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临潼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现状及措施

作者: 谌智鑫 和豆豆 王琬 阮干 杨绒娥

摘 要:近年来,西安市临潼区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研究介绍了临潼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现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以期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临潼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5-143-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5.030

0 引言

农用薄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品质、丰富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蔬菜、瓜果、薯类等农作物栽培模式不断更新,地膜得到广泛应用,使用数量逐年增加。临潼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为13.5 ℃,无霜期为219 d,年均降水量为591.8 mm。农业产业类型丰富多样,蔬菜产业占主导地位,每年蔬菜种植面积为10 666.7 hm2,全年覆膜面积约为4 000 hm2。目前,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农膜回收公司缺乏,部分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废旧地膜回收不方便,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废旧地膜污染问题,废旧地膜随地废弃,会污染环境,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针对蔬菜、瓜果、马铃薯、玉米等主要覆膜作物,支持推广使用0.015 mm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同时,稳妥应用新型全生物降解地膜。建立农膜回收利用固定网点,方便农民就近集中收集处理农膜。因此,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能从源头上减少地膜的使用,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 临潼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开展情况

1.1 强化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管理

临潼区成立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和相关街办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临潼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利用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协调落实等。邀请省、市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专家、遴选区农技骨干组成技术指导组,负责编制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

1.2 有序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

2023年,临潼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5 333.33 hm2及全生物降解地膜666.67 hm2。建成西安市临潼区新市街办聚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西安市临潼区万邦农业专业合作社、西安市临潼区艺哲农业专业合作社、西安市临潼区富农蔬果专业合作社等20个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点。

1.3 规范制度,探索回收利用模式

开展农膜典型种植户调查,全面摸清农膜使用、回收、利用现状。按照“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要求临潼区蔬菜规模较大的园区及蔬菜基地落实回收主体责任,建立农膜使用档案,制订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回收点配备专人负责,并定时、定点对农用薄膜、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收集,分类存放,统一处理。完善种植户收集、回收点集中、企业资源化再利用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调动用膜者的回收积极性,从源头上减少地膜残留污染。

1.4 有序开展农膜残留监测评价

在北田街道田严村的富农蔬果专业合作社设立农膜监测点1个,开展农膜适宜性覆盖评价,及时掌握农膜残留情况,为临潼区农膜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撑。2023年,农膜残留监测点覆膜作物为松花,前茬作物为莲花白,种植面积为2.67 hm2,2种作物均采用平畦覆膜。作物田间覆膜比例为70%,覆盖0.015 mm厚度地膜151 kg,回收地膜136 kg,回收率为90.1%。1 m2地膜残留量由2022年的1.951 g降低至2023年的1.900 g,地膜残留系数降低至4.6%。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及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抓好统防统治管理工作,有效减少施药次数和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

1.5 开展技术宣传培训

结合清洁田园专项行动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涉农工作方案》要求,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厚度0.015 mm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组织技术人员200人次,深入示范园区50多次,开展农膜高效利用、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及秦岭北麓区域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查整治等宣传推广工作,提升种植户对白色污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回收利用生产习惯,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实施成效显著,结果向好发展

2023年至2024年6月,临潼区共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6 000 hm2,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量为890.17 t,回收量为801.16 t,回收率为90.0%。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面积在666.67 hm2以上;全区农药包装物回收量为9.53 t,回收率为96.5%;肥料包装物产生量为376.3万个,回收量为374.15万个,回收率为99.4%。

2.2 保障可回收性,减少地膜使用

一是宣传推广应用厚度0.015 mm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从源头上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减少地膜残留;二是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土壤结构疏松的地块,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三是推广起垄栽培模式,改变铺膜模式,推广应用秸秆保温等方式减少地膜的应用。

2.3 加强回收利用,地膜分类处理

2023年,建设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点20个,带动周边种植户加强对加厚高强度地膜的应用及回收利用,减少田间地膜的残留污染。地膜田间捡拾后,完好的地膜多季重复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地膜的应用。能再利用的地膜经捆扎打包后交售到农膜加工企业,实现资源化再利用。对于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入所在地农村垃圾收集体系或纳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体系进行合理化处理。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民积极性不高

