区,东邻杭州市,西靠黄山,总面积 2 487 km2,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当地森林覆盖率达77.4%,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早、不稳定,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夏季有伏旱,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根据《宁国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宁国市现有耕地13 934.5 hm2,其中水田11 911.29 hm2。因稻田分散,当地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相对缓慢。稻虾轮作模式因投资较小,技术要求不高,产品市场广阔,而易于推广[1]。
为探索适宜宁国市推广应用的稻虾轮作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于2022—2023年在当地某家庭农场流转稻田6.67 hm2(地势相对平坦、阳光充足、只种一季水稻的稻田),在2022年水稻收割后至2023年5月稻田基本闲置期间养殖小龙虾,于小龙虾捕捞后栽种一季水稻,实现种稻、养虾两不误,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有较大幅度提升。
1 稻田选择与改造
所选稻田近旁有河流,但河堤较宽阔、不易被淹,河水水质优良、水量充足,周边无工业企业污染;稻田底泥为壤土,稻田保水性较好、排灌方便。在水稻收割后,利用小型挖掘机对稻田埂进行加固、加高、加宽处理,使田埂高于田面60~80 cm。
2 改造进排水系统及防逃设施
对稻田进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在田埂靠近河道一端设进水口,同时用孔径为0.250 mm的网布过滤进水,以防止中国水蛇(俗称泥蛇)等有害生物进入;在稻田另一端低水位处建排水口,同时用孔径为0.425 mm的网布罩好,以防止小龙虾逃逸。在稻田四周田埂内侧用塑料薄膜、竹桩等材料建设防逃围栏,竹桩置于围栏外侧(塑料薄膜埋入地下30 cm,围栏高出田埂70 cm,桩距1.5 m)。
3 水稻种植
3.1 水稻品种选择
在此次试验示范栽培中,选择生长期适中、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该品种生育期为130 d左右,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水渍,成穗率高、米质优,能适应较松软的土壤和大田内短期浸泡。
3.2 种植管理
稻田施足基肥,施用肥效长的粪肥、饼肥等有机肥。2022年6月20日,选秧龄 25 d左右、具 4~5片叶的健壮秧苗进行人工插秧(采用宽行40 cm、窄行20 cm的栽植方式),稻田水深保持在3 cm左右。插秧后立即往田间注水,保持水深4~6 cm,同时确保不淹没苗心,以促进秧苗返青;在定植7 d后,秧苗已经活棵返青,为了提高水温、促进秧苗分蘖,将稻田水深降至3 cm左右。于7月16日开始烤田(持续时间为9 d),一直到田间表土出现裂缝为止。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利用杀虫灯防治害虫。于9月13日将田中积水彻底排出,于9月21日晾干泥土后收割水稻。
4 养殖准备
4.1 田间消毒
于9月23日,每667 m2稻田用生石灰100 kg 左右,兑水化浆后泼洒消毒,以消灭稻田中各类敌害生物。
4.2 培肥水质
在放养虾苗前(9月25日),每667 m2稻田施用腐熟农家肥300~400 kg,以培肥水质,给虾苗提供适口饵料。
5 小龙虾养殖管理
5.1 苗种选择
在购买虾苗前,对苗种繁育单位进行考察,在查看生产记录,确认苗种场在冬季晴天、水温相对较高情况下适当投饵,且适度进行亲本交换,并进行苗种检疫后,购买繁养分离的小龙虾苗种。此次试验示范所用小龙虾苗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附肢齐全、健康无病。
5.2 苗种运输
选购虾苗时,严格遵循就近购买原则,控制总运输时间在1.5 h以内,以避免长途运输引发应激反应[2]。为减少擦伤,在运输筐内设置密眼无结网片将虾体与塑料筐隔开。在运输途中,每30 min喷水1次,以保持虾体湿润;尽量降低筐内小龙虾密度,确保小龙虾的堆叠高度不超过10 cm,并在小龙虾上下两层覆盖少量水草(有助于保湿透气);同时,密切关注温度变化,防止在放养时小龙虾因体温与水温差距过大而发生应激反应,避免造成大量损耗。
5.3 虾种投放
于2022年9月28日,每667 m2放养规格约为30g/只的亲虾20 kg(控制雌雄虾比例为2∶1);翌年3月28日,每667 m2补放规格为250只/kg的幼虾1万只。亲虾及虾苗均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活动能力强、无伤无病、体质较强。投放虾苗时,为减少其应激反应,先将其连同运输筐一起放到田间水中浸泡1~2 min,然后将其拿出来放几分钟,反复适应水温2~3次后,让虾苗自然爬入稻田中。
5.4 日常投喂
投放亲虾后,为增强其体质和消化酶活性,以及增加其越冬后脂肪能量储存,采用几种饲料轮喂方式,所用饲料有鱼肉、大豆、玉米、小麦等,日投饲率为2%~3%;在养殖过程中,搭配饲喂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在30%以上,粒径为3 mm左右,日投饲率为1%~2%。同时,每半月定期在饲料中加入免疫多糖和多种维生素,以增强小龙虾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从2022年10月份至翌年2月份,小龙虾入穴冬眠。在此期间,控制稻田水温在10 ℃以下。在冬眠期间,小龙虾活动力弱,摄食强度低,水中的天然饵料基本可满足其需求,无须投饵。2023年3月上旬,施用腐熟有机肥培育天然饵料,并少量投喂饲料,日投饲率为1%左右;3月下旬,随着水温逐步升高,小龙虾进入快速生长期,于9:00和17:00左右各投喂1次,日投饲率为2%~3%。在投喂过程中,坚持“三看”(看天气、看水质、看虾情)、“四定”(定质、定点、定时)原则。在2023年4月底,开始轮捕达到上市规格的龙虾。
5.5 田间管理
