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林区天然大果榆生境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
作者: 焦建林 刘向宏 苏秋贵 安金霞 赵静静 冯家祥 马文艳
摘 要:以华池林管分局种质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初步确定华池林区天然大果榆分布区域,并对其生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天然大果榆在华池林区属于偶见种,主要分布在华池林缘区内的南梁林场东沟、山庄林场吊庄梁、城壕林场扎麻塬和南梁林场䪩子畔4个区域,呈零星分布,生长状况良好,生长区域群落结构完整,具备天然更新能力。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加强管护、扩大宣传、开展繁育试验、保护种质资源等方面保护天然大果榆种群,以期为华池林区天然大果榆保护提供思路。
关键词:生境调查;大果榆;华池林区
中图分类号:S792.1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105-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22
0 引言
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是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生于山坡、谷地、黄土丘陵等地带。大果榆属于阳性树种,抗逆性强,耐干旱,能适应多种土壤,喜光,根系发达,侧根萌芽性强,能够抵御严寒,是困难立地条件下固土保水的重要树种,也是防护林工程营建的树种之一。其木材坚硬致密,是车辆、家具、器具等制造用材。果实含油量高,是医药和化工业的重要原料。种子发酵后与榆树皮、红土等材料混合可加工成荑糊,具有杀虫、消积等药用功效[1-2]。华池林区有天然大果榆分布,摸清其分布范围、生境条件和种群状况,是保护天然大果榆种群的前提,也是保护优良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子午岭北端的华池林区,由山庄、南梁、林镇、豹子川、东华池、大凤川、城壕、乔川、白马等9个国有林场经营,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类型,海拔为1 260~1 740 m,相对高差为200~400 m,坡度一般为15°~35°。该区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8.4 ℃,年均降水量为481.2 mm,植物类型为温带草原植被类型,森林植被以暖温带阔叶林为主。
2 调查方法
以华池林管分局种质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并向林区森林资源管护人员询问及林区周边农民了解,初步确定天然大果榆分布区域。
2.1 样地设置
依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GB/T 38590—2020),在大果榆分布区域每隔100 m设置1个样地,并结合线路调查法,确定大果榆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
2.1.1 乔木林森林植被样地
样地为方形样地,统一规格为长28.28 m、宽28.28 m,采用闭合导线法测定样地周界,应用智能罗盘仪定向,皮尺量距,从西南角点起按顺序测量,确定样地西北角点、东北角点、东南角点和相应4条边界的正确位置。若西南角点不适宜作为周界测量起点,起点可依次调整为西北角点、东北角点、东南角点。周界测量闭合差应小于0.5%。标准地的四角埋设界桩,GPS定位西南角点,在外业调查图上标明位置,以数字样式逐一编号。
2.1.2 植被调查样方
植被因子调查在乔木样地内进行,样方布设在样地西南角向正西方向1 m处,大小为3 m×3 m。样方代表的植被覆盖类型应与样地一致。如果不一致,则按西北角(向北1 m)、东北角(向东1 m)、东南角(向南1 m)的顺序设置植被调查样方。
2.2 样地调查
2.2.1 乔木林样地因子调查
对样地内所有胸径5.0 cm以上的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1位。并记录样地实际纵坐标、横坐标、地貌、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树种组成、郁闭度、起源等因子。
2.2.2 植被调查
在样方内调查以下因子:下木(胸径小于5 cm、高度大于等于2 m的幼树)的树种名称、高度、胸径,按树种调查记载;灌木(高度小于2 m的幼树)层的平均高、覆盖度,以及主要灌木种名称、平均高、覆盖度;草本层的平均高、覆盖度,以及主要草本种名称、平均高、覆盖度。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分布状况
