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舂陵水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特征
作者: 王建 吴绍安 祁欣 郑超 郭亮
摘 要:以湖南舂陵水流域的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0~20 cm、20~40 cm(不包括20 cm)、40~60 cm(不包括40 cm)的土层土壤中有机碳(SOC)、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质量分数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耕地(46.22 mg/kg)>林地(43.22 mg/kg)>草地(25.32 mg/kg)>园地(9.16 mg/kg),全碳(TC)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耕地(65.40 mg/kg)>林地(54.50 mg/kg)>园地(30.91 mg/kg)>草地(27.48 mg/kg),全磷(TP)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耕地(2.317 mg/kg)>林地(1.308 mg/kg)>园地(0.829 mg/kg)>草地(0.528 mg/kg),全氮(TN)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耕地(6.020 mg/kg)>林地(6.010 mg/kg)>草地(3.383 mg/kg)>园地(1.440 mg/kg),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质量分数均最高,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具有显著影响,因为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投入大量肥料,所以其养分质量分数最高;②表层土壤具有养分积聚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最高,养分质量分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③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与pH值等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舂陵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126-7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26
0 引言
土壤养分是评价土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植物的健康生长提供各种养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3]。碳、氮、磷等是各类植物生长所需的必要物质,在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5]。土地利用类型是大自然健康发展和人类劳动智慧的综合反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可以引起许多自然要素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如pH值、含水率、温湿度等),从而改变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和质量分数[6]。因此,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养分特征,有利于了解掌握土地类型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科学系统地规划土地用途和绿色循环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湖南省舂陵水流域。舂陵水流域包含常宁市、耒阳市、桂阳县、嘉禾县大部分行政区域,以及衡南县、临武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部分行政区域。舂陵水流域面积为6 623 km2,位于东经112°4′16″~112°52′2″、北纬25°10′17″~26°40′45″,处于南岭山脉北侧。流域内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高温多雨,年均降水量为1 700 mm,年均气温为17.9 ℃,土壤类型以黄壤和红壤为主。
1.2 样品采集
研究区在湖南省舂陵水流域内,以舂陵水流域内的耕地、园地、草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在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别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开展野外调查工作,采集样品送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分析化验。经过实地调查,耕地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为玉米、甘薯、花生、芝麻等;园地主要种植油茶;草地主要植被为丝茅、蕨,覆盖度为85%以上;林地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杉木、樟木等。
2022年8—9月开展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其中,林地在2019—2021年开展的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样地中选择,草地在2020—2021年开展的全国草资源调查样地中选择,园地、耕地均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图均匀布设样地,选择人为干扰少、有典型地域代表性的样地,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选取3个代表样地;对每个样地进行剖面挖掘,分别采集0~20 cm、20~40 cm、40~60 cm的土壤样品,每一层土壤样品由上到下为1个土壤混合样品,每层样品不少于1.5 kg,每个样地取3个土壤样品,共取36个土壤样品;土壤样品先过孔径为6 mm或4 mm的土壤筛,自然风干后再过孔径为2 mm的土壤筛,以供分析测定。用100 cm3环刀分别取样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原状样品2个,取每层土壤的中间样品。
1.3 样品分析
样品分析指标有土壤的pH值、有机碳质量分数、全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土壤pH值采用土水比(质量比)1.0∶2.5浸提后,使用pH测定仪(PHS-3C,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分析测试室)测定。采用环刀法测土壤容重,用100 cm3环刀采集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环刀自上而下在每层土壤中部取样,每层取样2个,取完样后,去掉环刀外面多余土壤,盖上盖子称量计算。利用烘干法测土壤含水率:烘箱连续烘48 h以上,每隔4 h对样品进行称量,直至样品的质量无变化,然后计算土壤含水率。pH值、有机碳质量分数、全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由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分析测试室测定。
1.4 数据分析
研究利用Excel整理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土地类型下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之间的关联性;4种不同土地利用的数据为该地类数据的平均值。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各土层土壤pH值
通过测试数据可知,耕地pH值为7.82~8.29,土壤为碱性土;园地pH值为4.86~5.09,土壤为酸性土;草地pH值为6.10~6.57,土壤为微酸性土;耕地、草地、园地三者的土壤pH值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增。林地土壤pH值为7.06~7.24,为中性土,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这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40~60 cm土层土壤pH值最大,园地0~20 cm土层土壤pH值最小,各土层土壤的pH值之间差异不明显(见表1至表4,以及图1)。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各土层土壤SOC
