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 马正杰摘 要:剖析寒亭区“潍县萝卜”发展的区位优势、品牌效应、品种品质和生产现状等,系统性地揭示山东省“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旨在促进寒亭区“潍县萝卜”实现持续、高速且稳健的产业化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潍县萝卜;寒亭区;产业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6-65-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6.013
0 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产前、产中及产后,农业生产部门或与其有关系的经济部门相互联合,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经营体系,提升农民的收入[1]。中医认为,萝卜味辛甘、性凉,具有消食顺气、化痰治喘、解毒利尿、止渴补虚等功效[2]。
近年来,潍坊市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萝卜主产区集中化趋势显著,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与此同时,消费市场对“潍县萝卜”的需求也稳步提升,展现出多元化的消费偏好,消费区域不断拓宽。在加工领域,“潍县萝卜”产业正朝着特色化、精细化方向迈进,加工技术与产品种类不断创新,但在产品加工深度上还存在欠缺。从2017 年开始,潍坊市将提升“潍县萝卜”品质列入潍坊市政府重点工作,使得“潍县萝卜”的整体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保护地秋延迟栽培面积逐年增大,成品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基于此,对潍坊市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
1 “潍县萝卜”产业发展现状
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寒亭区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中位,紧连京津冀、辽东半岛,周围分别为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昌邑市及寿光市。寒亭区不仅具有广阔的市场,还有着便捷的水陆交通。这意味着寒亭区“潍县萝卜”不仅可以快速实现省内运输,而且可以通过水陆空3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到达全国各个地区。寒亭区“潍县萝卜”发展历史悠久,吸引了很多种植户前往当地进行种植生产。因此,寒亭区“潍县萝卜”种植呈现主产区集聚效应,并向外辐射。“潍县萝卜”逐渐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1.2 品种、种植生产及市场状况
1.2.1 主要品种
目前,“潍县萝卜”有大缨、小缨、二大缨3个品种,生产销售以二大缨为主。近年来,寒亭区政府不断对“潍县萝卜”进行品种改良,引进国内外抗病性强、耐糠、耐寒等优质品种与当地萝卜进行杂交,从而培育出了耐寒新品种8个、耐热新品种6个及新型太空萝卜新品种。在2023年的寒亭区“潍县萝卜”品鉴会上,出现了牛奶萝卜、冰激凌萝卜等更加符合现代年轻人需求的品种,实现了“潍县萝卜”的创新与持续发展。如今,潍萝卜16号、21号及其他已经研发并投入市场的萝卜,为寒亭区带来了超1亿元的新增收益,即便是原来难以进入的我国南方市场,也因新品种“咔粉”而大量购货,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1.2.2 种植生产
经调查,“潍县萝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从2019年开始,除2020年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外,其余年份基本稳定在3 333.3 hm2,并呈现增长态势。从产量来看,从2015年开始,寒亭区“潍县萝卜”的总产量不断增长,现已超15万t;当地有萝卜生产重点镇(街道)7个、重点村50个、萝卜种植专业合作社63家,萝卜种植大户近千家,品牌价值达20亿元。
1.2.3 市场状况
目前,通过线上线下联合销售,“潍县萝卜”的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从线上看,通过“电商+快递”,市场扩展至省内较远地区或省外城市;从线下看,从2017年开始,“潍县萝卜”零售门店数量逐渐增长,如今,已超360家。通过发挥品牌效益,搭配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链不断延伸,但是由于线上销售模式开发较晚及物流费用等原因,仍需进行系统的完善。从国外市场需求来看,目前,“潍县萝卜”出口量较少。如今,“潍县萝卜”正在打造自己的平台与品牌,拥有“潍县萝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企业有近40家,年产值超8 000万元,加之政府支持、文化节举办等,“潍县萝卜”子品牌也不断出现。郭牌、仲起、老宗家、开轩、世泉、青泉、俊青等“潍县萝卜”品牌,成为全国第一批次特色产业集群扶持项目,更具市场知名度,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通过对外地人的调查却发现,大多数人对这些品牌并不清楚,品牌效应仅在当地较好。“潍县萝卜”主要销售市场还是山东地区(占68%),其次为北京、江苏、辽宁、吉林四省(直辖市)共占23%,其他各省总和仅为9%。
1.3 储存与加工状况
“潍县萝卜”由于吃法不同,其储存方式也不同。生吃是主流的食用方法。因此,寒亭区仍然大规模地采用传统的萝卜储存方法,即用土或者沟窖进行储存。这一方法虽然能够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贮存,但时间太长会严重影响萝卜口感。另外,萝卜也经常被加工成其他产品,如萝卜脆、萝卜干、萝卜丸子等,通过恒温保鲜库、真空脱水、盐糖腌制等方式,既延长了保质期,又使其营养物质得以保存。从2011年开始,寒亭区政府就开始对“潍县萝卜”的深加工进行投资,并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萝卜加工生产线,将萝卜从加工到腌制再到销售连接为一体,使其附加值大幅度提升。
2 “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寒亭区拥有独特的社会经济架构与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该地区积极推进“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显著提升了该产业的规模效益与专业化水平。然而,在深入剖析当前“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态势中不难发现,尽管成效斐然,但仍面临若干瓶颈因素,这些障碍正悄然制约着其进一步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2.1 优劣品种混种,整体品质有待提升
“潍县萝卜”作为一种承载数百年栽培历史的地方传统品种,其子系复杂多样。通过深入寒亭区固堤等地,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受根深蒂固的传统种植观念束缚,多数“潍县萝卜”专业合作社、大型种植户及散户倾向于采用自留种方式进行种植。这一做法受限于落后的选种技术与不规范的繁种操作流程,导致种质混杂不纯,种性逐步退化,进而引发成品率显著降低,且地域间品种特性相差较多。对于寒亭区萝卜种植基地而言,部分区域采用的是较辣的大叶二大缨,而另外一部分区域采用的是小叶二大缨,二者口感、品质甚至种植方式都存在差异,导致“潍县萝卜”的品质和商品化程度难以提升。同时,由于不规范的混交,一些新产品口感偏辣,甚至在外形、色质上也各不相同,导致大多数新研发的产品仅实现了在我国北方地区甚至仅在山东省的销售。
2.2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深加工技术仍需完善
