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带动区域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司静怡 王祥雨 王心怡 汪诗雨 李绍敏 孙兴兰
摘 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规模快速增长的旅游业态,在带动区域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采用SWOT分析理论,对当前皖西地区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皖西地区为例的红色旅游优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皖西地区;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56-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11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红色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红色旅游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国务院发文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如今,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皖西地区,红色旅游逐渐成为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交融的焦点话题。据携程发布的《2021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在“红色+乡村”特色旅游目的地榜单中,安徽省皖西地区的金寨县名列第五。
1 皖西地区红色资源概述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西地区的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这些红色运动不仅为皖西地区的解放和全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培育了深刻而瞩目的红色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红色旅游需求的增加,大别山北麓皖西地区的许多革命景区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游览观光的热门目的地。
2 红色旅游推动皖西地区乡村振兴的SWOT分析
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但带动了周边民宿体验、乡村旅游及生态休闲等新兴产业的兴起,还为当地居民开拓了新的就业和创业渠道。为了更准确地掌握皖西地区红色旅游的发展走向,笔者运用SWOT方法对皖西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进而探寻红色旅游推动皖西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2.1 皖西地区乡村振兴中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
2.1.1 红色历史文化特色突出
皖西大别山地区被誉为红色文化的宝藏,培养出了众多英勇儿女,其中六安市在册烈士数量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四成。如今,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散布着数量众多的红色革命文物和文化遗迹(见表1)。该地区诞生的文艺作品,如民间歌曲、曲艺和壁画,都体现了江淮及皖西地区劳动人民的勇气、纯真与激情。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生动展示了革命年代皖西地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定信念。“红军的发源地,将军的家园”这一美誉,深刻铭记了皖西地区英勇斗争的英雄烈士们所创下的辉煌事迹和卓越贡献。金寨县古碑镇陈冲村的葛氏祠壁画,因其精湛的造型技艺和充满热情的内容,成为皖西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
2.1.2 红色旅游对区域乡村振兴产生的积极影响
当地政府通过回购、租赁、置换、退出等方式盘活闲置房屋,科学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形成了“品红色,游皖西”的精品民宿产业。据了解,2023年皖西地区新改造的民宿投资4.9亿元,2024年首季度民宿总投资已高达2.9亿元。当地利用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有特色的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明显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保障农民收益获得实质性增长。此外,皖西地区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相结合,孕育了众多具有吸引力的农村旅游品牌,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收益来源。
2.2 皖西地区乡村振兴中红色旅游发展的劣势
2.2.1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不足
由于红色旅游目的地多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在社会资本的培养和引进上存在短板,乡村基层在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在红色旅游推进发展上力度不够。
2.2.2 红色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
从目前所调查的皖西地区红色旅游景点来看,许多景点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过去的历史场景,在宣传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相对较小。这种状况可能会致使游客对红色旅游资源关注度不够。除此之外,一些红色旅游景点开设大量纪念品商店,过分追求商业价值,使景区逐渐偏离了红色精神的核心主题,甚至破坏了革命地区原有的红色氛围。
在此现状下,皖西地区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思考,将红色元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产品,让红色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
2.2.3 红色旅游代入感较弱
仅仅依靠导游和景区解说员的口头解说,难以让游客真正体悟景区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这样的游览体验只能让人浅尝辄止,不能让人沉浸式体验那段艰苦奋斗的时代。在皖西红色旅游景点中,“游”的部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博物馆中静谧的展品陈列,还是纪念馆里厚重的场景营建,这些静态的展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的主要内容。尽管这些景点致力于通过不同的展品来展现历史,但展示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显不足,景点规模和展示手段也相对有限,难以完全满足游客对红色文化深层次探索的期待。
2.2.4 红色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现阶段,皖西地区红色旅游业从业人员在数量和素质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其中,拥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人员占比较大,且多数为当地或附近地区的群众。这种从业人员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积极引进和培养更多专业的旅游服务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建设,提升红色旅游从业者的综合能力。