在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0~20 cm土层土壤SOC质量分数最高,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表层土壤存在一定的积聚性[7]。0~60 cm土层中,土壤SOC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46.22 mg/kg)>林地(43.22 mg/kg)>草地(25.32 mg/kg)>园地(9.16 mg/kg)。耕地、林地、草地土壤SOC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耕地土壤SOC质量分数是园地的5倍多。在0~20 cm土层中,土壤SOC质量分数最高的是林地(23.30 mg/kg),SOC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园地(5.02 mg/kg),林地土壤SOC质量分数是园地的4.64倍,二者差异显著;林地、耕地、草地土壤SOC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在20~40 cm土层中,土壤SOC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14.70 mg/kg),SOC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园地(2.22 mg/kg),耕地土壤SOC质量分数是园地的6.62倍,二者差异显著;耕地、林地、草地土壤SOC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SOC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8.92 mg/kg),SOC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园地(1.92 mg/kg),耕地土壤SOC质量分数是园地的4.64倍,二者差异显著;耕地、林地、草地土壤SOC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见表1至表4,以及图2)。
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各土层土壤TC、TN、TP
全碳(TC)、全氮(TN)、全磷(TN)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8-10]。在0~60 cm土层中,土壤TC质量分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耕地(65.40 mg/kg)>林地(54.50 mg/kg)>园地(30.91 mg/kg)>草地(27.48 mg/kg)。在0~20 cm土层中,土壤TC质量分数最高的是林地(28.60 mg/kg),TC质量分数最低的是草地(15.30 mg/k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TC质量分数差异不明显。在20~40 cm土层中,土壤TC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23.90 mg/kg),TC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园地(是3.08 mg/kg),耕地、林地、草地土壤TC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耕地和园地土壤TC质量分数差异显著,耕地土壤TC质量分数是园地的7.76倍。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TC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16.80 mg/kg),TC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园地(2.63 mg/kg)。园地表层(0~20 cm)土壤TC质量分数高,说明园地表层土壤TC积聚性明显(见表1至表4,以及图3)。
在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0~60 cm土层土壤TN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耕地(6.020 mg/kg)>林地(6.010 mg/kg)>草地(3.383 mg/kg)>园地(1.440 mg/kg),耕地、林地、草地土壤TN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耕地土壤TN质量分数是园地的4.18倍,二者差异显著。在0~20 cm土层中,土壤TN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2.950 mg/kg),TN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园地(0.617 mg/kg);耕地、林地、草地TN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耕地与园地土壤TN质量分数差异显著,耕地土壤TN质量分数是园地的4.78倍。在20~40 cm土层中,土壤TN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1.840 mg/kg),TN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园地(0.415 mg/kg),耕地土壤TN质量分数是园地的4.43倍,二者差异明显;耕地、林地、草地土壤TN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TN质量分数最高的是林地(1.470 mg/kg),TN质量分数最低的是园地(0.408 mg/kg),二者差异显著;林地、耕地、草地土壤TN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见表1至表4,以及图4)。
在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0~60 cm土层土壤TP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耕地(2.317 mg/kg)>林地(1.308 mg/kg)>园地(0.829 mg/kg)>草地(0.528 mg/kg),耕地、林地、园地土壤TP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耕地土壤TP质量分数是草地的4.39倍,二者差异显著。在0~20 cm土层中,土壤TP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1.070 mg/kg),TP质量分数最低的是草地(0.243 mg/kg),耕地、林地土壤TP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草地、园地土壤TP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在20~40 cm土层中,土壤TP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0.676 mg/kg),TP质量分数最低的是草地(0.147 mg/kg)。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TP质量分数最高的是耕地(0.571 mg/kg),TP质量分数最低的是草地(0.138 mg/kg)(见表1至表4,以及图5)。
2.4 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之间的关联性
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见表1至表4)表明,土壤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随着林地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呈递减趋势,土壤pH值、含水率递减,土壤养分与土壤pH值、含水率呈正相关[11-13];土壤容重呈递增趋势,土壤养分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14-15]。随着草地、耕地、园地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呈递减趋势,土壤pH值、含水率呈递增趋势,土壤养分与土壤pH值、含水率呈负相关;随着耕地、园地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递增趋势,土壤养分呈递减趋势,土壤养分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
3 讨论
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SOC、TC、TN、TP质量分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分布、循环利用有着较大的影响。研究对舂陵水流域4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0~60 cm土层中,耕地土壤SOC、TC、TN、TP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46.22 mg/kg、65.40 mg/kg、6.020 mg/kg、2.317 mg/kg;林地次之,SOC、TC、TN、TP质量分数分别为43.22 mg/kg、54.50 mg/kg、6.010 mg/kg、1.308 mg/kg;草地土壤TC、TP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27.48 mg/kg、0.528 mg/kg,园地土壤SOC、TN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9.16 mg/kg、1.440 mg/kg。耕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最高,主要是因为在耕种过程中长期投入大量有机肥和无机肥;林地次之,主要是因为林地枯落物多且植物根系发达,人为因素影响少,通过大自然的分解作用,部分养分储存在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