在小龙虾日常管理中,做到勤巡田、勤检查、勤研究、勤记录,主要是观察小龙虾的活动、摄食和蜕壳情况,以及养殖水体水色、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和水草生长变化情况,同时检查养殖设施情况(注意是否有外逃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在气温低的冬季,保持稻田内水深50 cm左右,当水位下降10 cm左右时及时加水;在2023年3月份(冷暖空气交汇频繁、阴雨绵绵的时期),追肥调节水质,既可以促进稻田内的藻类繁殖,防止青苔的发生,又能促进稻田保温;随着温度回升,保持田间水位为30~40 cm。
5.6 水质调控
2022年12月26日,查看稻田水质情况后施用生物肥,调节水质;2023年3月3日,每667 m2补施农家肥及生物有机肥40 kg,以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预防青苔发生,同时培育出底栖饵料生物。初春季节气温比较低,藻类繁殖比较慢,因此肥水相对缓慢,选择在晴天中午及时施肥,同时掌握“看水施肥、少量多次”的原则。2023年4月27日,发现稻田水质老化,在注入少量新水后,用生石灰加水全池均匀泼洒,并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及小球藻种调节水质,保持水体呈黄绿色或油青色。发现虾苗有异常反应时,立即注水。每隔20 d,用EM菌等生物制剂泼洒1次,以促进水体改良。
5.7 病害防治
定期在饲料中加入光合细菌、免疫多糖、多种维生素,以增强小龙虾体质;同时,注重水质和饲料质量,以减少疾病发生[3]。
6 捕捞
于2023年4月中旬,在稻田加注新水至水深约40 cm。捕捞从4月底开始,到6月上旬结束。利用地笼捕捞成虾,地笼孔径为1.5~2.0 cm,每667 m2稻田设置3~4个地笼,将体质量在20 g以上的商品虾及时捕捞上市,每隔3 d移动地笼1次。
7 效益分析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是通过种养生物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生物学原理,在不改变稻田主用途的基础上适当搭配养殖一些水生物,达到既保证水稻产量,又增加稻农经济收入的目标,可实现真正的稳粮增效[4]。
7.1 经济效益分析
在此次试验示范中,养殖小龙虾带来的经济效益极为明显,不仅提高了稻田利用率,也为皖南山区渔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为当地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水产品。
7.1.1 收入估算
根据试验示范生产实际,水稻平均667 m2产量为501.6 kg,小龙虾平均667 m2产量达83.7公斤,每667 m2综合产值4 351元。此次试验示范总收益约435 100元。
7.1.2 成本估算
在此次试验示范中,每667 m2生产成本包括田地租金600元、有机肥购置费100元、设施(包括田间工程、防逃等设施)维护费150元、虾苗购置费700元、生物制剂购置费100元、各类饲料购置费728元、水稻种子购置费50元、插秧服务费150元、水稻收割服务费120元、水电费70元、人工费300元。此次试验示范总成本为306 800元。
7.1.3 利润估算
根据生产实际,每667 m2平均收益为1 283元,此次生产试验总收益为128 300元。
7.2 生态效益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在稻田中建立了一个可良性循环的生态种养系统。9月底至翌年5月初,气温相对较低,水质易保持稳定,是水产动物病害发生较轻的阶段,小龙虾不易发生病害[5]。小龙虾大量摄食稻田中的钉螺等有害生物,可有效减少病虫草害,起到肥田、除害的作用。在此次试验示范中,稻田化肥使用量比2021年减少75.0%,不使用农药,稻草还田也避免了焚烧稻草,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
7.3 社会效益分析
采用该生产模式,可充分发挥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的优势,实现种稻、养虾两不误,既为渔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新路子,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新方法[6]。
8 结论与讨论
在此次试验示范中,未开挖环沟,也未大面积改造稻田,仅仅增加防逃设施,投入资金比其他养殖模式少,避免了“只养虾不种稻”“重渔轻稻”“挖塘养鱼”现象,实现了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减施化肥和不用农药,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有助于提升稻虾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采用该生产模式,可有效发挥稻虾互补、互促、互控作用,提高农田综合效益。
整体来看,稻虾轮作种养模式技术简单易学、劳动强度不大,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生产模式,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适宜在皖南山区推广,对保障粮食和水产品供应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蓓杰.稻虾(小龙虾)轮作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17(3):96-97.
[2]高业根.肥东县稻虾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发展趋势[J].基层农技推广,2019,7(1):96-98.
[3]赵建亚,孙修云,王守军.稻虾共作稳粮增效生态种养技术应用[J].基层农技推广,2019,7(11):120-123.
[4]陈军燕,曾建新,王志明,等.稻田生态种养综合应用价值分析:长沙县稻田生态种养现况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6,4(10):93-95.
[5]方勃.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浅析[J].基层农技推广,2020,8(10):71-74.
[6]王宝莲,顾华鑫,范峰林,等.“稻—小龙虾”轮作生产模式及技术分析[J].科学养鱼,2022(9):30-31.
(栏目编辑:姜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