2.2.5 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因为历史因素,皖西地区众多革命遗址处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长久以来一直受交通阻隔与信息不通畅的问题困扰。尤其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导致道路交通状况欠佳,信息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不能全覆盖。因此,在不少红色旅游景区里,游客的参观到访量较少,或者即便游客到访,也因景区接待条件的限制,难以留住游客长久停留。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亟待深入反思和有效解决。
2.3 皖西地区乡村振兴中红色旅游发展的机遇
2.3.1 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现存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
首先,社会各界人士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及其现实意义有了愈发深刻的理解,并付诸越来越多的实践。例如,2023年11月,梁从学将军之子梁渤海向皖西烈士陵园捐赠了24件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包括勋章、军装、信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梁从学将军的革命功绩,同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其次,当地政府目前正从多方面努力,以确保革命文物得到妥善保护。第一,进行了机构改革,如金寨县决定在现有文物管理所的基础上,创立金寨县红色文化管理中心,该中心将专门肩负起全县革命文物的维护和有效利用的重任。第二,相关部门加大了革命文物维修支持力度。据了解,仅在2019年,金寨县共筹到约3 908万元的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基金。
2.3.2 迎来红色文旅发展热潮
目前,国内红色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到旅游娱乐、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领域,形成了富有独特魅力的红色文化产业网络,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皖西地区应抓紧当前机遇,除了基本的文字宣传,还需要丰富官方融媒的宣传形式及内容,包括官方微博文本的撰写、抖音和快手短视频的剪辑和推广等工作的创新[1]。皖西地区应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提升其红色文化板块的内容丰富度,提升视频宣传的创新性和吸引力。目前,“六安V视界”“视觉金寨”和“六安小导游”等账户,采用了独特的视频剪辑手法,并通过实时直播等方式,向游客展示皖西的魅力,提高了皖西地区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2.4 皖西地区乡村振兴中红色旅游发展的挑战
2.4.1 “红色旅游促发展”的理念认识浅薄
目前,部分人还认为,乡村振兴是一阵“政策风”,红色旅游是一种短期的快消时尚行动。如何将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将红色基因世世代代永续流传的理念传承下去,是面临的巨大挑战。从管理者角度,群众对于红色文化旅游的深刻见解与期待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满足群众在红色景点中的体验期望,查找现有红色旅游体系的缺陷并加以弥补,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4.2 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的紧密度不足
皖西地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不仅是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多数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往往局限于展示历史遗迹,形式上多依赖图片与实物,导致产品内容单一,展现手法不够丰富多样,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4.3 数字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建设难度较大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整理、保存,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建设数据库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小,但是在红色旅游领域,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仍然缺乏系统性。
2.4.4 返乡就业政策的执行深度和力度得不到保障
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红色旅游的返乡就业优惠政策。此外,在优惠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中,受惠标准难以把握,受惠人群难以严格划分。这对返乡就业政策的制定提出不小的挑战。
2.4.5 缺少红色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理论和实践支撑
虽然皖西地区的红色文化传承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目前成立了多个红色文化研究团队,但多专注于挖掘和保护当地红色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这给皖西地区红色文化的系统性分析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由此可见,不仅要解决专业人才入乡的难题,更要探索留住这些宝贵人才的策略,应完善红色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理论和实践体系建设,保证其可持续长期发展。
2.4.6 红色旅游尚未构建起完整产业链
皖西地区乡村红色旅游发展受限于链条短小、村与村相互独立、多数人体验仅限于半日或一日游等因素,未能充分挖掘其潜力。皖西地区红色旅游产业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据统计,皖西地区约有40%的红色旅游景区周边的交通不够便利,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而且,当地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力度也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另外,红色文化元素的展现形式未能贯穿历史、未能形成脉络清晰的历史思维导图,以供普通群众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于润物细无声处完成红色文化传播。除此之外,大多数红色研学旅游课浮于表面,未能全面揭示红色旅游的深厚底蕴。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经济、文化、教育等部门和企业、社会机构等联合推动,通过整合资源、开发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一条龙服务,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 皖西地区乡村振兴中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提升措施
3.1 硬件“道路”和软件“网路”的建设和提升
3.1.1 改善硬件道路状况,保证游客参观体验舒适度
近年来,皖西地区为发展地方经济,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支持,在高速、高铁等交通设施建设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初步形成了区域交通网络,构建了文化旅游的“绿色长廊”[2]。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皖西地区内通往各旅游景区的道路设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部分道路状况甚至相对滞后。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也制约了当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面对这一现状,皖西地区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寻求国家的政策支持,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