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G需求的康养景观设计研究
作者: 程志豪 李东升 燕亚飞 范孟元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康养景观作为一种恢复和改善使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景观环境,备受老年群体关注,但目前针对老年人SG(Slow Go)群体的研究仍然不足。研究介绍了康养景观的定义和特征,以及老年人类型及特征;针对老年人SG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探讨了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以及对康养景观的需求;进一步阐述了康养景观与老年人SG群体需求的相关性,包括提供与自然互动的机会、社交机会和体验成就感的机会等;根据老年人SG群体的需求,提出了康养景观设计的要点,包括场地设计、设施设计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建议。综合来看,研究深入探讨了老年人SG群体与康养景观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康养景观;老年人;SG群体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9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22
0 引言
老年人SG群体是一个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有着一定的活动能力,但同时也存在身体条件的限制[1]。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大,康养景观作为一种恢复和改善使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景观环境,备受老年群体青睐[2]。然而,康养景观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全年龄段或是整个老年人群体,缺乏对老年人SG群体的针对性研究。笔者在康养景观理论和老年人SG群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老年人SG群体康养景观的设计要点,包括场地设计、设施设计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建议,旨在为康养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1 康养景观
园林康养景观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利用园林植物的保健功能,与自然元素和谐共生,旨在维护和促进大众身心健康的景观类型[3]。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康复,还强调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致力于营造一个能带来生理和心理益处的共享空间[4]。康养景观的特征主要包括: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多种园林植物,发挥其保健功效;注重空间布局并结合人们活动,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鼓励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结合,提供放松和疗愈的空间,促进心理健康;设计上兼顾各类人群的需求,确保康养景观对所有居民群体开放和可达;通过主动式的园艺实操和被动式的景观体验来达到恢复身心的目的[5]。
2 老年人类型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结合我国老年人特征,研究集中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同时,按照老年人行为能力,将其划分为自理型老人、介助型老人和介护型老人[6]。自理型老人身体健康,具有自主行为能力,活动范围广,户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介助型老人日常行走需要借助工具,轻型介助老人行走依靠拐杖、步行器,重型介助老人生活行为依靠轮椅或升降设备,介助型老人主要居家或在附近小范围内进行户外活动。介护型老人是指行动不便、多在家中卧床休息的老年人。
从生理年龄角度可将老年人分为GG(Go Go)、SG(Slow Go)、NG(No Go)和GOING 4种,分别对应“行走自如,身体灵活”“行动的自由度减缓降低”“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处于卧床状态”和“需要临终关怀” 4种老年人。其中,SG为老年生理年龄的第二阶段,一般指部分自理型和介助型老人,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但同时存在身体条件的限制,可能需要依靠轮椅、拐杖等工具,或者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行动的自由度降低。
3 老年人SG群体特征及需求
老年人SG群体因其活动能力受限,社交活动范围减小,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受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如周边同龄人的生老病死),比其他老年人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负担,进而容易产生恐惧、易怒、易忘等情绪特征[7]。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SG群体的劳动能力逐渐降低,也更容易被社会边缘化和被忽视,在心理上也难以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老年人SG群体对康养景观的功能需求不再局限于恢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要去满足其社交需求、安全需求、自我价值需求、成就需求等心理需求[8]。
在生理上,由于老年人SG群体行动自由度下降和感知能力退化,他们对人体工程学环境的需求显著增加。具体而言,老年人的关节和肌肉功能退化,平衡能力减弱,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器具和辅助设备(如可调节高度的椅子、扶手和助行器),以减少运动时带来的压力和疲劳,并设计无障碍和安全的环境(如无台阶的通道、防滑地面和适当的照明设施),以防止摔倒。由于老年人感知能力退化,神经系统弱化,对“五感”也有一定的需求。视力退化的老年人需要增加环境的亮度和对比度,使用较大的字体和清晰的图案;听力下降的老年人则需要减少背景噪声,使用清晰的语音提示,确保听觉信号的音量和频率适合他们的听觉范围;触觉敏感度下降的老年人需要使用质地舒适的材料,避免触摸过冷或过热的表面,并设计易于抓握的手柄和控制装置。综合考虑这些生理和感知能力的变化,设计适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环境,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4 SG需求与康养景观的相关性
4.1 康养景观可以为老年人SG群体提供与自然互动的机会
康养景观的活动通常设置在户外,参与者可以感受自然的气息和声音,与植物进行互动。这种环境可以减轻老年人SG群体的压力和焦虑[9]。在享受康养景观的过程中,老年人SG群体不仅可以获得身体上的放松,还能够建立与自然界的联系,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愉悦感。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有助于调节老年人SG群体的情绪状态,增强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质量[10]。
4.2 康养景观可以为老年人SG群体提供社交机会
康养景观环境通常是开放式的,因此老年人SG群体可以与其他老年人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也可以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进行互动,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在康养景观的团体环境中,老年人SG群体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分享彼此的经验心得,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关系。康养景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社交平台,为老年人SG群体带来了愉悦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加强了他们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互动,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11]。这种社交互动不仅可以减轻老年人SG群体的孤独感,消除社交障碍,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4.3 康养景观可以为老年人SG群体提供体验成就感的机会