由表1可知,大果榆主要分布在华池林缘区内的南梁林场东沟、山庄林场吊庄梁、城壕林场扎麻塬和南梁林场䪩子畔4个区域,多分布在梁峁脊部或上坡位、阳坡或半阴坡,海拔在1 480~1 580 m,呈零星分布。可见,在甘肃子午岭华池林区内,大果榆天然种群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少,为偶见种[3]。
3.2 生长状况
由表2可知,在大果榆分布区内,共设置样地12个,植被样方12个,共在样地内调查42株。
由表3可知,南梁林场东沟调查总株数9株,样地内平均株数3株,平均胸径28.3 cm,平均树高6.7 m,样地树种组成为6小2椴1栎1榆,郁闭度为0.3,生长状况良好;山庄林场吊庄梁,调查总株数2株,样地内平均株数1株,胸径19.4 cm,树高5.3 m,样地树种组成为9硬1杂,郁闭度为0.2,生长状况良好;城壕林场扎麻塬调查总株数15株,样地内平均株数5株,平均胸径20.5 cm,平均树高6.2 m,样地树种组成为6硬2槭1丁1榆,郁闭度为0.3,生长状况良好;南梁林场䪩子畔调查总株数16株,样地内平均株数4株,平均胸径17.5 cm,平均树高5.1 m,样地树种组成为9硬1榆,郁闭度为0.2,生长状况一般。
3.3 植被生长状况
由表4可以看出,在南梁林场东沟植被样方中,幼树及下木主要有大果榆、辽东栎、少脉椴(共6株);灌木主要有虎榛子、水栒子、葱皮忍冬、黄刺玫、陕西荚蒾、牛奶子、胡枝子、圆叶鼠李、短尾铁线莲,灌木覆盖度为56%;草本植物主要有蒿类、薹草、莎草,草本植物覆盖度为66%。在山庄林场吊庄梁植被样方中,无幼树及下木,灌木主要有水栒子、葱皮忍冬、黄刺玫,灌木覆盖度为20%;草本植物主要有蒿类、薹草、莎草,草本植物覆盖度为28%。在城壕林场扎麻塬植被样方中,幼树及下木主要有大果榆、茶条槭、花叶海棠共5株;灌木主要有黄刺玫、葱皮忍冬、中国沙棘、酸枣、水栒子、茅莓,灌木覆盖度为48%;草本植物主要有蒿类、薹草、莎草,草本植物覆盖度为58%。在南梁林场䪩子畔植被样方中,幼树及下木主要有山杏、杜梨共3株;灌木主要有葱皮忍冬、狼牙刺、中国沙棘、互叶醉鱼草、灌木铁线莲,灌木覆盖度为24%;草本植物主要有蒿类、薹草、莎草,草本植物覆盖度为33%。从植被样方调查情况来看,各调查样方中,大果榆生长区域森林群落结构较为完整,多数具有乔灌草完整结构。在南梁林场东沟、城壕林场扎麻塬、南梁林场䪩子畔都有大果榆天然下种更新幼树,而在山庄林场吊庄梁没有发现天然更新幼树。上述情况说明若能加强保护和管护,大果榆在华池林区具备天然下种能力。
4 保护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华池林区天然大果榆主要分布在南梁林场、山庄林场、城壕林场3个林场的林缘区,而且全部为零星分布,没有成片分布,林木生长正常,且多数具有天然更新能力,在华池林区属于偶见种。为了更好地保护华池林区天然大果榆种群,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调查发现的天然大果榆全部拉建围栏,免受人为破坏和牲畜危害,同时设置明显标志,起到警示和提醒作用,尽可能保护好天然大果榆现有生境[4]。二是将天然大果榆分布区全部纳入所在辖区重点管护范围,要求护林员进行日常巡护和管理,发现破坏行为及时制止[5]。三是加强对天然大果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方位认识和宣传,引导群众参与对大果榆的保护,为大果榆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6-7]。四是加强对天然大果榆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开展造林试验,扩大大果榆的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五是对天然大果榆优势树种和种质资源进行保护,保存和丰富华池林区种质资源库,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徐海明.大果榆绿化苗木培育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20(2):49-50.
[2]郭晓峰.辽西北地区大果榆的有性繁育与生态应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2,25(3):93-94.
[3]刘立品.子午岭木本植物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1-300.
[4]孙健.伯乐树等7种野生植物生境及群落调查评析[J].林业勘查设计,2021,50(2):18-21,24.
[5]陈建平.甘州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J].甘肃林业,2020(5):47-48.
[6]张富强.互助县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其保护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19,47(3):88-90.
[7]张伟,封晓然,尚丽晨,等.河北省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2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