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对策研究
作者: 王晓蕾摘 要:在农村地区广泛建设新能源项目,可大力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通过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并归纳农村新能源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首先,介绍了“双碳”目标;其次,分析了农村新能源建设现状,包括成就和不足;最后,提出“双碳”目标下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具体对策,既要鼓励多方参与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建设零碳村,夯实新能源建设的技术和人才基础,还要利用绿色金融推进农村能源转型,关注引入智慧能源以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关键词:“双碳”目标;农村;新能源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4-152-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4.034
0 引言
2021年11月12日,国务院所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乡村新能源,在新能源推动下助力乡村发展。碳中和、碳达峰是我国向全世界的承诺,为实现该承诺,近年来我国采取多项措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此期间将降碳视作中心任务。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我国要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24年5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约20%。为高效实现“双碳”目标,各地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农村地区在新能源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持续扩大新能源建设规模,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
1 “双碳”目标概述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是极具大国担当的表现,反映出中国主动承担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同时实现“双碳”目标,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各领域高质量发展。落实“双碳”目标,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1992年,我国就已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7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13年,为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再次发布战略规划,即《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5年,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指出我国会尽快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且完成此目标的时间为2030年左右甚至更早。2016年,我国签署了《巴黎协定》,同步采取一系列落地措施。在2020年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为实现之前的承诺,将制定更加有力且有效的政策,落实更合理的措施,并追求提前实现目标,此外还指出尽可能将碳中和目标实现时间控制在2060年之前。在2020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到2030年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二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比重将达到约25%。
为实现“双碳”目标,农村地区要加快新能源建设。2021年,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的《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试点单位采取批量建设策略;还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要大幅提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农村能源总量中的占比,并且对于可再生能源要着重采取分布式建设策略,努力提升建设规模,促进农村能源体系趋于绿色化及多元化。
2 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现状
2.1 成就
2.1.1 光电及风电成本不断下降
近年来,光伏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程度不断加大,农村地区已广泛应用光伏太阳能,如光伏屋顶、太阳能路灯等。其中,太阳能路灯虽然初期投入比普通路灯大,但后续运行及维护成本显著更低;光伏屋顶既能够为农户供电,也可作为创收项目,在农村地区已广泛推广和应用。据统计,我国2021年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927.9万kW[1]。在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发电成本逐步减少。此外,在风力发电不断发展过程中,其成本较10年前也明显下降,降低程度达到约82%,有些农村地区极具风力资源优势,且在该优势发挥下,其风电成本显著下降,诸多风电项目已经达到平价上网目的。
2.1.2 生物质能应用增幅持续加大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发电投资规模持续加大,2020年已超过1 600亿元,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的生物质发电项目中,已投产项目达到1 353个。此外,生物质技术持续创新,多项关键技术已被攻克,包括多原料混合发酵、沼气纯化等,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生物燃气提炼工作,表现出高利用价值、高纯度等特征。我国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在2020年底达到了26.17 GW,发电量累计值在1亿kW以上。根据有关预测,我国到2050年的生物发电量可达6亿kW。
2.1.3 分布式新能源项目逐渐增多
近年来,分布式光伏迅速发展,分散式风电也持续扩大建设范围。在此背景下,农村用电模式趋于多样化,包括联合应用风电和储能或者光伏和储能等,由此可更便捷地为农村地区供电,且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农网也开始构建片区互联、片自平衡的新格局。此外,近年来,分布式发电项目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如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光伏+屋顶等,相关项目不仅可满足农村生产及生活用电需求,而且可使余电上网,有力推进了农网智能化发展。
2.2 不足
2.2.1 新能源建设规模及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目前,虽然很多农村地区广泛建设新能源,但大部分项目规模不大,导致建设成本偏高,并由此增加推广难度。同时,部分地区新能源建设及运维成本偏高,导致新能源电价比市场水平还要高,不仅推广艰难,新能源利用效率也较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2.2 新能源建设缺少资金支持且维护成本高