有部分农民清洁意识不强,对于地膜的回收认识相对不足。还有部分农民只知道地膜对农作物生产的优势,对于废旧地膜的危害认识不足,再加上人工捡拾费工费时,觉得捡拾浪费时间。在农作物收获后,农民自觉捡拾交售废旧农膜的积极性不高,有时不会对废旧地膜展开针对性处理,或者处理不干净、不彻底[1]。

3.2 设备不够理想

北田街道田严村的富农蔬果专业合作社和新市街道聚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购买的废旧农膜捡拾机,只能捡拾较大的地膜,且边膜无法拾起,膜秆分离效果差,回收的残膜和秸秆、泥土、杂质缠绕在一起,回收杂质多[2]。

3.3 回收难度大、成本高

地膜强度不高、易碎,残膜基本上只能通过人工捡拾或简单耙出,费工费时,成本高,且还会出现回收不彻底的现象。同时,残膜回收后处理途径较少,因为回收残膜作为再生原料,其效益低、成本高,回收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回收的残膜厚度不一,质量差、杂质多,增加了回收处理的难度[3]。

3.4 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体系没有统一标准

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没有形成体系,或有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农民不知道如何进行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大部分农民使用地膜比较随意,根据商家的推荐购买和使用。回收也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少部分农民对地膜的回收率达不到国家的基本要求。

4 采取的措施

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

继续在主要种植区域开展农膜科学使用和农药化肥包装物回收利用的宣传、推广,教育农民科学使用农膜,自觉捡拾残留废旧农膜。提高农民的认识,让其意识到地膜残留会对农村饮用水源造成污染、会破坏土壤结构、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应进一步提高种植户对“白色污染”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科学使用农膜的习惯。

4.2 加强农膜回收机械引进或研发

引进推广高效率的农膜回收机械,提高回收效率。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与技术创新力度,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联合科研院所、农业企业联合攻关,以农艺、农机、农膜相结合为主线,就农膜相关设备开展系统研究,研发出适合临潼区的高效农膜回收机械。

4.3 加强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

继续开展新型农膜应用试验示范,筛选适合临潼区不同作物种类、不同茬口的新型农膜,集成适合当地的配套技术;在示范点继续示范推广厚度0.015 mm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或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术培训,规范操作,减少农膜破损,提高农膜使用年限和使用效率;合理调整种植业生产方式与配套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一膜多用、行间覆盖等技术,推广抗旱性强、农膜依赖度低的作物品种,减少农膜用量,提高农膜利用率;积极探索以先进地膜回收机械为主、人工捡拾为辅的回收模式。

4.4 完善地膜回收体系建设标准

继续开展农膜适宜性覆盖评价,建立健全农膜残留和回收利用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农膜残留情况,为临潼区农膜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构建地膜回收效果评价体系,完善地膜回收体系建设标准和机制,形成闭环的地膜检测—回收—利用技术体系,减少土壤残膜污染,为临潼区地膜高效科学使用及残膜回收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督查,强化监管

工作领导小组要深入园区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专家指导组要深入村组、园区检查工作落实情况,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检查工作建设进度及建设资料,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5.2 开展服务,示范指导

提升业务水平,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村组园区、田间地头,对各实施主体进行技术指导,并采取相应措施。

5.3 创新机制,宣传培训

为增大技术实施的影响力和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及时印发相关资料、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升示范效果。

6 结束语

地膜覆盖具有蓄水保墒、提高地温、延长作物生长期、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的作用,同时可降低冰雹、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给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4]。

在经济效益方面,科学使用地膜能减少耕地中废弃地膜数量,降低当地农民耕作成本和垃圾处理成本,减少对下茬作物生长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在生态效益方面,能减少当地农田废弃农膜存量,降低农膜对土壤、水源的污染,保护当地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能增加当地农民回收废弃农膜的便利性,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体来说,积极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已成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临潼区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政策发动、示范带动、科技驱动、监管带动,进一步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有序开展[5]。

参考文献:

[1]刘建超.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3(8):113-114.

[2]辛岩,牛长河.沙湾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J].新疆农机化,2020(4):33-35.

[3]贺义敏.山西大同市地膜回收利用现状、问题及建议[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4):57,59.

[4]王霞.库尔勒市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概况及下一步措施[J].农业科学,2022(10):5.

[5]郭继民,管明乐,李霞,等.潍坊市地膜回收利用措施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1(8):148-149.

(栏目编辑:董清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