在康养景观中开展园艺活动,参与园艺活动的老年人SG群体在种植、养护植物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耐心、细心和责任感,这些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同时,园艺活动也为老年人SG群体提供了情感宣泄的机会,让老年人SG群体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感。在与植物接触的过程中,老年人SG群体可以倾诉心声、表达情感,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这种情感的释放和宣泄有助于老年人SG群体保持心理健康,平稳情绪,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 基于老年人SG群体需求的康养景观设计要点
5.1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在康养景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设计合理的场地不仅可以为老年人SG群体提供参与园艺活动的空间,还能满足其社交和安全需求,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良好的设计能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让老年人放松身心;合理的场地布局和设施能提高活动效率,也能促进其社交互动,减少孤独感,提升社交满足感。此外,合理的设计能保障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增加参与者的安全感[12]。因此,场地设计是康养景观的基础,关乎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实现,更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健康水平。重视康养景观场地设计,可为老年人SG群体提供优质环境,让他们获得更多愉悦感。在康养景观的场地设计过程中,应重点满足老年人SG群体的社交需求和安全需求。
康养景观场地设计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老年人SG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首先,应合理规划不同大小和功能的活动区(如种植区、休闲区和运动区),并适当增加相关设施(如花坛、花架和休息凉亭),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园艺和休闲需求。其次,要重点设计主要园路,保证道路宽敞平坦、易于行走,并设置座椅以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设计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过渡空间,在走廊、边角区域等处设置小型座椅区或观景点,给予老年人更多休息的机会。同时,公共与私密空间的交叉布置也至关重要,设置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又能保护其隐私,营造舒适的园艺环境。总之,康养景观场地设计旨在提升老年人SG群体的社交互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在安全需求方面,要掌握好空间尺度,合理的空间尺度能使人放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避免使用光滑的铺装材料,保证铺地均匀平整,防止老年人滑倒受伤;合理设计地形,保证老年人SG群体视线的通透性,减少意外发生;指示系统应清晰明确,增强园区内外的指引标志,避免老年人迷失方向;交通系统设计应清晰,功能划分应明确,要做到人车分流,强化交叉路口的铺装,在有必要的位置设置减速带。
5.2 设施设计
设施设计是康养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首先,良好的设施设计可以创造舒适的环境(包括合适的座椅、遮阳设施和便利的步行道),以提高老年人的参与度和舒适感。其次,设施设计应考虑安全因素(如设置防滑地面、扶手等),降低意外伤害风险,增强老年人SG群体的安全感。此外,设施设计还能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合适的座位布局和社交空间,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13]。另外,设置便捷的辅助设施(如轮椅通道和残障人士专用设施),能够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其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设施设计不仅为康养景观提供了必要支持,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参与环境,有助于他们享受康养景观带来的益处。在设施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老年人SG群体对人体工程学环境和感官系统的需求。
在人体工程学环境方面,景观设施的设计尺寸应符合老年人SG群体的特征,避免设置过高或过低的操作平台;应适当增加座椅和置物台,方便老年人随地休息和放置物品。同时,在园路和有高差的地方增加扶手,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安全保障。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使用便利性和舒适度,减轻其身体负担,提高户外活动质量和安全性。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创建一个更加友好和包容的环境,满足老年人对人体工程学的需求。
老年人SG群体对感官系统的需求集中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4个方面。在视觉设计上,应保证室外环境的亮度和光的持续性;还应使用老年人易于识别的颜色,颜色的饱和度和对比度不宜过低。在听觉设计上,设置适合交流的围合空间,增加积极健康的声景设计。在嗅觉处理上,适当使用芳香植物,避免使用产生难闻和刺激性气味的植物。在触觉处理方面,宜选择粗糙、有质感的铺装材料;座椅和扶手的设计也应为老年人SG群体提供舒适的触觉体验[14]。
5.3 活动设计
精心设计的活动能够为老年人SG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开展园艺活动,可以增强参与者的积极性。此外,活动设计也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加强老年人之间及其与护理人员或志愿者之间的互动,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系。设计合理的园艺活动还具有康复功能,对老年人身体、心理和认知方面都有益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园艺活动设计也可作为心理疏导方式,帮助老年人释放压力、减轻焦虑,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合理的活动设计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其身心健康。
自我价值认可对老年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许多老年人可能会面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社交圈子变小、退休后角色转变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认知。在康养景观设计过程中,室外设计阳光草坪可以提供温馨的亲子空间;设置专题座谈会,可以利用园艺疗法等手段来满足老年人的自我价值需求。
满足成就需求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康养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易于出成果的园艺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如舞台、园艺作品展示栏和宣传展示栏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提高个人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还可以促进其社交互动,增加社会参与感,提高他们在社区中的地位。综合这些设计,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SG群体的整体生活质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