在农村地区建设新能源项目过程中,所需资金量比较大,而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区域经济相对滞后,村集体及村民难以负担新能源建设中的大量投资费用,仅依赖于政府补贴,很难建立起大规模的新能源项目。另外,很多新能源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更加关注前期投资与建设,对后期维护与管理有所忽视,导致项目经常发生故障,由此产生较高的故障维修费用,在维护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也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及推广效果。
2.2.3 新能源建设项目缺乏人才与技术支持
在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构建稳定、可靠的能源体系,还要在光电及风电上网过程中及时解决跨季节调配能源、能源储备、电网调峰等问题,这就需要大量人才和专业技术支持。而实际上,目前农村地区在新能源项目建设过程中严重欠缺专业技术人员,现有技术水平也有待提升。尤其是在推广新能源项目过程中,专业的指导技术人员数量有限,且缺乏经费支持,导致技术培训活动组织较少,大部分农村群众不能充分掌握新能源应用方面的专业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较少,在缺乏技术支持情况下,难以充分体现新能源项目的优势。
3 “双碳”目标下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对策
3.1 鼓励多方参与农村新能源建设
我国要想在“双碳”目标下不断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就要充分体现市场的主导作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并要积极鼓励企业、村集体及农户等多方参与新能源建设。在农村地区建设新能源项目过程中,民营企业及国有企业可增加参与度,企业可发挥技术及资金等优势,创新多种项目建设形式,促进新能源项目和现代林业、现代牧业、现代农业等相结合,推进能源转型[2]。在新能源建设过程中,业界应持续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强项目介绍,宣传项目优势,吸引社会各领域积极投资,既提升社会富余资金利用率,也有效推进农村新能源发展。此外,为解决新能源建设难题,村集体、农户等在参加项目建设时可采取租赁房屋或屋顶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地区在发展新能源建设项目时,多个主体(包括农户、各类企业、村集体及社会资本等)可联合参与,从而使多方共享项目收益,共担项目风险。农户在后期可持续收益,有助于激发农户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为新能源建设项目推广奠定坚实基础[3]。
3.2 夯实新能源建设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为高效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需要努力攻克技术难题。当前,农村新能源建设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有两个,其一是储能技术,其二是并网技术。在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展中,天气状况属于关键的影响因素,亟须通过技术手段突破电力储存难题。另外,农村用电负荷相对分散,在电力输配过程中,若选择集中输配模式,将面临较高的投资额,且影响电能应用效率。为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率,需要积极建立分布式发电模式。对此,项目建设方需要积极培养技术人才,并引入先进技术,突破能源储存及并网难题。此外,为高效解决新能源项目在后续运维期间常见的各类故障,项目建设方需要健全后期管护体系,围绕项目设计、建设、投用、维护、管理等设置专门的技术团队,保证新能源项目顺利建设及后期运维质量[4]。
3.3 利用绿色金融推进农村能源转型
农村地区在建设和推广新能源项目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建设方要积极引入绿色金融投资项目,合理控制新能源建设及运维成本,支持项目后期长效运行,促进农民增收。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已开始实施绿色金融投资项目,这些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经常面临回收期长、服务成本过高、投入大等难题。对于这类情况,各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充分考虑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充分体现绿色金融优势,协助农村能源转型[5]。例如,2022年,兴业银行、中泰安能联合开发出光伏贷项目,在光伏电站建设期间,兴业银行能够为其提供所需融资,贷款用户同步和正泰安能签约,在后续项目运行期间若发生故障等问题,正泰安能可提供运维服务,用户并网售电期间的收入可用于偿还贷款。该项目能为农村能源转型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3.4 积极引入智慧能源以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在数字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各行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为高效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要积极引入智慧能源,重构农村能源生态体系。智慧能源主要是指联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来促进多种新能源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能源生产及消费管理的精准性、高效性。在农村新能源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引入智慧能源,制定一体化的建设方案,促进不同能源相互联通,切实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4 结束语
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可有效推进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切实保障农村地区的能源安全,推进农村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激发农村活力,并可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推动力。我国各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深入认识“双碳”目标,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在新能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支持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宗秀.多元主体视角下我国北方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推广困境及对策[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23.
[2]张翠忠.青海省农村能源建设节能减排效果调查研究[J].农家参谋,2022(19):10-12.
[3]谢嘉城,杨奕晖,唐晨凯,等.新农村低碳社区综合能源建设典型案例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22,24(3):54-59.
[4]郭虹.平凉市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188-190.
[5]杨丽萍,陆岷峰.“双碳”目标下数字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23(12):78-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