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陆艳 杨近平

摘 要:以习水县为例,深入剖析其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强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农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劳动力供需对接平台,解决供需不均衡问题;推动村村联合与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关键词:习水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61-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12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我国农业发展要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品质提升、从扩大生产规模转向追求经济效益、从提升生产力转向增强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无疑是重中之重。而要实现产业振兴,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2021年11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能的方向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具体规划和部署。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多位学者从不同维度出发,提出了多样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李战奎[1]指出,推进产业链信息整合建设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链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完善监管机制是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欧阳开盛[2]和贾璟琪[3]分别从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2个方面提出了见解。施定涛[4]提出,政府应探索“大农业”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引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郑芷延[5]和牛亚丽[6]的研究则聚焦于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郑芷延[5]认为,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吸引数字人才返乡、构建综合数字农业产业服务平台等,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牛亚丽[6]则明确指出,“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对于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农业竞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清明[7]的研究则突出了智慧农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王清明[7]认为,智慧农业通过集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

近年来,习水县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实施“四新一高”产业发展战略,全力聚焦农业现代化进程,精心培育特色产业。习水县借助白酒产业的强大带动作用,推动有机高粱产业蓬勃发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合作社为桥梁,实现农户的全面参与和共同发展;依托农特产品加工园区这一平台,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特产品品牌。在推动全县产业强链补链、全产业链发展,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习水县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深入发展,习水县农业产业潜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程度不足、农业科技服务方式较为单一、农业品牌效应不突出、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缺失等。因此,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习水县必须积极探索和寻找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

1 习水县农业产业发展成效

1.1 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习水县按照“四新一高”产业发展思路,采取“1+2+N”发展模式,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习水县依靠白酒产业带动发展有机高粱产业,利用山地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目前,习水县已形成以黔北麻羊、生猪等产品为主导的生态畜牧业,以及高粱、优质稻、蔬菜等辅助产业。

1.2 延伸产业链条

为稳定农民收入,习水县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产学研结合,与贵州大学和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习水县引导加工企业集聚。习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户”为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完成全产业链建设,吸引习酒集团等酒类企业投资。习水县农特产品工业园已吸引多家企业入驻,成为遵义市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集聚示范区之一。同时,习酒镇的高粱示范基地和酱酒生产车间也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

1.3 完善扶持政策

为扩大养殖规模,习水县为养殖户提供直补和贷款贴息服务。习水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使得小农户也能获得贷款,使“50只母羊+2只公羊”的适度规模养殖得到持续发展。同时,习水县针对高粱种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酒企加大服务力度。目前,习水县实现了有机地块轮换种植全覆盖,稳定发展有机酒用高粱基地173 km2,农户种植成本为零。

1.4 建立良好利益联结机制

在高粱种植中,习水县通过“订单种植、保价收购”等方式保障农民利益,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同时,习水县探索多种联农方式,如集体经济带增收、订单农业稳增收等。在黔北麻羊养殖中,习水县支持相关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养殖合作协议,鼓励采用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方式开展合作。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还通过品种保护和订单收购等措施,使得黔北麻羊的数量、品质和价格得到了同步提升。

2 习水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程度不足

习水县积极投入资金推进农机合作社发展,通过引入现代化农业机械,如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但目前,习水县大部分地区农民仍采用传统耕作方式,较少运用农业机械化耕作。农机推广服务网络的覆盖不足、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推广经费的缺乏、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地形复杂等因素影响了农机具的推广和应用效果。

习水县引入了黔北麻羊溯源系统和云羊宝系统平台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建成了一体数字化畜牧业创新基地。这些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养殖环境、动物健康状况。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科技素质欠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不足等,限制了当地智能化农业的发展。

2.2 农业科技服务方式较为单一

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习水县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举办了“专家服务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该活动通过集中培训农业种植养殖技术、设立咨询台、分发科普资料等多种形式,将实用技术切实送到农民手中。此外,习水县还定期组织开展农业技术现场培训会,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尽管这些农业科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仍然以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农民群众更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同时,农民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在现场能够短暂记住技术要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一定难度。

2.3 农业品牌效应不突出

习水县为全面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其中,“黔北麻羊”是习水县的特色畜产品品牌,“中国古茶树”则是习水县茶叶产业的代表性品牌。同时,习水县还持续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然而,尽管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付出了诸多努力,当地的农产品品牌效应仍未充分发挥。甚至习水县的当地居民,也有许多人对这些区域公用品牌并不了解。

2.4 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缺失

习水县境内的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院校数量有限,在技术、管理、营销等领域的人才培育与供给方面存在显著缺口,难以充分满足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当地的农业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上面临不小的挑战。此外,由于习水县经济相对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劳动力较弱的群体。导致在农忙时节,农民专业合作社常因缺乏足够劳动力而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这无疑成为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习水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推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习水县应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激发农民的购买现代农机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设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建立健全农机推广和服务体系,提供技术咨询、维修保养等一站式服务。

习水县应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升级。例如,建设智能温室、智能灌溉系统、智能病虫害监测系统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习水县应鼓励和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丰富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方面的难题。

3.2 丰富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

习水县应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整合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各方资源,打造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习水县可通过实施“党建+”“互联网+”等工程,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服务。

习水县应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研发投入,致力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与推广;同时,加强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当地农业科技进步。

习水县可为当地农民搭建便捷的学习平台,可拍摄常见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正常生长状态的视频,直观展示农业知识,以增强农民对农业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举办“人人讲农业”等活动,鼓励农民分享耕作秘诀与经验,促进农业智慧的传承与交流。

3.3 提升农业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习水县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矩阵,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广。例如,通过发布高品质的产品图片、短视频,生动展示农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精准定位目标消费群体,采取个性化的推送策略,提高品牌信息触达率和转化率;积极参加各类线下活动,如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产品展销会、农耕文化节、农产品品鉴会等,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吸引消费者亲身体验和感知农产品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品牌认同感和口碑传播力;可与当地“网红”、电商平台合作,采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3.4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农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习水县可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实地观摩学习等活动,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培养一支既精通农业技术,又擅长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习水县可建立“习水县大学生家乡农业交流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为鼓励大学生留在当地创业和就业,习水县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等,为他们的创业之路和就业之路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给予补贴,为人才回引奠定坚实基础。

习水县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在农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3.5 构建劳动力聚集平台,缓解农业用工难题

习水县政府可主导建立一个集信息发布、供需对接、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劳动力聚集平台。该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平台可以依托现有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精准匹配;定期发布各村闲置劳动力的数量、技能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薪资待遇等招聘信息。用工单位根据实际需求,可通过平台快速匹配适合的劳动力资源,从而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