潍坊市寒亭区农业企业数量较多。在《2023年度潍坊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寒亭区有12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但是,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以农产品初级加工或种植养殖为主,难以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而对于中小型企业及家庭农场而言,本身就存在规模小、设备不完善等各种问题,因此,“潍县萝卜”的主要销售方式仍然是售卖原产品或较低级的加工品,这类产品附加值低、包装档次低且质量难以保证。大型农业企业无法有效对接中小型企业及农户家庭,缺乏联农带农能力,是制约“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问题。反观“烟台苹果”,烟台农业龙头企业——烟台联蕾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了苹果罐头、鲜榨苹果汁、高酯果胶产品等衍生产品,吸纳了大量农民就业,实现了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一颗苹果从果肉、果皮到果渣被全面利用,这是“潍县萝卜”应该学习的深加工方向。近年来,潍坊市也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不断邀请专家来进行讲解,建立系统的技术体系,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从而提升“潍县萝卜”的品质。其中,以俊青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典范,其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打造了当地的萝卜种植标准区,借鉴寿光的大棚技术,将萝卜种植转入温室,实现了产品周年供应。
2.3 知名度不高,仍需加强品牌建设
“仅知特产,不知品牌”是“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问题。通过调研得知,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尽管“潍县萝卜”的发展长达3个世纪,但是对于当地人而言,真正知道这个品牌的却寥寥无几;而对于外地人而言,大多是将“潍县萝卜”作为潍坊特产进行购买,而并非因为其品牌效应。这就导致了“潍县萝卜”不能像当地“郭牌西瓜”那样建立过硬的品牌,实现品牌价值。
品牌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高级环节,应由政府作为主力进行引导[3]。以往,寒亭区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形成品牌运营管理体系,仅仅注重品牌的百花齐放,却没有对当地老品牌进行宣传、扶持与保护。这就导致“潍县萝卜”企业无法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让消费者无法对“潍县萝卜”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个品牌的打造需要数年之功,更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潍县萝卜”品牌建设不完善还与当地缺乏财政资金投入有关,当地更多地是采用一种“红包式”的财政支持。这种投入方式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与建设,使得“潍县萝卜”始终无法将其老品牌发展壮大。财政投入的效益,应该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给品牌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助力[4]。
3 对策与建议
3.1 统一化改良品种,促进“潍县萝卜”标准化生产
在“潍县萝卜”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优劣品种混种、品种性能衰退等核心问题。这就要求寒亭区加大对“潍县萝卜”品种遗传学、生物学特性及适应性的研究,从而推动种质资源的筛选、改良及培育,统一化解决品种退化问题,实现标准化种植。具体步骤可分为3步,首先对现有的萝卜品种进行统计,并且做好市场调研,选出口感好、大众喜欢及发展历史较长(稳定)的品种;其次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剖析萝卜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优良性状基因,从而加速选育进程,确保新品种不仅在口感上符合消费者偏好,而且质量、加工适应性、耐储运性等方面都要提升;最后是划定专门种植片区,进行专门种植加工,从而避免品种杂交,保持其优良品质。
3.2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中,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进程的领航者,其地位至关重要。寒亭区政府应主动承担起促进龙头企业茁壮成长的角色,通过实施包括税收减免在内的激励性政策措施,吸引外部投资,并加大对“潍县萝卜”产业的投资力度。即首先扶持一批资质优良、潜力巨大的“潍县萝卜”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寒亭区应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为龙头企业构建科研创新与技术支撑平台,在年度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助力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加速产品“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进程,支持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的建设与升级,以及推动品牌塑造与市场宣传等全方位产业培育工作。只有如此,“潍县萝卜”龙头企业才能像“烟台苹果”“青州花卉”等一样带动地区经济实现大幅度增长。
3.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寒亭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考虑加大对萝卜种植业的资源倾斜,培育并强化“潍县萝卜”这一农产品品牌,进而引领并促进当地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该品牌的导向作用。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潍县萝卜”在成长路径上需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局限,避免单纯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张,应制订“潍县萝卜”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策略,精心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加强品牌形象建设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建立区域农业公用品牌、打造地区名片、实现区域品牌价值及“潍县萝卜”品牌持久建设等。
首先,利用寒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建立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如此,能够将区域农业资源更好地进行分配,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有利于“潍县萝卜”品牌打造。其次,不断提升“潍县萝卜”的品质,扩大“潍县萝卜”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更新产品,慢慢将区域品牌打造成地区名片。再次,加大宣传力度,地方政府应有效利用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大厅、商贸专区及分散的交易站点,集中展示并促进“潍县萝卜”品牌的交易活动,建立一个较全面的平台,将农户、专家、企业及消费者吸引入内,实现技术与经验的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广阔的数据网络,精确把握市场。如此,区域品牌价值便可以实现。最后,政府应紧随乡村振兴这一热点话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补贴类型。吸引上中下游从业者积极加入,实现产业化的同时不忘在区域品牌中打造各类特色品牌,使得产品品牌多元化,在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等方向都能形成较为出名的品牌,维护支持当地老品牌的同时,不忘对新崛起品牌进行鼓励。如此,便能实现“潍县萝卜”品牌持久建设,最终形成当地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进而促进乡村振兴。